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书摘——古尔德和音乐家们

2022-12-03 15:29 作者:微光_lions  | 我要投稿
{"ops":[{"insert":"古尔德当然也受到他少年时代已活跃于舞台上的几位钢琴家前辈的影响,当时最有威望的钢琴家大多去多伦多演出过:\n\n克利福德·柯曾(Clifford Curzon)、\n\n沃尔特·吉斯金(Walter Gieseking)、\n\n迈拉·赫斯(Myra Hess)、\n\n威廉·卡佩尔(William Kapell)、\n\n米凯兰杰利(Arturo Benedetti Michelangeli)、\n\n班诺·莫伊塞维奇(Benno Moiseiwitsch)、\n\n鲁宾斯坦(Arthur Rubinstein),还有其他许多钢琴家,包括那位智利出生的克劳第奥·阿劳(ClaudiO Arrau)\n\n \n\n  里赫特 \n\n座位全卖光、欢声雷动、无数次加演等等,变成他在莫斯科几场演奏会的常态:包括5月8日贝多芬的第四号钢琴协奏曲音乐会,还有5月11日的第二场独奏会(内含《哥德堡变奏曲》),两场均在柴可夫斯基音乐厅(Tchaikovsky Hall)举行。后者这场不仅一千五百个座位全卖光,主办单位还特准了九百个站位,椅子甚至还排到了台上去。独奏会结束时,鼓掌和欢呼声持续了半小时之久,大钢琴家里克特(Sviatoslav Richter)被目击到在其他观众鼓掌鼓到手酸、累了的时候,他还继续地鼓掌欢呼许久。在苏联,这段时间,音乐活动要想跃上报纸博得版面是非常少见的;可是因为古尔德,报纸杂志等媒体却很快地刊载乐评及相关报导,当地乐评家甚至使用了“如诗一般”的形容词。\n\n  \n\n在加拿大使馆和苏联文化部联合举办的欢迎会上他也非常不自在,他讨厌演说、讨厌群聚的社交场合、更无法忍受伏特加敬酒,这个他就真的婉拒了,因为他对别人可真可假的敬酒持保留态度(尽管里赫特在一旁忙打圆场)。但他还是出席每一个活动,并跟当时一些苏联的重要音乐家会晤交流:包括里赫特、妮可莱耶娃、大提琴家罗斯托波维奇(Mstislav Rostropovich)、小提琴家利奥尼德·科根(Leonid Kogan)。\n\n太神秘、太新奇了,舍不得错过。这段时期的苏联人,每当遇到一些仓促无礼的美国人时,常会产生一种忸怩忐忑的不自在感,但是古尔德带着加拿大人特有的服从与礼貌,很是受到地方民众的喜爱,虽然时不时还是会被苏联佬衷情的大拥抱给吓到。\n\n在演出期间一个空闲的晚上,他去听了里赫特的独奏会,虽然曲目实在不是他平常会喜欢的作品——舒伯特的最后一首奏鸣曲和李斯特的一些曲子,但他对当地一位记者指称那场演出“美得难以置信”。二十年后,提到里赫特在舒伯特该曲的第一乐章其恶名昭彰的慢处理,古尔德还是狂赞不已、拥护有加,说它带给他一个神启、或甚至是一种影响。这两位钢琴家终生都对彼此保持着热烈的欣赏和交往,虽说两人的风格和曲目可以说是相差十万八千里、远到不能再远:但他们宽恕了彼此的一切。\n\n”生命晚期古尔德将目光转向里赫特,他认为里赫特真的是一位天才,可惜其专辑大多为音乐会实况录音,他认为效果很差。在拍摄《哥德堡变奏曲》期间,他首次对蒙赛琼提及想帮里赫特制作专辑这件事,蒙赛琼跟里赫特蛮熟的,就把这个信息转达给里赫特。而里赫特这厢,也认为古尔德真的是一位天才,听到古尔德想帮自己制作专辑颇怦然心动,只是里赫特不想飞到北美来,而古尔德不想飞到欧洲去。这时里赫特大概眼睛闪过一道亮光,想出一个折中之计,说如果古尔德愿意到他在法国的巡回演出中挎刀一场独奏会,那么他就愿意飞到多伦多来,让古尔德全权制作他的专辑,整件事到这边就戛然终止,没有下文了。  \n\n  \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d10d7404b81589ef0369c4943fed96ea718212e0.jpg","width":1080,"height":691,"size":368108,"status":"loaded"}}},{"insert":"\n古尔德(左)与里赫特(右)1957年摄\n\n  \n\n  米凯兰杰利\n\n古尔德对加拿大广播公司的忠诚支持在1970年这一年最为显著。