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一本书读懂碳中和》安永碳中和课题组
【概念】 碳达峰:是指碳排放量达到峰值后不再增长,并逐渐下降的过程。 碳中和:是指在特定时间内,每一个对象(全球、国家、企业、某个产品)未来“排放的碳”与“吸收的碳”相等。 ——只有先实现碳达峰,才能进行碳中和。 【战略意义】 摆脱能源对外依赖 促进全球产业链重构 推动资产重新配置 以气候外交提升国际话语权 推动产业技术升级 创造新型就业机会 推动循环经济转型 【优势】 在环境保护和节能减碳上已形成良好基础 我国可再生能源开发和利用规模居世界首位 特高压引领能源互联网建设 森林面积和森林蓄积量连年增长 【难点】 经济发展速度与质量的博弈 能源转型技术的重重挑战(链条间差距较大) 碳中和目标下的社会难题(地区与行业差异) 【要素】 技术可行(可复制推广) 成本可控(技术转型带来的成本上升,低碳与市场发展的平衡) 政策引导 多边共赢(国际、产业链) 【行业机遇】
【负排放技术】 碳汇:生态系统固定的碳量大于其向大气中排放的碳量时。(林业、海洋) CCUS(碳捕集、利用与封存):用于工业生产过程。(目前成本高昂)
直接空气碳捕集(DAC):从空气中直接吸收或吸附二氧化碳。(初步阶段) 【碳定价机制】 碳排放权交易市场
对应策略: ——政府: 完善奖惩机制 协调统一碳配额分配方式等标准体系 发展碳期货等金融衍生品 ——企业: 积极解读“碳排放权交易密码”,调整企业发展策略,做好行动计划预判 加上碳资产“价值管理” 搭建“碳市场经验桥” 【绿色金融】 ——将消除负外部性作为资金配置效率的指标之一。
宏观:央行 ——三大功能:实现绿色项目中所涉环境资产的: 资源配置 风险管理 市场定价 ——五大支柱(核心任务): (消除瑕疵-3) 完善绿色金融标准体系 强化金融机构监管和信息披露要求 完善激励约束机制 (拓宽规模-2) 丰富绿色金融产品和市场体系 拓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空间 中观:金融系统与产业维度 绿色信贷(间接融资) 绿色债券(直接融资) 绿色股权投资(直接融资) 微观:企业 【总结】
【建议】 ——个人: 绿色出行 环保办公 降低能耗 减少肉类摄入 植树造林 专业选择:考虑碳中和相关 ——企业: 摸清自己的碳排放范围 明确排放总量,开展碳核算 结合企业特征,制定科学的碳减排目标 制定具体的行动路线图 发展培育低碳技术 建立全供应链碳中和管理体系 运用数字化转型赋能 注重碳风险管理与信息披露 评估碳减排成本,应对碳关税对经济的影响 ——金融机构: 创新绿色金融产品 完善碳金融风险管理体系 开展绿色金融国际合作 ——政府: 行动路径规划 环境保护立法 技术和产业规划 碳排放权交易 绿色金融市场 技术合作 国际贸易 认证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