我为什么喜欢王宽?

昨天晚上爆肝码出来的一篇王宽个人角色分析,首发在微博,想到b站也有很多朋友喜欢王宽,索性就再贴一份上来~大家一起愉快磕宽(*^ω^*)
正文分割线——————
今天不吹彩虹屁啦~来正经唠一唠我为什么喜欢王宽。
不得不说,王宽是我在今年遇到的一个极大的惊喜。少年志的突然提档,让这个正直聪慧的少年就这样毫无预兆地来到了我的面前。那感觉就像是一个人好端端地走在路上,结果突然从天而降一个温柔俊朗的公子,还笑着跟你说:“姑娘,幸会啊。”——王宽给我的就是这种感觉。
从现如今的情况来看,这个角色无疑是非常讨喜且成功的,这点从这些天无数观众对他的表白微博里就可见一斑。如此精彩的人物塑造,离不开好剧本与好演员的加持,今天我就想站在自己的角度来谈一谈,这个仅仅依靠短短六集戏份就从剧本里“活”出来了的王宽王公子,究竟好在哪里。
有过写作或剧作经验的朋友应该一眼就能看出来,这是一个典型的圆型人物。所谓圆形,就意味着他必定不是个单薄枯燥的平面人物,很难被完全平铺到纸上用三言两语简单概括。因此今天我只着重分析几点,说说我个人为什么被他吸引,也顺便谈一谈,为什么天下君子多到不胜枚举,偏偏王宽得以脱颖而出。
个人愚见,王宽这个角色最吸引我的有六点。
第一点,克己慎独,洁身自好。
这个不难理解。王宽甫一出场,给人印象最深的便是这两点。短短八字,乍一看上去寻常普通,可真要身体力行地做到,岂一个难字了得?王宽难得就难得在,他是骨子里的君子,他那些无比端正的思想,言行,皆是来自内心最深处的认同。不是因为圣贤书上那么写,夫子老师那么教,所以他才去那么做,而是因为他打心眼里笃定——这么做是对的。
元仲辛一阵见血地评价王宽:“若不是铁了心做君子,只怕是能成魔头呢。”
这就是他最迷人的地方。
明明有翻天覆地的本事,偏偏谨守原则底线,活的比谁都要规矩。这种清醒的头脑和绝佳的自制力,使王宽直接跳脱出了酸腐儒生与伪君子的小圈子,而一跃飞升到了“真君子”的阵营。
仁义道德四个字,挂在嘴边容易,可真如王宽一般时刻烙印在心底就太难太难了,这是其一。
其二,关于读书,不同于普通人只为求取功名、光宗耀祖,王宽勤勉读书,纯粹是为了自我勉励。更甚者,他是真觉得书中自有黄金屋。为自己而读和为仕途而读,前者大雅,后者大俗。
不是“我考取了功名/我学富五车”我就有多厉害,而是真的只单纯地把读书明理作为一种精神享受。换句话讲,他从没有把知识学问当做可以用来炫耀傍身的资本,真正可拿来傍身的,从来都只是他自己。就如《三傻大闹宝莱坞》中的兰彻和查尔图,王宽是纯粹理想的兰彻,查尔图则一如这凡尘之中的营营众生,格局和风骨由此凸显。
不是说普通人不好,而只是像王宽这样的人太少,少到珍贵。
其三,正如他读书不为功名而只为修身,他对礼法道德的遵守也并非是因为惧怕刑罚流言,而只为谨守本心。
全剧只有他一个人在认真地坚守他和赵简的那一纸婚约,连赵简都忍不住吐槽:“只要你不说,没人知道这事儿。
他却道:“律法礼教,守的是自己那颗心,与外人无关。”
是啊,他坚持的又何尝是那纸婚约呢?不过是自己内心的原则罢了。
这样的清醒,这样的纯粹,这样的自律,皆是编剧在头两集就大方赐予王宽的珍贵风骨。
第二点,慧黠机敏。
王宽这个角色,乍一看上去像极了那些满口之乎者也,不懂变通的迂腐君子。然而这毕竟只是第一印象,只要稍微仔细挖掘一下,就会发现这个人实在是有趣的紧,让人忍俊不禁。
前面说到了,王宽是一个无论是脑子还是心灵都无比清明的角色。他太清楚自己是个什么样的人,想要的是什么,底线在哪里,为了达成目的又能在底线之上放弃多少,一言以蔽之:他太通透了。
只有无比通透的又无比强大的人,才能游刃有余地在世俗与原则之中来回游走,为自己寻找到一个合适的临界点。他不是元仲辛,没办法像他那样放浪形骸为所欲为;他也不是迂腐书生,做不到一辈认准死理不放手。
他是王宽,他有他自己独特的处世之道。既然答应了要帮张学官看管元仲辛,便会说到做到,迟到早退装晕赌钱,种种劣迹一个也跑不了,但元仲辛被太学除名之际,他又是第一个且唯一一个站出来为他说话的人;没有请柬,不能正大光明进青楼看顾元仲辛时,他没有硬闯,更没有放弃,而是选择两脚一跃**进去;既然说了一辈子从不说谎,那就坚守到底,一个字也不说,只不过在对方做戏时顺势往地上趟上一趟;赵简与元仲辛合谋干大事,他便可以立马抛下自己“未婚夫”的身份,“为了国家大事,我能理解/成大事者不必拘泥于小节。”
看着古板迂腐,实则机敏聪慧,好一个王宽!
