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学而篇》上
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孔子说:“学到的东西按时去温习和练习,不也很高兴吗?有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拜访,不也很快乐吗?别人不了解自己,但是自己却不生气,这不也是一位有道德涵养的君子吗?”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有子说:“那种孝顺父母、尊敬兄长的人,却喜欢触犯上司,是很少见的;不喜欢触犯上司却喜欢造反作乱的人,我更是从来没有见过。有崇高德行的人总是想要抓住这种最本质的东西,最根本的基础建立了就会产生仁道。孝敬父母、尊敬兄长,这应该就是仁道的根本吧!”

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有些人说话总是花言巧语,故意伪装出一副和善可亲的面孔,这种人很少是仁德之心的。”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
曾子说:“我坚持每天从多个方面反省自己:替别人办事的时候是不是尽心竭力了呢?与朋友交往的时候是不是诚实守信了呢?对老师教授的知识,是不是用心复习了呢?”

子曰:“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说:“治理一个拥有一千辆兵车的大国时,应该恭敬谨慎地对待政事,处理政务应该尽可能地减少费用,并且爱护人民,征用民力时要尊重农时,不要在农忙的时节过度征用农夫。”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说:“小孩子在父母跟前的时候要孝顺,出外的时候要尊敬师长,说话的时候要谨慎,不说空话,和所有人都友爱相处,亲近了解那些具有仁爱之心的人。做到这些以后,如果还有剩余的时间和精力,就用来学习文化知识。”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子夏说:“一个人能够推崇贤者而轻视女色;侍奉父母时能够竭尽全力;服侍君王时能够献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时能够言而有信。对于这样的人,即使他自己说没有学过什么文化知识,我也一定要说他已经学习过很多的文化知识了”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说:“一个有道德的人如果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即使读了很多书,所学到的知识也不会牢固地掌握。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应当以忠和信这两种道德为主。不要和道德水平没有自己高的人交朋友。即使有了过错也不要害怕改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