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玄奘之路|三藏】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玄奘之路|三藏】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
“我闻百川有容而大,至无量”:当玄奘成为一名僧人时,佛教传入中国已近600年,影响广泛,大小二乘皆备。
“我见世人啼笑奔忙,遭无妄”:玄奘在由高昌去往焉耆的路上,同行中有商胡数十人,贪早去做贸易,半夜偷偷动身,走出十多里遇上盗贼,全被劫杀,无一幸免。等到玄奘一行到时,只见尸骨,不见财物,不禁都深为悲伤叹息。
“我由东,寻一径佛光”:一个偶然的机会,27岁的玄奘在长安碰到一个来自印度的僧人——波颇。波颇推荐了印度一个叫那烂陀的佛教圣地和一个叫戒贤的佛学大师。波颇的出现像黑夜中的一盏明灯,点亮了玄奘迷惘的心灵,他决定前往印度,到佛教的发源地寻求佛法的真谛。
“二藏衷肠,从师结友意气扬”:玄奘西行前在国内的游学路线始洛阳,经长安,越秦岭,过汉川,抵成都;后又乘船东出巴蜀,游历荆州、扬州、苏州,北上赵州,南下相州,正式从学的法师达十三位,涉及般若、涅槃、摄论、毗昙、成实、俱舍各门类;决意西行后,他与志同道合者联名向朝廷上表请求发放过所,朝廷下诏不许,“诸人咸退,唯法师不屈”。
“我知世间万类荣华,皆无常”:犍陀罗(今巴基斯坦白沙瓦地区)是大乘佛教兴起的地方,当法显到达时还能看到此地敬奉佛法的盛况:“西行十六由延至那竭国界醯罗城。城中有佛顶骨精舍,尽以金薄七宝挍饰,国王敬重顶骨。”而230年后玄奘来到这里时,就只剩下倒塌的佛塔和废弃的寺院,连居民也大都皈依印度教了。“成住坏空、诸行无常”,佛教本身也不例外。
“福与祸相应相报”:玄奘五岁的时候,母亲去逝,十岁时辞官隐居的父亲又撒手人寰,显贵一时的陈家遭遇巨大变故,玄奘由他二哥长捷法师带往洛阳净土寺。
“善与恶相欠相偿”:石磐陀,玄奘西行路上收的第一个徒弟,为其亲授五戒。石磐陀帮助玄奘绕开玉门关,渡过葫芦河,却在夜晚休息时,因担心玄奘被边关士兵抓获后会牵连到自己,而对玄奘起了杀心。在玄奘发誓“纵使切割此身如微尘者,终不相引”后才放心。玄奘送给了他一匹马,作为慰谢后分手作别。
“忽一语悲欣荒唐”:本欲剪[玄奘至诚礼拜佛成道时的菩提树后悲哀懊恼,自伤叹言:“佛成道时,我不知漂泊沦落在哪里,为何等到佛法已经凋零,我才赶到这里?回想我的业障是多么深重,竟然到了如此地步。说着不禁悲泪盈眶。”(《玄奘之路》第七集26:23)]不忍,遂罢。
“生必死,寂灭轮回之外有至上”:公元631年,当玄奘沿恒河而下时,被一伙信仰突伽女神的强盗劫持,这群强盗每年春秋季节都要找一个容貌端庄的人杀取肉血祭祀,这次他们选中了玄奘。在一切努力都不起作用后,玄奘抱定了必死之志,安坐下来,一面念诵弥勒菩萨,一面发愿:希望自己在此世的生命结束以后,能往生到弥勒菩萨身边,学习《瑜伽师地论》;待自己成就通慧后,还要降生在人世,来教化正在杀害他的这批强盗,使他们修道行善,舍弃各种恶业,并且广宣诸法,利安一切众生。
“三藏成论,飞鸟在劫尘寰网”:在玄奘做回国的准备时,东印度鸠摩罗王派使臣送信给戒贤法师,点名要见玄奘,不然定整理象军,踏平那烂陀。怕引不测,玄奘与来使去往鸠摩罗国。而后戒日王也征召玄奘,压力之下,鸠摩罗王最终屈服,送玄奘到戒日王处。
“难必救,渡厄扶危舍身护迷航”:由戒日王举办的曲女城辩经,玄奘获全胜,这将其留学生活推向顶峰。将要散会时,玄奘又称扬大乘,赞佛功德,使数不清的人们弃外道入佛教,弃小归大。
“誓我今生,慈怀有岸燃灯塔”:鹫峰,佛陀涅槃后,信徒们在此处举行了历史上的第一次结集,佛教最早的典籍就出自这里。
