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是幻想时间:看电视会促成阴角吗

这是一个新的吹水专栏,目的是把我日常幻想的论文proposal写下来(假如我有这个数据的话,我想做什么)。这个专栏里的数据都是现实中有的,但是我拿不到。由于这些题目我觉得很有趣,所以还是记录下来(说不定有了呢?)。
由于阅读这个专栏的人可能不会知道那么多技术细节,所以这个专栏里(在最后)我会附上一些对我研究设计直觉的解释。另外我会引用一些我看的论文,但有很多时候我会引我的生活经验/网站,有些甚至是我听的讲座里的论文(所以当我标2023时表明这篇论文刚写)...反正写着玩儿,不用那么正经。
一、引言
看电视会引起阴角吗?这个问题一直以来都受到了强烈的关注。一般家长在批评抑或限制孩子看电视时,都是认为多看电视会挤占社交/学习时间;孩子会学习电视中幻想的社交模式;电视会影响孩子视力,导致孩子可能与同龄人之间出现差别。现有的文献也证明,多看电视可能会降低社会中的人际交往(Olken, 2009);挤占孩子其他活动的时间(Delle Vigna and La Ferrara, 2015);甚至可能直接影响个人对社会的认知(Firth et al., 2019)。这些都表明,看电视可能会让人减少与他人交往,增加个人与社会之间的距离,最后导致孩子变成一个不善与人交往,内心阴暗,带有偏见的阴角。
但是另一方面,也有论文表明,看电视可以可以增加个人对社会正确的认识:Jensen and Oster(2009)发现电视的引入导致印度女性更加敢于表达自我,减少了家庭暴力;Snyder and Stromberg(2008) 发现电视导致地区选民对所在地区的领导人也更加了解;Farre and Fasani(2011)发现电视导致印度尼西亚人对外界了解更多,从而降低了他们对外界过于美好的幻想。这些都表明,可能看电视也许会让人有更多见识,更加成熟(1)。电视同时也可以是社交的手段
怎么理解上述两个不同的结论?关键在于看了什么。在第一支文献中,他们往往指“看娱乐节目”,而在第二支文献中,他们往往指“看教育意义的节目”。但是在本文中,我们关心平均意义上的作用:假设在一个一般的中国家庭,父母也在管孩子看电视,孩子什么节目都看,那么家里孩子能看电视与不能看电视到底会对孩子成不成为阴角产生什么影响。也就是说,现在想象两个家庭,他们都有一样的特质(并且都是中国平均水平),只是一个家中孩子可以看电视而另一个不可以,那么这两个孩子日后会不会有差别?
本文首先使用电视信号的变动与工具变量(基于ITM方法得到的信号)识别了上述问题。除此之外本文还使用了一个cohort DID的设计,借助2006年广电总局的日漫禁令加上cohort DID的设计,来识别电视内容对孩子是否成为阴角的影响。本文的阴角使用人格测试以及问卷的方式界定。
日本动画由于其本身的特点,与现实差异很大,并且有时又宣扬“一个阴角也可以存在的温柔世界”(孤独摇滚, 2022;安达与岛村,2020),更可能引起孩子幻想自己可以当一个阴角。尤其是例如我的青春恋爱物语果然有问题。(2012, 2015, 2020)中,阴角本身洞察一切最后还能帮人解决问题,这也可能引起孩子觉得阴角很帅的幻想,从而向往阴角。
最后本文还探讨了长期影响:0-16岁接触电视,会不会对长期(25-45)的恋爱与社交产生影响?在最后一个部分我们给了相应的政策建议。
(1). 当然也不一定,像Durante et al.(2019)就发现娱乐电视节目反而使得年轻意大利人变得更加支持民粹,认知能力更低。
二、什么是ITM方法
ITM方法是媒介经济学常用的一个算法,它简单来说就是可以预测一个地区的电视信号强度。它需要使用当地的地理因素(海拔,坡度...),发信站的高度&频率&材质,以及各种其他的技术因素。在ARCGIS中,有人编过一个程序计算它。但是这个程序只在几个大学中流传(当然我是没有的)。
三、什么是工具变量,为什么用它,以及本文中怎么用
我们不能直接拿电视信号去回归这个孩子是否是阴角。这里会有各种干扰因素:例如一般贫穷家庭的孩子可能无法看电视,而贫穷家庭的孩子可能更不会成为阴角(因为也许贫穷的家庭迫使你需要去社交,去见陌生人。比如你要去买菜之类的),也可能贫穷家庭的孩子更会成为阴角(因为从小看多了社会阴暗面,怕了)。
于是我们就可以用工具变量。工具变量简单来说,就是找那种与干扰因素无关,但又与电视信号有关的因素。粗略地来说(实际不是如此,但简单的过程是这样。实际我们需要条件期望等等的假设,但是那个太数学了,我不写了)我们先拿工具变量回归信号强度,然后就可以拿到信号强度中那些干净的部分,之后拿干净的部分回归是否为阴角(当然这里我们得不到全样本的结果,我们得到的是一个叫LATE的结果)。
在文献中,大家就是用ITM预测的信号强度(Olken, 2009)(实际也不是这个,是去掉了地理因素后的一个预测的信号强度)来当真实信号强度的工具变量。(这里有点不太好,但是大家都这样用)
四、什么cohort DID
我还没想太细cohort DID怎么做,但大概的直觉是这样想的:我们想看看广电的政策的影响,那就看看那些出生在1980年-2006年的人。其中1980-1988年的人,他们在2006年时已经18-26岁了,我们可以认为他们现在可以不看电视也可以看日本动画,所以他们不太受到政策的影响。而那些1988-2006年出生的人,他们在政策下达时,还是处在上学阶段,从而他们可能很依赖看电视(虽然有些也可以上网,但是在2006年高中生上网也会受到很多限制),从而受到更多政策冲击。我们比较这两组人,看看他们之间有没有差异。
Cohort DID需要平行趋势,但我略过它。原因是它很麻烦(我个人觉得理解它要一张图,并且你需要理解为什么是线性的。最后你要理解它估计的是一个ATT,不是整体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