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小辞典·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部分》2.53 实践和认识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5年 仅供学习参考】
53、实践和认识
实践是人们能动地改造客观世界的活动,认识是人们通过实践对客观事物的反映,两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实践是认识的源泉,认识依赖于实践。人们的认识一点也不能离开实践。人的正确认识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也不是头脑里固有的,只能从阶级斗争、生产斗争和科学实验这三项实践中来。实践出真知,斗争长才干。从根本上说,要认识就要实践,没有实践就没有认识。实践是认识的目的,认识必须为实践服务。教员说:“抓着了世界的规律性的认识,必须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1]实践也是检验认识是否具有真理性的标准。实践的发展推动着认识的发展。实践经历着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人们的认识也由浅入深,由片面到更多方面,由低级向高级的发展。认识依赖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人们在实践中得到的认识,由感性认识飞跃到理性认识,理性认识反映了客观事物的规律性,把它再回到改造世界的实践中去,经过实践的考验,又会产生一个飞跃。先进阶级的正确思想,一旦被广大群众掌握,就会变成改造社会、改造世界的物质力量。
实践的主体是工农群众,群众的实践是认识的源泉。党的路线和政策来自群众的实践,又指导群众的实践,并在群众实践中得到检验、实现和发展。党的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群众路线,就是马克思主义的认识论。
在阶级社会里,实践和认识是受着阶级性制约的。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以前,人们对于社会历史只能限于片面的了解,这一方面由于剥削阶级的偏见经常歪曲社会的历史,另一方面由于生产规模的狭小,限制了人们的眼界。只是到了伴随大工业而出现了近代无产阶级时,才能有对社会历史的发展作全面的历史的了解,把对社会的认识变成了科学。
马克思主义以前的旧哲学,都没有正确地解决实践和认识的关系。辩证唯物主义把实践的观点作为认识论的第一的和基本的观点,唯物地而且辩证地指出认识的深化运动,第一次正确地解决了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教员在《实践论》中对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作了全面的阐述,“通过实践而发现真理,又通过实践而证实真理和发展真理。从感性认识而能动地发展到理性认识,又从理性认识而能动地指导革命实践,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这种形式,循环往复以至无穷,而实践和认识之每一循环的内容,都比较地进到了高一级的程度。”教员在《人的正确思想是从那里来的?》中,又提出了“物质可以变成精神,精神可以变成物质”的著名论断,捍卫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一切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机会主义和冒险主义的特征,都是主观和客观相分裂,认识和实践相脱离。我们必须彻底批判这些错误思想。[-]宣扬天才论,把人的认识归结为天赋,否认实践的决定作用,抹杀认识来源于实践,这是道道地地的唯心主义的先验论,是为其篡党夺权,建立法西斯王朝的阴谋服务的。
注:
[1] 《实践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