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樣讓孩子接受批評和意見?
人要先感覺被愛,然後才能被要求!
分享一下我輔導小朋友心得:小朋友一定要先感覺自己是被愛的,有一個關鍵人物——爸爸或媽媽。孩子感覺自己是被愛的、是被關心的,因而和大人產生一種情感聯結。所以,你才可以叫他去寫功課、去上學念書。
人都是先感覺到被愛、被關心、被注意,然後人才可以被要求。小朋友都要念書寫功課,但沒有人天生喜歡念書,小朋友天生都喜歡玩,沒有人愛寫功課。小孩子因為旁邊有一個愛他的爸爸或媽媽,所以才愛寫功課、才愛去上學念書。所以,很多時候父母離婚了,爸爸外出工作,媽媽離家出走,小孩子不肯上學了,不寫功課了,就是因為沒有人愛他、關心他。
所以,孩子之所以願意上學、寫功課、朝向學習,是因為他覺得自己是被愛、被關心的。
我在做治療的時候,常有一個栩栩如生的畫面:有一群小朋友在那邊玩,玩到後來在那邊吵架、打架,最後所有的家長出面了,每個家長過去有的抓頭髮,有的拎耳朵,被拉走。小朋友們都被帶回家「修理」,只有一個小朋友在那邊沒有人管他,因為父母根本不在。
請問:你能體會到那種空虛與孤單嗎?所有的孩子都有人管,就這個孩子沒有人管他,也沒有人罵他,也沒有人抓他耳朵回家,這是多麼大的空虛與孤單!
所以,如果你小時候被打、被罵,最起碼你是有主人的,你不是在流浪。最孤獨的是你做了壞事沒有人出來指責你。父母為什麼指責你?因為你是他的孩子,他拎著你耳朵回家。所有的孩子都在一起耍鬧,最後只剩一個孩子最孤獨。這樣,他為什麼要學好?他為什麼要努力?他為什麼要認真?既然沒有人愛他、沒有人關心他,那上學幹什麼?寫功課幹什麼?人之所以想要學習、想要奮鬥、想要朝向正向的方向,都是因為他心感覺到被愛、被關心、被支持。
如果一個人不是先感覺到被愛、被關心、被支持,你怎麼罵他、批判他都沒有用,他只有更大的反彈。所謂教育,一定是這個孩子先感覺到被愛、被關心,這樣你說的話他才聽得進去,才願意聽,你對他的批判、批評,他才會接受。
很遺憾的是,有些人沒辦法聽批判的話,他沒有辦法被批評和指責,因為他從來不覺得自己是被愛被關心的,他從來不覺得這對他的批判跟指責其事背後是一份愛和關心。他會想:「你都不愛我了,你來批評我幹什麼?」
每個人在心裏面是多麼希望先感受到自己是被愛的、被支持的。當你不覺得自己被愛、被支持,別人罵你,你只是覺得對方討厭你、不喜歡你。而且,你會覺得對方根本沒資格罵你。這也是為什麼很多從小父母不在身邊的孩子常常會覺得內心是很孤單的,甚至,他沒有辦法接受別人對他的指責。
一個人為什麼願意吃苦,願意上學念書?很簡單,就是因為他感覺到被愛、被關心。同樣的,你怎樣讓人感覺到對方是被愛、被關心的,這一點很重要。比如,我在做個案教學的時候,有些實習心理師嚇一跳:「怎麼許醫師在做個案的時候是這麼的強大?」有時候看起來我在罵個案,看起來說話聲音很大,看起來在凶他。實習心理師瞪大眼睛:「心理學不是要支持嗎?不是要溫暖嗎?許醫師怎麼這麼凶?」
其實很簡單,我很清楚,個案也很清楚,能很直接的感受到許醫師對他的愛和關心。而當我發自內心的對他的愛和關心,當個案打從內心也知道我對他的愛跟關心的時候,我要明白地告訴他:「你不能再這樣下去了,再這樣下去就死路一條了。你都已經有自殺的意念了,都快要無路可走了,為什麼還不改變你的信念呢?心態為什麼還不調整?」
所以在治療的過程中,所謂成功的心理治療,光深層同理是不夠的,不是同理完了就結束了。同理一個人分兩個層面:一個是情緒層面的同理——「是的,我能感受到你的感受,我能知道你的痛苦」。但這只是一種同理而已。另一種同理是在教科書上沒有學到過的:同理個案的思考——在理解的層次上了解對方的內心世界。我能去感受你的內在是怎麼思考的,我能去同理你內在的思維方式,我能去讓你覺得你的內心世界是被了解的,而不是只是感受被同理,感受只是一部分。當一個個案內心世界是被了解的、被同理的,他的心會打開,當他的心打開了,你就能真正的幫助他了。
所以,在一個心理治療的過程中,很重要的一件事就是,讓個案的內心世界覺得自己是被同理的。很多時候我們的內心世界是不打開的,我們沒有辦法覺得自己被人家理解。我們都是在孤獨的內心世界當中。所以了解感受其實是不夠的,必須要了解內心世界。
為什麼我在治療的領域裡面樂在其中,不斷前進?我在幫助個案的歷程中,自己也有這麼大的成就感,很多個案的確得到很大的幫助。為什麼呢?很簡單,我會去試著了解他的內心世界,了解他內心世界的思維方式,了解他的感受,幫助他接納他所排斥自己人性的黑暗面。
而當一個人的內心世界是被了解的、被接納的,這個時候你對他的讚美、批判都是在幫助他往一個正向的方向。這時候你的讚美和批判已經到了另外一個層次了。要讓一個人的內心得到一個很正向的能量的支持,而不是表面功夫。比如,當一個人不斷地讚美你,就表明他有求於你;不斷地批評你是因為他有病,他覺得自己不夠好,只會批評人。因為他批評的背後可能是羨慕、妒忌、恨,他唯有批評你才覺得自己還不賴,是他自己不平衡。所以,你被批評,也不必讓自己感覺受傷。
所以,在整個心理治療的過程中,要看到一個人的內心,用一種讚美的方式去真的同理他的內在,而不是表面的浮淺的一種讚美。甚至如果你要對他提出一種所謂的「面對」,他也能夠接受,因為他感受到你的真誠,感受到你對他的了解。
一定是一個人先感覺到被愛、被關心,他才能同時接受你對他的批評、意見。這樣,整個治療及人際關係才會往正向發展。
摘自|許添盛醫師演講《讚美與批判》
文字整理|張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