那年秋天,一位遁世指数跟诡异指数都不亚于古尔德的意大利钢琴家米凯兰杰利来到多伦多,为加拿大广播公司一个贝多芬两百周年冥诞的电视节目录音,但其中一场原定与多伦多交响乐团合奏“皇帝协奏曲”的录音,他在最后一刻取消演出。就在米凯兰杰利引起的状况快要开天窗的时候,古尔德刚好打电话进来给节目制作人要谈其他的事情,听到这种情形,古尔德遂慷慨地说,如果情况真的有必要,他愿意代打上阵,他的义气相挺让众人莫不感激涕零。那天晚上,就在隔天预定的录影时间到来之前,制作人真的打电话给他了,要他明天准时披挂上阵。隔天早上,他准时出现在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凭记忆演出了这首协奏曲,几乎毫无瑕疵,曲毕受到棚内掌声雷动、久久不退的喝彩与欢呼。接着他又录了贝多芬变奏曲作品三十四和作品一二六的一首钢琴轻快小曲,完成了这个全长一个小时的特别节目,该集节目播出于同年的12月2日。这集节目不仅在台内播出,还广为发行,并受到相当多的肯定与赞扬,当然这首“皇帝协奏曲”是证明了古尔德的记忆天赋与技巧水准确实名不虚传,但平心而论,各界的赞誉是有点过头了。因为距离上场录音只有几个小时的准备时间,他能做的仅是奏出四年前他跟指挥家斯托科夫斯基录制唱片时的那个版本,但对应到当天指挥卡尔·安塞尔(Karel Ancerl)比较传统的作法、速度快许多的交响乐团部分,其实两边的音乐对得蛮差的。整首赶鸭子上架的节奏跟演出风格,完全跟古尔德多年来的想法、理念背道而驰;但古尔德还是弹了,他这么做完全只是为了支持加拿大广播公司。\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0b55174d910ff319d761bbce245aa07cde72cb90.jpg","width":1365,"height":768,"size":399087,"status":"loaded"}}},{"insert":"\n米凯兰杰利(左)古尔德(右)\n\n伯恩斯坦\n\n1957年1月26日他在卡内基音乐厅第一次和纽约爱乐交响乐团一起合演,他的贝多芬第二钢琴协奏曲受到听众狂热的回响。指挥说话了,是伯恩斯坦,“没有一个人会像他一样,我真爱跟他一起演奏。”\n\n“他引起我对音乐的全新热爱,”伯恩斯坦说,并承认“崇拜他的演奏风格”。\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aa14f39ffbf36ba64f29865c51d199bb8702394d.jpg","width":1300,"height":885,"size":562095,"status":"loaded"}}},{"insert":"\n伯恩斯坦(左)古尔德(右)1957年摄\n\n  鲁宾斯坦\n\n大钢琴家鲁宾斯坦有一次在电视上被问道,如果生命有第二次机会,那么他会希望得到什么;他回答,“生得一双格伦·古尔德的手”。毋庸置疑,古尔德出生时上天就赐给他一双弹钢琴的手:他的手指(虽然是比一般人的脆弱)非常长、有弹性、也很有力(连指形都很典雅、很美)。\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5fd2a9a2d70c6a7dab3e717c59723679b45e25fd.jpg","width":440,"height":388,"size":108288,"status":"loaded"}}},{"insert":"\n古尔德(左)鲁宾斯坦(右)\n\n  斯特拉文斯基\n\n1960年当他们两人同时现身于哥伦比亚电视台的一个电视节目时,斯特拉文斯基公开宣称他对古尔德的音乐造诣深感震撼,另外在洛杉矶听过古尔德演出贝多芬奏鸣曲作品一百一十之后,过了一年斯特拉文斯基亲笔写了一张短笺寄给古尔德,上面说他直到那一夜才真正理解贝多芬晚期的奏鸣曲作品。    \n\n1962年至1967年间,斯特拉文斯基多次造访多伦多,在那儿指挥演出、做专辑、参加广播节目,而他非常想跟古尔德合作录下他为钢琴和交响乐团而写的《随想曲》。