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力

共情是指站在对方的立场,设身处地地体验和感受他人的情绪和想法,并以此为基础来进行思考和行动的能力。共情就是你能理解别人,感受别人的情感、思想和需要,体会到他人的情绪、想法和经验。它既是一种语言技能,也是一种心理技能。如果一个人能够很好地控制自己的情绪,就可以说他有较强的共情能力;如果一个人能站在他人立场上考虑问题,就可以说他有较强的共情力。
共情可以让我们更容易理解他人感受并与之产生共鸣。共情有三个层次:共情认知、共情情感和共情行为。
下面我们就来看一下如何做到真正意义上的共情力。
一、共情认知
共情认知指的是我们能感受到对方的情绪,知道对方的感受是什么。
要做到这一点,我们需要提高对自己的认知水平,觉察自己在情绪上、态度上和行为上与对方的不同,找到与对方共情的线索。
例如:当我们对别人生气时,可以看看自己是否会被激怒,对方是否有更强烈的情绪。比如当朋友吵架时,他在气头上,可能不会说话太重。这时我们可以和他说“我知道你很生气”这样既能让他明白你了解了他,又能缓解他们之间的矛盾。
但需要注意一点:我们只是短暂地感知到他人情绪状态是什么;如果当我们处于一个新环境中时,例如刚刚到新公司工作时;如果遇到他人情绪崩溃时就很难控制自己的情绪。
二、共情情感
共情情感,是指与对方在情感上的交流。“情感”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或事所产生的心理反应和态度。“共情”,就是与对方共享自己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的一种积极的情绪体验。
共情情感并不意味着我们必须让对方感到舒适,只是要能够体察到对方的感受和需要。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立的意识和情感体验,当我们对他们产生共情时,就会向他们传达一种信号:你很在乎他或她,你愿意倾听并理解他或她。但是,共情情感并不代表我们对他人造成伤害,共情指我们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考虑问题:为什么他/她会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反应?为什么你要对他/她产生这样的情绪和反应?在考虑这些问题时,你是否感受到了他人身体内的痛苦、焦虑和孤独?
三、共情行为
共情行为是指我们通过共情理解、帮助他人和强化别人的行为来达到预期目标。共情行为在人际交往中是必不可少的。
每个人都会有一些自己的朋友,在与朋友交往时,我们难免会因为对方的某一个行为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不快,从而产生矛盾和摩擦。如果你能够设身处地地为他考虑,换位思考,以他的视角来看一下问题,就会减少很多不必要的矛盾。
比如:假如你不小心摔倒了,你希望朋友是怎样来安慰你呢?
假如他对你说:“下次可不能再这样了!”这时候你心里有什么感受呢?
如果我们能够换位思考一下,或许我们就能站在朋友的角度去分析一下这件事。这样不但能理解对方的做法和想法,还能让我们站在朋友的立场上去想想。
通过以上几种方法可以培养和提高我们对他人共情及理解他人、与他人产生共鸣、减少人际间冲突等方面能力。这样更有利于维护良好人际关系及提升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