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画到底是为了什么?——针对发画和保密义务的讨论
没有社交也没有交易关系纯画画出发点很好,不过长期下去它会成为一个有些奢侈的爱好。也有很多画家不是为了前两者,而是为了表达自己对这个世界的看法,为了“改造”世界而画,这也一样要通过社交、交易的形式,好歹得有个画展。
不发画和作品(以及在合同中放弃公开自己创作部分的权力),近似于画家主动放弃办画展,商人主动放弃自己的商铺,并可能只和一个购买方形成独家垄断关系,也就是自称“打工人”。
而不发画以及和一个购买方的垄断在我看来都会消解画画人的创作欲望:前者画画本身变成前面说的奢侈的爱好,会被现实生活压力不断侵蚀占用;后者画画变成了纯取赚取报酬的方式,画家变成“打工人”的区别是——愿望变成了:“我怎么能少画而赚更多钱,就像其他行业的领导层一样。”
所以我认为画画和赚钱的关系关键在于不要让其成为纯赚钱的方式,这种“降级”才是我们有跪着赚钱感受的原因。应对方式也很简单:
1.工作以外保持创作的时间,将自己的想法画成画并“展览”出来。
2.一定保留即使在商业项目中也可以发布作品的权利。哪怕是推迟一段时间,或不影响其商业宣发。一些甲方对“保密义务”的无限放大是在消解画画人作为创作者的身份:使得其他公司无法找到合适的创作者,画画人也因无法用作品“社交与展览”被迫只能与一个购买方形成垄断交易。既然是合同就可以讨论,而如果对方不认为双方是在以一个平等身份商业合作,一定要剥削哪怕作为“打工人”的正常权利。无论以什么理由粉饰,实质也是为了“可能的”商业竞争和垄断损害画画人“现实的”利益,我觉得也没有合作的必要了。
而且对于自觉画的不够好的人,发画出来哪怕没人赞没人评,其实也会形成一个创作压力:被肯定的冲动,会在和其他作品的横向比较中觉得——他画成这样都有人赞,我凭什么不行?或:是不是只要这样画就会有人赞赏?于是形成创作的动力。在和人的赞赏和互动中,也可能会骄傲,对自己产生错误认识。
但这种错觉很容易化解,只要参加交易看对方愿为此付出多少钱就可以了。它们的价值不是完全匹配的,画画本身的价值定义范围就很宽泛,画的好不代表越画越写实,把一种(相对现实来说)错误的画法强化成一种风格,完全可能以此影响其他画家和大众审美,这时稀缺性反而会成为其最大的价值。
所以发画的好处总结下来就是:
1.迫使自己和其他作品横向比较,确定自己的水平和发展方向——达到一定基础后,最大的提升桎梏是自我满足。
2.新的商业合作机会,避免陷于垄断,获得更多权利和定价权(这个主要是对于画师群体,一个行业的价格是看其稀缺性与工作者谈判能力的,画画作为一门特殊技能在一些领域价格极低是很不合理的。也没有说:“老板也没钱没办法”这回事。只要整个行业有一个基本价格底线,成本提高对资本家报价也会提高,这些最终都会转嫁到消费者身上,消费者又会根据内容决定是否消费。所以有一定能力后根本没必要接受不合理报价)。
3.形成创作压力,为了获得观众的肯定而不断产出,并通过观众反映找到自身的创作风格——不是说完全受观众喜好影响,既然作为创作者而不是“打工人”,向什么方向发展完全可以由你决定,两者可以达到一个统一。
4.对观众和其他画家产生影响,起到改变现实的作用。
多画多发至少避免了:我脑子里啥都有,只是没画出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