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深海》《流浪地球2》的再评
开学两周后,经过与同学们的讨论和自己的思考,对《深海》《流浪地球2》的新的看法(极其主观):
一、对于《深海》,刚刚看完第三遍,我更加肯定了一个想法:这部电影更适合当成一本书来看,适合慢慢读、慢慢嚼,适合多看几遍,它不是那种第一次看就能收获最好的体验的电影。这是一部非常特殊的电影,不能用对传统电影的眼光去评判它。如果你要说它传统意义上的“故事”,那就会简单到用一句话就可以概括出来;但《深海》的重点并不在于剧情,而是在于各种细节、意象、画面、语言当中所渗透的情绪;看懂了情节,完全不代表看懂了“情结”、看懂了里面的细节和内涵。它是感受型、情绪向、弱动机、弱情节的。有人说,前面深海大饭店的一大段是在炫技、是在堆料、是不必要的,或是非常无聊;但我觉得那些对于堆积一种情绪,并爆发出来有着很大的作用(当然不排除有更好的表达方式,我也觉得可以适当改进并加以取舍)。对于有相关经历、能带入角色的人来说,这部电影一分一秒都在牵动着他们的情绪,而且后劲很大很大;对于不能特别带入其中的人来说,哪怕是以上帝视角,仔细品味当中各种意象的含义,我觉得也能成为一件相当有意思的事情。
而对于我个人:
1.第一次看,其实可以说我没有真正看懂,但是如诗如画、震撼无比、拟真又超真的3D画面以及整个画风,都十分合我的口味,所以我被深深吸引;
2.后来,看了B站上各种剧情解析视频,看了导演的直播;然后又看了第二次,我才渐渐理解当中意象的内涵,渐渐地被那种精神内核所震撼,并且在开学后一点一点地回味与思考,越发感觉那种诗意、浪漫;
3.等到抽周末时间三刷之后,又看明白了一些东西(或者说产生了自己的理解),同时整体感受也更加到“味”了。比如,之前没能产生自己的理解的一点——那些深海大饭店的鱼人顾客争着要尝疙瘩汤,要消费参宿的这一“心结”,其实反映的,是参宿内心每时每刻的内耗;再比如,撕开的幕布其实是医院的床单,代表着生与死的边界,撕开后进入的是死亡后的世界。还有,我更加体会到,它讲述的重点,不是一个救人的故事,而是内心世界里潜意识扰动的故事,是情感寄托转变的过程。
不过说实话,如果要这部电影更加贴近我想要的样子,我甚至觉得要删掉后面那段较为直接的背景交代(就是有财猫碎了之后那一小段),尽管这样会导致第一遍看得更不明白,但我觉得只通过当中的意象、画面、细节、语言来映射、来反映背景,才更为符合我心中纯粹的艺术品的形象。(虽然已经夹带了很多很多导演的私心和执念,已经非常地不商业了)
同时我也很明白为什么许多人不喜欢《深海》(说的是认真地看但是不太喜欢的那一类人)。首先画风可能就不怎么合口味,这就无法把他们吸引住,去继续欣赏;而这又是那种第一遍看很可能无感或看不懂,需要耐心地多看几遍才能收获深刻感受的作品;所以觉得不好看。
二、再说说《流浪地球2》(之前看了两遍),可以说这部电影证明了郭导团队的强大实力,特效上已经比肩好莱坞,这是毋庸置疑的。在剧情上,能并联多条故事线而不会太乱,联系得也不错,说明了编剧也已经有了很高的水平,给人带来一定程度的震撼和精彩。但是,我认为它和我心目中的科幻神作相比,还是有不小的差距,主要在于这几个方面:(只是评价电影本身,不是说郭导团队没有这个实力,因为这还受观众、市场、审核等多重因素的影响)
1.立意和世界观。个人觉得它的世界观融合得不够浑然一体,故事散立意也散,没有做到“形散神聚”,没有把思想内核表达得足够深刻、凝聚。在我心中,电影最重要的是其思想内核,这才是最能触动观众的东西(对我个人,这在《深海》中就表现得很好)。就和刘慈欣原著《流浪地球》比较,原著前面并没有展开得很细,但到后面通过一些故事发展,表现出舆论、阴谋论的恐怖之处以及人性的猜忌、黑暗,让人感到毛骨悚然,又有深入骨髓的感受。再比如《三体》,除了大刘对相对论的深刻理解和表达令人感到无比震撼以外(比如“云天明的《三个童话》”那一段,实在太奇妙了),三册书自始至终都贯穿着“黑暗森林法则”这一宇宙社会学规则的设定,无处不渗透着“猜疑链”的思想,近100万字的内容仿佛被一条线串了起来,浑然一体,感人肺腑。这种才是真正震撼我的东西。
2.情感基调。《流浪地球2》基调稍显混乱,有些杂糅,不同故事线上的基调融合得不那么好。这一方面,我喜欢的是《星际穿越》,把一种苍茫、缥缈、孤独的氛围展现得淋漓尽致。
3.科学基础。《流浪地球2》背后的科学基础也稍显平淡,在这方面也没有带来足够的震撼。像重聚变、相控阵、太空电梯、量子计算机、人工智能以及洛希极限这样的东西,虽然也是在科学基础之上,但感觉缺了一些更加前沿的理论作为素材,似乎就少了点味道。也许还是要涉及相对论或量子力学这类和一般认知相悖的东西,才能给我以更大的冲击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