后来罗伯茨好心撮合了两人一起用午餐,而这个古尔德并非斯特拉温斯基的粉丝、即便大作曲家在前也不肯装一下,每次对方一提起《随想曲》,古尔德马上技巧性地转移话题,最后甜点都还没上,这家伙就告辞开溜;之后连谱瞄都不瞄一下。有意思的是,斯特拉文斯基私底下竟还对罗伯茨说,古尔德是他见过最俊美的男人之一。\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40023a840668c0967f38de279e5962f2ca68a72a.jpg","width":800,"height":824,"size":260359,"status":"loaded"}}},{"insert":"\n伯恩斯坦(左)古尔德(中)斯特拉文斯基(右)\n\n三人正在为《创意演奏家》录音,该节目为哥伦比亚广播集团一个电视专辑,播出于1960年1月31日\n\n 卡拉扬\n\n苏联之后,古尔德接着去柏林,那边的人早已因为他的哥德堡专辑而对他久仰大名了。他到那边参加一个“美国周”的特别策划、同时也是柏林爱乐该季的末了几场和卡拉扬一起合奏贝多芬C小调协奏曲。预演时,古尔德人一到,交响乐团团员礼貌性地给了一个鼓掌欢迎,而就在弹完整首、概要地预演一遍之后,乐团成员们忍不住鼓掌欢腾,大提琴首席告诉杭伯格说古尔德真是一位天才、是他听过最棒的钢琴家。古尔德和卡拉扬这两个人看起来实在不太可能要好。卡拉扬在欧洲当时人称“音乐总指挥”(Generalmusikdirecktor),不但权倾一时、野心也大,而这两者都不是古尔德会想追求或予以崇拜的:卡拉扬除了领军柏林爱乐之外,也是萨尔斯堡音乐节(Salzburg Festival)的艺术总监、维也纳国家歌剧院(Vienna State Opera)的指挥、跟米兰史卡拉歌剧院(La Sca-la)也互动频繁,另外他曾先后领柏林爱乐及维也纳爱乐一起到伦敦录音演出过、并受邀到拜罗伊特(Bayreuth[64])和世界各地演出。作为一位指挥,他是独裁的,有时候他会为了音响效果上的华贵气氛而牺牲掉一些音乐上的考虑,古尔德将其形容为“对圆滑奏的偏执使用”。然而姑且不论以上种种,古尔德却觉得他是有魅力的,“绝对是梦想中很想合作的对象”,而卡拉扬则公开宣称和古尔德在艺术见解上志同道合、他不理解为什么有人把他说成是怪客。\n\n\n5月24日他们的首演获得空前成功之后,卡拉扬告诉记者,“这是一场大师级的演出,这种精品在我们有生之年都是很难遇到的。”古尔德倒是不太同意这说法——他以懒散呆滞的琴声拖完整场——只是5月26日一场广播录音却显示出这可能是他最灿烂生辉的演奏之一,交响乐与他的琴声完美和鸣、美不胜收。\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ec3be76905d4dc81e9f578b19ac85e221b706e8a.jpg","width":1573,"height":1080,"size":835396,"status":"loaded"}}},{"insert":"古尔德(左)卡拉扬(右)\n\n  斯托科夫斯基\n\n斯托科夫斯基主动在1966年提议愿意跟他合录专辑,当时斯托科夫斯基已经绝少答应录音了,自从跟老一辈钢琴家、也就是大名鼎鼎的拉赫曼尼诺夫本人一起录下拉赫曼尼诺夫协奏曲之后,斯托科夫斯基几乎不太指挥演出了。\n\n  \n\n斯托科夫斯基其实就是20世纪初的格伦·古尔德,从传统古典音乐世界中变节,转而支持唱片、广播和电影,并和工程师一起努力提升录音科技并改善录音方法。1969年12月,古尔德远赴纽约斯托科夫斯基的公寓采访这位指挥家,距离上次跟斯托科夫斯基一起录下《皇帝协奏曲》已有三年光景了,那次的合作经验也依然让古尔德津津乐道。(采访全程由美国国家教育频道的一组工作人员录影下来,当时这个频道也正在准备斯托科夫斯基的一部纪录片。)这出广播纪录节目在1970年8月制作完成,节目名称叫《斯托科夫斯基:一幅广播肖像》(Stokowski:A Portrait for Radio),并播出于1971年2月2日。(美国国家教育频道制作的纪录片则在隔日的加拿大广播公司电视台中播出。)