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接班案例之失败的典型——“神童”诸葛恪

2021-06-20 00:13 作者:哈佛商业评论  | 我要投稿

刚愎自用毁掉的不仅是个人,其家族与东吴都蒙受巨大损失。

三国年间的诸葛家族,无疑是个引人瞩目的存在。蜀汉有大名鼎鼎的诸葛亮,东吴也有孔明兄长诸葛瑾一系。在古代的正史里,人物传记除了帝王之外,基本上是父子合传,但是陈寿却将诸葛瑾、诸葛恪父子分开立传。纵观整部《三国志》,这是绝无仅有的做法。从中也可以想见,诸葛恪其人的知名度,在当年实在不逊乃父乃叔。       

诸葛恪既是名门之后,家教又严格,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才思敏捷、天赋过人的特质。其中比较著名的一个故事讲的是,诸葛瑾的脸很长,有点像毛驴。吴主孙权又一次存心戏弄臣僚,派人牵来一头毛驴,贴着一张纸写着四个大字:“诸葛子瑜。”诸葛恪看到了,在下面添了两个字“之驴”,孙权看了也很高兴,就把毛驴赐给了诸葛瑾。这样一位少有才学的人物,在名将陆逊去世(245年)后出任东吴大将军,又在孙权过世(252年)后担任托孤大臣之首,晋位太傅,应当说是名至实归。他就任之初,废除弊政,使大族和人民都获得利益,威望很高。而且诸葛恪上任不久,就在东兴(今安徽含山)之战中以四万大破魏军七万。吴国陆军的战斗力向来“战五渣”,而这一战还是陆战大捷,更加显得不易,也证明诸葛恪的确有“接班”能力。

然而,从周瑜算起,在东吴的历任辅政重臣中,下场最为悲惨的就是这位诸葛恪了,他执政不过两年,就死于非命,成了周瑜、鲁肃、吕蒙、陆逊以来不得善终的第一人。

这位“接班人”究竟做错了什么了?依照颇有些“事后诸葛亮”的观点来看,诸葛恪至少在三个问题上犯了接班的“大忌”。


哈 评 分 析

 H B R C  A N A L Y S I S


建功立业的心态太过急迫

头一点就是,诸葛恪接班时的心态其实已经出了问题。当然,前任成绩辉煌可能会让后继者质疑自己的能力,怀疑自己是否有能力达到前任设定的标准。可是诸葛恪的前任按理说并不存在这种情况,陆逊虽然取得夷陵之战大捷之后威名盖世,但他作为吴郡(今江苏苏州)大族的代言人,并没有太多开疆拓土的进取心。能够划江而治,坐断东南,已经足以让他心满意足了。问题在于,诸葛恪有一个名气过大的亲叔叔诸葛亮,虽然各为其主,但诸葛亮六出祁山北伐中原的壮举还是令诸葛恪心向往之:以蜀汉的孱弱国力尚能如此,江东为何不能。这种要在北伐中建立功业,进而盖过诸葛亮风头的心态在他执政不久撰写的一篇主张北伐的文章里表露无遗。

这篇文章在《三国志》里全文收录,凡997字。通篇讲述偏安不能久存的道理,很明显也是在模仿诸葛亮的《出师表》。而且文中也特意提到诸葛恪见过“家叔父表陈与贼争竞之计”。可见诸葛恪急于效法诸葛亮的心情十分迫切。

“北伐”的主张对不对呢?显然是对的。诸葛恪在文章里指出,现在吴蜀之所以能与曹魏抗衡,是因为曹操时代的士兵已经老死,而年轻人还没长大。要是不乘魏军老幼青黄不接之际北伐,等再过十几年,等年轻人成长起来,魏军的数量会扩大一倍,而国家(指东吴)的军力反而会减少一半。到时候就大势已去了。

但诸葛恪实在操之过急了。东兴大战方歇,无论如何也应该休整一个时期。诸葛亮南征孟获以后不也是等到“兵甲已足”再兴兵北伐的么?孔明最后一次北伐,以十万大军兵出祁山进兵五丈原。这固然规模浩大,可是在用兵之前,蜀汉整整休养生息了三年之久。东吴群臣“按兵养锐,观衅而动”的意见不用说也是正确的。甚至蜀国的大将张嶷也向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进言,要他劝告自己的吴国堂兄弟暂且休养生息,等到数年之后,吴蜀共同起兵,东西配合攻取中原。可惜诸葛恪急于求成,刚愎自用,一概不听。公元253年三月,他大规模征发州郡20万军队,令江东百姓骚动,自己也开始失去人心。

