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宋词赏析一篇—— 万俟咏《长相思·雨》

2023-08-06 00:23 作者:高焕之  | 我要投稿

赏析一首教材以外的词吧。

这是一首我非常喜欢的词,其作者是宋代词人万俟咏。这位老哥是徽宗朝人士,生平贯通了北宋与南宋,见证了宋王朝的衰败。他的词是婉约一派,颇有刘永之风,大约存世的有几十首词。

我个人是不喜欢婉约风格的,词分豪放,婉约,本无高下之分。但是宋代词人大多陶醉在一派繁华温柔的气象之中,失去了盛唐昂扬之姿,于我的性格颇不相合。所以早年学蒙,都是读豪放派词人的作品,尤其以稼轩,东坡为最爱。

但这首长相思是个例外。一次偶然,在我的一本诗词典籍中翻到了这首词,初读只觉文辞简练隽永,越是细品,则越是惊讶于作者的诗才。

话不多说,我们先看看这首词的全文。

一声声,一更更。窗外芭蕉窗里灯,此时无限情。

梦难成,恨难平。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

词人写的是雨景,但通篇无有一个雨字,却把个雨描写的淋漓尽致。而透过雨的表象,抒发的却是一个愁字。无一字说愁,却把辗转反则内心煎熬展现的跃然纸上。文字运用到了这种程度,堪称一绝。尤其是整首词字数只有三十六字,区区几十个字能表达如此丰富的情感,说是神来之笔也不过分。

作者开篇写到,一声声,一更更,没提半个雨字。但把夜雨的绵密,执着充分展现了出来。而且从侧面表现出了作者内心的烦闷,夜深人静,无心睡眠,却在这数着雨点,数了一更又一更。此时诗人的心情是何等烦躁与凄苦。只六个字就让人看到了作者当时的心境。

窗外芭蕉窗里灯一句,应是与前面互文,加深了静夜思愁的情绪。雨打芭蕉,让人一下子就仿佛身临其境,听到了那惹人愁绪的雨点落下。屋中如豆的孤灯,更凸显了作者独坐凭窗,难以入眠的寂寥。此时无限情一句,有不少人都解读为作者是思念伊人,听着雨声,看着灯烛亦觉柔情。我却觉得不是这样,无限情应是无限的情绪无限的思量,都无奈的付与空处,是欲说还休,无声胜有声之意。

作者的心境应当是千言万语不知当说与谁听,孤灯夜雨相加,心情更加的烦乱。

下阕,梦难成,恨难平,就是顺延着这种情绪。如果前一秒还是满眼生情,下一瞬,怎么就难成难平了呢。正是因为满腔的愁绪,所以想要入梦而不得。寂寞的雨夜,越是睡不着,反而越是想到那些使人烦闷忧愁的事情,恶性循环,越睡不着,越是愁,越是烦。

不道愁人不喜听,空阶滴到明。但是不作美的天公不作美的雨,却逼着你听着这让人苦闷的雨声,一直听到了天明。一夜无眠,始终都在辗转反侧之中,而且又巧妙的对应上了开篇所说的“一更更”,完美闭环,相互映照。

一个愁闷的人,在凄风苦雨中一夜难眠的形象跃然纸上。激起读者的强烈共鸣,但作者却只用了三十六字啊。文笔的洗练与精彩不过于此。欲写愁,却说雨;说的是雨,却通篇不提一个雨字。华夏文人的含蓄飘逸,遣词造句的巧妙,怎不让人心折。

这也正是,向来喜欢豪放词风的我,对它爱不释手的原因。

这首词没有华丽的词语,没有胼四俪六的浮夸,用最朴素通俗的词句,把个人的情绪表达的如此饱满。这才是正经行文的功夫,于平凡之中见不凡,于朴素之中见真性情。可以说是学习诗词的优秀范文。

作者另一首,长相思·山驿也是佳作。其中楼外凉蟾一晕生,几叶秋声和雁声,行人不要听。更是难得的佳句。大家若有兴趣,可以去品读品读。




宋词赏析一篇—— 万俟咏《长相思·雨》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