这集斯托科夫斯基的广播纪录节目,跟后来其他古尔德制作的音乐家纪录节目(卡萨尔斯、勋伯格、施特劳斯),就某种意义来说,都还是承续了他对孤寂和与世隔绝这个主题的关怀,因为这几位音乐家都是站在他们当时的音乐主流以外的地方,某种程度上都有立场孤绝的共通意味。\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30bc2b41e303d50ccdb05eb12c2fa6ab39aeb195.jpg","width":633,"height":735,"size":228347,"status":"loaded"}}},{"insert":"\n斯托科夫斯基(左)古尔德(右)\n\n两人正在哥伦比亚唱片位于纽约第三十街的录音室与美国交响乐团一起录制贝多芬的皇帝协奏曲,该照摄于1966年3月;\n\n梅纽因\n\n《二重奏》(Duo)是一集一个小时长的特别节目,以古尔德和小提琴家叶胡狄·梅纽因两位名牌的对话和演出为号召,古尔德非常崇拜梅纽因,觉得他是一位很棒的音乐家,也是一个很棒的人(1966年在一个采访报导中,他甚至拿哲学家兼音乐家施魏策尔跟梅纽因相提并论。)在这集节目中,他们演奏了巴赫的C小调奏鸣曲和勋伯格的《幻想曲》,并为贝多芬的奏鸣曲作品九十六留下了一个精彩澎湃的版本。演奏之余,他们谈了勋伯格的《幻想曲》(梅纽因平时并不喜欢十二音列音乐,为了这集节目,他还事前猛做功课),也谈了贝多芬的作品九十六,探讨即兴创作这个议题,感觉上这一段的气氛应该是有点对峙的,因为梅纽因不太想拿起古尔德事前为节目写的脚本。\n\n  \n\n合作过《二重奏》这集节目之后,古尔德非常想跟梅纽因一起灌录专辑的,但梅纽因是EMI旗下的艺人,因此后来EMI跟哥伦比亚唱片公司谈不拢,两方都不愿意在合约方面为两大名牌的合作让步,这事让古尔德非常哀怨。1978年6月,两人再度携手合作在电视节目中亮相,那次是梅纽因的电视节目系列《人类的音乐》(The Music of Man),谈的主题是录音与唱片,事前古尔德也仔细准备了对话稿,但同样的状况又发生了,梅纽因还是婉拒照着古尔德的脚本进行对话,节目剪好之后,听起来这场对话感觉上有些勉强、有点紧张。\n\n  \n\n1980年他写了一首蛮长的十二音列曲子,歌词跟梅纽因(梅纽因平时有练瑜伽的习惯)、梅纽因的妻子黛安娜、作曲家布鲁赫(Bruch)和马勒有关,曲子这样开始:“有一天早上,正当吉斯达/叶胡狄在倒立的时候,他说:‘对我而言,马勒的作品不算什么。’”很有可能此前梅纽因和古尔德俩曾为马勒的作品辩论过,而这首歌是古尔德的回应。\n\n"},{"attributes":{"class":"normal-img"},"insert":{"native-image":{"alt":"read-normal-img","url":"https://b1.sanwen.net/b_article/ebce4ae61db8e4eb10666b94f721c82b7446926f.jpg","width":797,"height":735,"size":323482,"status":"loaded"}}},{"insert":"\n古尔德(左)叶胡狄·梅纽因(右)摄于1965年10月,两人正在为加拿大电视专辑《二重奏》的录音作预演,该节目播出于次年5月。\n\n  \n\n最后,当然了,他还有许多像罗马兵团那么多的仰慕者(而且并非只来自古典乐迷)以及他那群迅速崛起、疯狂爱他的追星族、更遑论每个领域都有高知名度的音乐家表明崇拜他,从奥斯卡·彼得森以及许许多多的爵士音乐家,到滚石乐团(Rolling Stones)吉他手布莱恩·琼斯(Brian Jones),从法国符号学大师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到爱尔兰剧作家山谬·贝克特(Samuel Beckett)。简而言之,1964年当古尔德退出舞台时,实际上他是最没有理由退出的。而直到他死前,他仍持续接到世界各地的演奏邀约。\n\n\n摘自凯文·巴扎纳《不可思议的惊奇》\n"}]}

书摘——古尔德和音乐家们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