第三点,知世故而不世故,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元仲辛被逐出太学时,他一再向学官追问缘由,学官无奈问道:“你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
我想他是懂的。他如此聪明,有什么因果缘由是想不明白的呢?
可他还是执着地想要一个说法,他不服。学官只好跟他讲,不要死读书,要看清楚局势才行呀。
王宽继而肃容:“我能看得清局势。”
学官一口气还没顺下来,他便又紧接着道了一句:“依旧不服。”
好一句“我能看得清,却依旧不服”!👍
他是不知道这世道的黑暗,不知道这政治官场的残酷无情,尔虞我诈吗?
不是。
他什么都懂,什么都知道,却依旧敢平静地说出那句,“学生不服。”
讲真,这句话比那句著名的“有幸报国,不负少年”还要让我印象深刻。
纵然,他的家世给了他这样质问的底气,可是那样的正气,却远远不是任何一个世家大族所能给予的。
那不是凭着世家大族的背景,生出的“初生牛犊不怕虎”的正气,也不是“不是人间愁滋味”的富贵公子幼稚浅薄的正气,那是洞察一切,知晓一切世道的黑暗,却依然不屈地想要为世间点亮一盏明灯的正气。
不极端,不偏激,也不灰暗,不消沉。王宽的正气,是柔和而坚定的,不炽热激烈,却绵绵密密,温润人心。
温柔而又强大,说的大抵就是王宽这样的人了吧。
第四点,众生平等,一视同仁。
到目前为止,他应该是这部剧里唯一一个眼里没有任何亲疏远近,地位、贫富,甚至智商差距,对待任何人都一视同仁的人。当然,这一点可能后期会随着感情线的发展而有所变化,但到目前为止,我真的觉得,他对每个人都太好了。是那种不区别对待的好,更是不加以徇私偏袒的好。
不管是多年好友元仲辛,还是许久未曾谋面的“未婚妻”赵简,是天真可爱,身无长物的小景,还是跟自家有世仇的韦衙内,甚至是出身穷苦,目不识丁的薛映、与他不甚熟悉的陆掌院、泼皮统领老贼、岳军校,无论是谁,他均能把自己放在跟对方同等的位置上,与其和睦相处,不生纷争。并不自视甚高,更不轻贱他人。
父亲想取消他和赵简的姻亲时,他并不认同,不是因为对童年时的那个小姑娘念念不忘,而是因为重信守诺。不管赵家如何日趋没落,她都还是赵简,并不因贫富而有所改变;薛映目不识丁,面对元仲辛明显到刻意的嘲讽,他虽未发一言,但眼神里却写满了不认同;教授他们追踪武艺的岳军校放低身份自我介绍,一句“贱名不敢辱了各位少爷小姐的视听”,竟让一向波澜不惊的王宽微微蹙了眉头。
看到那一刻,我在心里感慨:这个人真好啊。
有时候真心觉得,他身上兼具了儒家和墨家的优点,既有儒家的“中正平和,宽厚仁义”,又有墨家主张的“兼爱非攻”,并不会因为对方身份地位的差异而改变态度。真想跨越次元,到那个时代去和王宽做个朋友啊❤
最后一点,也是最吸引我的一点。
严以律己,宽以待人。
窃以为,对君子而言,这条实实是最重要的做人准则。如果做不到这一条,即使自身再完美,造诣再高,也终究躲不过一个尖酸刻薄的标签,难逃“人至察则无徒”的命运。但王宽的君子境界显然不止于此,他并不是一个“小气”的人物,恰恰相反,他太大气了。
看剧可知,他虽然对自己的道德标准要求极高,却从没想过苛责别人,否则他也不会与元仲辛这种乍看上去全身上下和他没有半点相似的人成为朋友。(本质来说,我觉得他们两个的风骨很是相像,这点以后再议。)
古往今来,很多所谓君子都有自恃清高的毛病。诚然,当自身的文化修养道德品质修炼到了一定境界时,是很难再把比自己层次低的人放在眼里的。
但王宽不会。
他清楚地知晓人无完人的道理,因而从没觉得自己是完美的,亦不会觉得别人一无是处。他懂得观察、挖掘每个人身上的优点,比如被元仲辛藏在桀骜不驯市侩狡猾外表下的重情重义,敢于担当:被韦衙内藏在二世祖外表下的直率坦荡和热心肠;还有被小景藏在天真懵懂外表下的单纯可爱,温柔善良。
他对小景说:“人生于世,无论聪慧愚笨,都独一无二,自有精彩之处,不必小瞧自己。”这话是对小景说的,却又不止是对小景说的,我想,这应该是他内心深处,对待所有人,甚至是对待这个世界的心声。
都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我想,看似一本正经一板一眼的王宽,内心该是有一片无比柔软的心田吧❤
看的时候无暇思考这些优点,只是觉得他给人的感觉非常舒服~如今细数整理起来,才总算弄明白这“舒服”二字是从何而来了,那都是作者和演员的心血。
ps:最后还要再夸一下演员小哥哥,王宽这个角色在表演上的分寸真的很难拿捏,多一分则迂,少一分则浮,而演员不仅可以完美地演出了他的正直聪慧,还巧妙地突出了他的机灵和冷幽默,使这些特点看上去不仅不违和反而出奇地和谐统一!演技真的要点赞👍另外,一个好角色是演员编导服化道各个部门之间相互合作通力完成的!感谢你们合力创作出了那么好的王宽,那么好的《大宋少年志》,这是我这个初夏最大的惊喜!能遇上你们真好。
接下来的路,我陪你们一起走下去呀~❤
注:封面图片来自互联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