五月,诸葛恪亲率大军攻魏,欲一举而得大功。在战略上这当然是冒险之举,等于将自己的命运与此役的成败捆绑在一起。那在战术上又是如何具体布置的呢?对于一个成熟的指挥者而言,他必须对行军路线、攻击目标、进退时机、军需供应、气候变化等都有所考虑,并做出相应的对策。但实际上,诸葛恪甚至没有明确的攻击目标,他本想领兵深入淮南,与曹魏大军决战,因诸将担心全军覆没,转而回师围攻合肥新城。由此可见,诸葛恪对北伐战术毫无打算与布置,一旦遇到突发事件或什么变化必然手足无措。

解决提出问题的人

新城守备坚固,吴军又向来不擅长攻城,战事遂迁延日久。在此过程中,诸葛恪又犯了第二个错误,他根本没有容许部下汇报进展不那么顺利的事情,自然也就谈不上根据形势的变化进行调整了。农历五月,其实已到初夏,天气暑热难耐,士兵疲劳,饮水不洁,腹泄,脚肿,病者多半,死亡枕籍。各营报告生病的与日增多。可是诸葛恪却以为这些人是怯战说假话,报告人几乎被杀。向上反馈意见通常让部属感到非常危险,诸葛恪却拒绝倾听,结果就是从此没有人敢说真话。诸葛恪内心认识到失策,方寸遂乱。江东大族的代表人物,将军朱异意见同他抵触,立即被剥夺兵权,赶回建业(今江苏南京)。都尉蔡林屡次献用兵之计,不被采用,只得策马投奔魏国。魏军觉察到吴军内部出现问题,援军迫近新城。眼看败局已定,诸葛恪被迫在七月退兵回吴。退兵时士兵伤的病的,一路都是,有的倒毙在坑沟里,有的被俘虏,活的哀,死的痛,大大小小呼天号地。吴国的国力与诸葛恪的威望都因为这次轻率的北伐失利而遭到重大损失。

兵败之后,吴国众庶失望,怨声载道。诸葛恪执政的合法性顿时降到了最低点。即便如此,诸葛恪仍在一意孤行。他更换皇宫的守备,任用自己的亲信,还准备再度兴兵,进攻曹魏的青州、徐州一带。

与盟友离心离德

这就是诸葛恪所犯的第三个,也是最致命的错误。接班成功的一个关键因素是需要建立并有效管理利益相关者关系的能力。这不仅需要知道这些人是谁,而且要知道他们最关心的是什么,他们每一个人对你有何期待与担忧。对这一点,其实就连曹魏方面都洞若观火。在他们看来,诸葛恪“不念抚恤上下以立根基,竟于外事,虐用其民”,根本就是“获罪之日”。由于北伐的惨败,诸葛恪已与东吴的大族离心离德。而他更换宫廷守备的举动,则有意无意触到了一个封建王朝最为敏感的领域——这个权臣,是不是打算谋朝篡位了?

出于这样的恐惧与担忧,孙氏宗室代表人物孙峻(孙策弟弟孙静的曾孙子)策划了一场针对诸葛恪的阴谋。说起来,孙峻实在算是诸葛恪的大恩人。当年陆逊去世后,向孙权保荐诸葛恪继承大将军的就是此人。孙权去世后,中书令孙弘打算发动政变取掉诸葛恪,也是孙峻洞悉计划以后及时转告诸葛恪,才诛杀了孙弘。这样一位理应与诸葛恪关系亲密的重要人物,怎么会站到他的对立面?诸葛恪所作所为对皇权的威胁是一方面,他与孙峻个人关系变得恶劣是另一方面。史书上说,诸葛恪非常看不起孙峻,说过“峻小子何能为邪”这样的话,翻译过来就是“这小子能干嘛?”可想而知,诸葛恪与整个东吴朝廷的利益相关者的关系,实在是处得一团糟。

偏偏就是这个被瞧不起的孙峻经过精心策划,“因民之多怨,众之所嫌”,利用诸葛恪进见孙亮的机会,将其诛杀。而且,不光“接班”失败的诸葛恪一人殒命(是年51岁),连他的全家(包括弟弟和三个儿子)也因此被东吴朝廷尽数诛杀。三国时期叱诧风云的诸葛氏江东一系就此遭致了毁灭性打击。这倒是正应了当年诸葛瑾的预言:“诸葛恪性格急躁、刚愎自用”,“不大兴吾家,将大赤吾族也”的论断。


接班案例之失败的典型——“神童”诸葛恪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