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54 感性认识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4、感性认识
相对于理性认识而言,是人们在实践基础上对客观事物表面的、现象的和外部联系的认识,即感觉和印象的阶段。教员说:“无数客观外界的现象通过人的眼、耳、鼻、舌、身这五个官能反映到自己的头脑中来,开始是感性认识。”[1]感觉、知觉、印象等都是感性认识的形式。感性认识的特点,是对客观事物具体、生动、形象、直接的反映。
感性认识在认识中有着重要作用。人们的认识过程有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两个阶段。任何知识的来源,在于人的肉体感官对客观外界的感觉,感性认识是认识的第一步,没有这个第一步,就没有以后的第二步,就不可能有理性认识;理性认识是依赖于感性认识的,理性的东西所以靠得住,正是由于它来源于感性,否则理性的东西就成了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但是感性认识是客观事物表面的、现象的、外部联系的认识,是不完全、不深刻的认识,还没有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性。如人们通过感觉器官只能认识白天黑夜的交替,星辰位置的变化,却不能把握天体运行的规律。教员说:“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更深刻地感觉它。”[2]认识的真正任务,在于经过感觉而到达于思维,到达于逐步了解客观事物的内部矛盾,了解这一过程和那一过程间的内部联系,即到达于理性认识的阶段。如果满足于感性认识,就会犯经验主义的错误。因此,有了感性认识,还必须把它上升到理性认识。否认感性认识,否认亲自参加变革现实的实践,否认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这都是否认认识论的唯物论和辩证法,是错误的。
注:
[1] 《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
[2] 《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