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的汽车工业,能自给自足吗?
最近,某国要封杀Tiktok的消息颇受关注。这让人联想到了早前华为的遭遇,作为一家立足技术的中国企业,华为的“出海”之路并不顺畅。由于某国的封锁,华为旗下的麒麟芯片将无法生产,而没有了麒麟芯片,华为手机的生产将受到很大影响。
汽车作为民用制造业桂冠上的明珠,是各国大力发展的行业。我国的自主品牌近些年的发展速度突飞猛进,海内外销量连年增长。不过令人担忧的一点是,自主品牌整车中有不少零配件都是依赖外资供应商提供。

不少自主品牌在做宣传时,会将部分大牌供应商的名字标注出来,比如德国博世、日本爱信、法国佛吉亚等。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告诉消费者,自己的供应商都是大牌子,所以自己的产品品质是有保证的。那么,这些零配件有没有国内的类似供应商呢?

答案可能并不乐观。德国博世2008年在内蒙古牙克石建立了冬季测试中心,这个测试中心将为中国和亚太地区的整车企业进行ABS(防抱死制动系统)、TCS(牵引力控制系统)和ESP(电子稳定程序)等主动安全系统的匹配和测试。
牙克石测试中心是博世在全球范围内占地面积最大、投资额最多、技术标准最高的冬季试车中心,在该中心每年最多可以承接70-80个测试项目,中国几乎所有的自主品牌汽车企业都是博世的客户。

作为全球最大的ESP供应商,博世在中国ESP市场占有绝对的领先地位,博世大规模扩张ESP的主要方法是降低成本和售价。据了解,一个新车型从ESP设计、系统开发到匹配测试完成,整车厂需要花费大约数百万元甚至上千万元的费用。而使用博世公司的ESP,匹配费用平均大约为200万元人民币,性价比颇高。
博世在华扩张的速度令人瞠目结舌,如今市面上配备了ESP的家用车,几乎全部都来自博世。博世只是一个缩影,类似的企业还有日本的爱信变速箱。很多整车企业自己无法生产AT变速箱,国内供应商的AT变速箱又无法达到要求,这就给了爱信大量的机会。

不过近些年自主品牌开始意识到这个问题,诸如长城、比亚迪、传祺等车企都研发了自己的双离合变速箱,以此摆脱爱信“断货”的风险。国内也涌现出了盛瑞等自主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希望凭借自身努力打破外资供应商的掣肘,但这必定是一个长期的过程。
相比外资汽车零配件供应商,自主汽车零配件供应商实力整体偏弱,这是几个方面决定的。一方面自主品牌供应商起步较晚,技术积累时间较短,同时还要面对外企的技术壁垒;另一方面,不少外资供应商是从整车企业分离出的(比如日本电装),除了对整车制造体系更加熟悉,对零部件体系的搭建与运用也更为熟练,而且零部件的供应由自己管理,关键部件能够实现自主可控的配套供应。

2019年全球汽车供应商百强榜单,来自盖世汽车
自主品牌整车企业近些年的进步有目共睹,但车企背后的供应商进步却乏善可陈。《我的中国心》中有句歌词是这样的:“洋装虽然穿在身,我心依然是中国心”。但目前的自主品牌车企显然是反过来的,外形内饰甚至是发动机和变速箱都可以自己设计,但供应商却是洋品牌。全球贸易一体化是大势所趋,但我们也不能不提防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