“全世法”:在高昌王为玄奘准备西行物资期间,玄奘于高昌开讲《仁王般若经》。此经主要内容是佛陀为十六位大国国王宣示守护佛果、十地之行,及守护国土之因缘。本经认为,如果讲说受持此经,可以消灾得福,因此其与《法华经》、《金光明经》并称“护国三经”。
“弘正道”:飒秣建国全国上下都信奉拜火教打击佛法,玄奘为国王解说人天因果,赞佛功德,恭敬福报后,国王甚是欢喜,请求持守斋戒。随行的两个小沙弥到寺里礼拜,人们仍用火驱逐,沙弥回来后告诉国王。国王听闻后命拘捕烧火者,召集来百姓,下令砍断肇事者的手。法师正要劝勉人们行善,不忍毁烧火者的肢体,救之。王乃重笞烧火者后逐出都外。
“故人当无恙”:公元1193年,那烂陀寺受伊斯兰军侵占,大量佛教经书被毁,僧侣被迫逃往周边避难,那烂陀的毁灭标志着佛教在印度的终结。
“一藏过往,锦斓加身化沧桑”:公元645年三月,玄奘返回长安,在唐太宗的支持下,他开始了庞大的佛经翻译计划。慈恩寺落成后,太子李治旨令玄奘出任上座,玄奘辞不获免。慈恩寺是玄奘第一次且唯一一次担任住持的寺院,不过,他的主要工作仍然是无边无际的佛经翻译。
“割断这,如意烦恼青丝三千丈”:取经队伍归国后,百姓夹道欢迎佛经佛像,但热闹之下,玄奘本人却是“独守馆宇,坐镇清闲,恐陷物议,故不临对”其自我克制和谦虚到达如此程度。历经磨难的玄奘明白,一时的风光很可能导致前功尽弃,西行已经结束,而他真正的事业还没有开始。
“从今后,萍水聚散旧地亦他乡”:玄奘去往印度时,高昌王麴文泰与他结拜为兄弟,以举国之力助其西行。玄奘在给高昌王的感谢信中自言:“决交河之水,比泽非多;举葱岭之山,方恩岂重?”并答应高昌王求法归来后在国中讲经三年。但是等到玄奘取经回程时,高昌王却早已因惹恼大唐后畏惧唐军的力量,在惊惧中死去,高昌国也成为了大唐的西州。
“三藏思量,情之一刹最堪伤,在心如火背如芒”:为了挚爱的佛学事业,玄奘呕心沥血;为了取得皇家的信任,玄奘用心良苦。
“你在来路,痴痴张望”:玄奘一生以来,常作弥勒业,临命终时,发愿上生,见弥勒佛。
———————————————————————
“玄奘此行不求财利,无冀名誉,但为无上正法来耳。”
“我曹释子,终不害人。”
“此国(印)是佛生处,非不爱乐。但玄奘来意者,为求大法,广利群生。”
“愿得毕身行道,以报国(唐)恩。”
每日自立程课,若昼日有事不充,必兼夜以续之。遇乙之后,方乃停笔。
“吾眼前有白莲花,大于盘,鲜净可爱。”
“愿以所修福慧回施有情,共诸有情同生睹史多天弥勒内眷属中,奉事慈尊,佛下生时,亦愿随下广作佛事,乃至无上菩提。”
“得生。”
视频材料:
纪录片《玄奘之路》(导演:金铁木)
歌曲《三藏》(Cover:贰婶)
“不因行苦过人表,岂得光流法界明。”——《题西天舍眼塔》(玄奘)
“三藏思量,醉里拈花留一笑,也曾记,满园春色春光影成双。”配玄奘在曲女城辩经获胜与入那烂陀寺求学时的画面为借鉴视频:BVE441117U2所作,已获许,感谢。
视频链接:BV1q54y1n7ts(哔哩哔哩)
参考资料: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中华书局版)
《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选译》(凤凰出版社)
纪录片《玄奘之路》(导演:金铁木)
《玄奘西游记》(钱学忠著)
《行者玄奘》(昌如著)
南无大遍觉玄奘三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遍觉玄奘三藏菩萨摩诃萨
南无大遍觉玄奘三藏菩萨摩诃萨
尔棠
2023年2月1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