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十一月七日读《美学散步》5

2022-11-07 22:54 作者:未来向宽WXJ  | 我要投稿

中国艺术意境之诞生 笔记:

引言

    十六世纪的文艺复兴追摹着希腊,十九世纪的浪漫主义憧憬着中古。二十世纪的新派且溯源到原始艺术的浑朴天真。  

 1.

一、意境的意义

    什么是意境?人与世界接触,因关系的层次不同,可有五种境界:(1)为满足生理的物质的需要,而有功利境界;(2)因人群共存互爱的关系,而有伦理境界;(3)因人群组合互制的关系而有政治境界;(4)因穷研物理,追求智慧,而有学术境界;(5)因欲返本归真,冥合天人,而有宗教境界。功利境界主于利,伦理境界主于爱,政治境界主于权,学术境界主于真,宗教境界主于神。艺术境界主于美。   

2.

二、意境与山水

    中国画和诗,都爱以山水境界做表现和咏味的中心。和西洋自希腊以来拿人体做主要对象的艺术途径迥然不同。艺术家禀赋的诗心,映射着天地的诗心。   

3.

三、意境创造与人格涵养

    元代大画家黄子久说:“终日只在荒山乱石,丛木深篠中坐,意态忽忽,人不测其为何。又往泖中通海处看急流轰浪,虽风雨骤至,水怪悲诧而不顾。”宋画家米友仁说:“画之老境,于世海中一毛发事泊然无着染。每静室僧趺,忘怀万虑,与碧虚寥廓同其流。”黄子久以狄阿理索斯(Dionysius)的热情深入宇宙的动象,米友仁却以阿波罗(Apollo)式的宁静涵映世界的广大精微,代表着艺术生活上两种最高精神形式。     中国画家常说“丘壑成于胸中,既寤发之于笔墨”。  

 4.

四、禅境的表现

    艺术意境不是一个单层的平面的自然的再现,而是一个境界层深的创构。从直观感相的模写,活跃生命的传达,到最高灵境的启示,可以有三层次。     “情”是心灵对于印象的直接反映,“气”是“生气远出”的生命,“格”是映射着人格的高尚格调。西洋艺术里面的印象主义、写实主义,是相当于第一境层。浪漫主义倾向于生命音乐性的奔放表现,古典主义倾向于生命雕像式的清明启示,都相当于第二境层。至于象征主义、表现主义、后期印象派,它们的旨趣在于第三境层。     中国自六朝以来,艺术的理想境界却是“澄怀观道”(晋宋画家宗炳语),在拈花微笑里领悟色相中微妙至深的禅境。     禅是动中的极静,也是静中的极动,寂而常照,照而常寂,动静不二,直探生命的本原。禅是中国人接触佛教大乘以后体认到自己心灵的深处而灿烂地发挥到哲学境界与艺术境界。静穆的观照和飞跃的生命构成艺术的两元,也是构成“禅”的心灵状态。     中国艺术意境的创成,既须得屈原的缠绵悱恻,又须得庄子的超旷空灵。缠绵悱恻,才能一往情深,深入万物的核心,所谓“得其环中”。超旷空灵,才能如镜中花,水中月,羚羊挂角,无迹可寻,所谓“超以象外”。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这不是盛唐人的诗境,也是宋元人的画境。   

5.

五、道、舞、空白:

    中国艺术意境结构的特点

    儒家哲学说:“大乐与天地同和,大礼与天地同节。”     石涛说:“在于墨海中立定精神,笔锋下决出生活,尺幅上换去毛骨,混沌里放出光明。”艺术要刊落一切表皮,呈显物的晶莹真境。     艺术家经过“写实”、“传神”、“妙悟”境内,由于妙悟,他们“透过鸿濛之理,堪留百代之奇”。      中国哲学就是“生命本身”体悟“道”的节奏。“道”具象于生活、礼乐制度。道尤表象于“艺”。灿烂的“艺”赋予“道”以形象和生命,“道”给予“艺”以深度和灵魂。     “象”是境相,“罔”是虚幻,艺术家创造虚幻的境相以象征宇宙人生的真际。     英国诗人勃莱克的一首诗:一花一世界/一沙一天国/君掌盛无边/刹那含永劫。这诗和中国宋僧道灿的重阳诗句:“天地一东篱,万古一重九”,都能喻无尽于有限,一切生灭者象征着永恒。     天地是舞,是诗(诗者天地之心),是音乐(大乐与天地同和)。     自由潇洒的笔墨,凭线纹的节奏,色彩的韵律,开径自行,养空而游,蹈光揖影,抟虚成实。       笪重光说:“虚实相生,无画处皆成妙境。”     中国人对“道”的体验,是“于空寂处见流行,于流行处见空寂”,唯道集虚,体用不二,这构成中国人的生命情调和艺术意境的实相。     “以追光蹑影之笔,写通天尽人之怀”,这两句话表出中国艺术的最后的理想和最高的成就。     中国画的用笔,从空中直落,墨花飞舞,和画上虚白融成一片,中国画的光是动荡着全幅画面的一种形而上的、非写实的宇宙灵气的流行,贯彻中边,往复上下。     艺术的境界,既使心灵和宇宙净化,又使心灵和宇宙深化,使人在超脱的胸襟里体味到宇宙的深境。     李、杜境界的高、深、大,王维的静远空灵,都根植于一个活跃的、至动而有韵律的心灵。承继这心灵,是我们深衷的喜悦。

十一月七日读《美学散步》5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