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立陶宛史》个人翻译 目录与序言

2023-08-12 22:30 作者:K_Vilkas  | 我要投稿

写在最前:

1.个人渣翻+机翻战士,水平有限,若有错误还请各位多多指正

2.仅作个人学习及交流讨论所用,源书来自互联网

3.内容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译者观点,中译者注释为*标注

标题

《立陶宛历史》

修订第二版

Alfonsas EIDINTAS, Alfredas BUMBLAUSKAS, Antanas KULAKAUSKAS, Mindaugas TAMOSAITIS

(英文版)翻译与编辑:Skirma Kondratas 和 Ramūnas Kondratas

*中文个人翻译:K_Vilkas


代立陶宛共和国外交部发布

*指英文译文

译自立陶宛第二版(2013年)

由Skirma Kondratas 和 Ramūnas Kondratas修订的英文翻译



目录

*为原书目录

缩写 8

前言9

序11


介绍

立陶宛-中欧的一部分 15 

欧洲地理中心15

立陶宛国名的由来16

一般立陶宛历史纲要21

立陶宛历史上的里程碑 25 


第一章 立陶宛大公国 27 

古波罗的人和立陶宛国家的出现 27 

1009年立陶宛的异教及参考28

明道加斯建立立陶宛国33

格迪米尼迪家族的崛起 38

异教国家与基督教 42

阿尔吉达斯统治下的立陶宛44

东正教罗斯时期的立陶宛46

立陶宛的基督教化:欧洲基督教化的完成 48

维陶塔斯帝国 52

维陶塔斯统治时期的变化53

格伦沃尔德战役55

神圣统治者 59

立陶宛大公国的西化道路63

基督教化、圣卡西米尔和哥特式建筑64

语言文字67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73


第二章 波兰和立陶宛国家的联合 76 

两国联盟 77 

卢布林联合77

巴洛克欧洲的立陶宛大公国:贵族民主80

波兰和立陶宛的多教派主义与宽容85

民族、语言和写作87

维尔纽斯大学93

最东端和欧洲最北的巴洛克式建筑97

高安*希伯来语גאון,天才和“北方的耶路撒冷” 98

欧洲最早的宪法及其废除100

启蒙运动波及立陶宛大公国101

5月3日宪法与两国互保108

立陶宛大公国的毁灭112

第三章 俄罗斯帝国统治下的立陶宛(1795-1915)

追求失去的国家地位118

拿破仑影下的文化自治118

1830-1831年起义123

沙俄政府:“波兰不应在此存在”126

1863-1864年起义128

莫泰伊斯·瓦兰修斯*Motiejus Valančius主教的“公国”130

一群人民到一个民族134

1864-1904年的俄国化政策135

《我们生为立陶宛人!》139

转型后的立陶宛寻求自治143

1905年后的立陶宛——文化上的反抗146


第四章 立陶宛国家的复辟

为独立而斗争154

立陶宛的计划:从自治到独立154

1918年2月16日法案160

凡尔赛条约164

1920年7月12日与苏俄的和平条约168

维尔纽斯问题171

立陶宛制宪会议及其决议176

成为一个国家180

立陶宛获得海港-吞并克莱佩达180

左翼的民主与1926年12月政变184

总统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和总理奥古斯丁斯·沃尔德马拉斯190

安塔纳斯·斯梅托纳和约扎斯·图贝利斯的联合195

战间期立陶宛的犹太人和波兰人200

《独立的一代》204

最后通牒的时代211

立陶宛和波兰:没有关系的关系211

欧洲的第一次对纳粹的审判与失去克莱佩达214

中立政策与《苏德互不侵犯条约》218

苏联1940年的最后通牒和苏联占领221


第五章 立陶宛:苏联和纳粹的占领226*仅为翻译,不代表译者观点

在斯大林和希特勒的魔爪下226

立陶宛的苏维埃化227

镇压与1941年6月反苏起义231

立陶宛犹太人的灭绝——大屠杀236

纳粹占领下的立陶宛

回到苏联245

从纳粹占领到苏联占领246

战后的战争——武装抵抗250

经济苏维埃化256

文化同质化262

教育与俄罗斯化265

立陶宛外交和侨民268

一个不妥协的社会272


第六章 歌唱革命

与萨尤季斯*Sąjūdis一起——为了立陶宛!281 

1988-1990年立陶宛改革运动萨尤季斯281

恢复立陶宛独立287

等待国际承认292

追赶西欧298

与邻国的关系与跨大西洋一体化306



进一步阅读315

插图来源320

人名索引321


缩写

CDPL 立陶宛基督民主党

CPL 立陶宛共产党

CPSU 苏联共产党

DLPL 立陶宛民主劳动党

EU 欧盟

GDL 立陶宛大公国

GRRCL 立陶宛种族灭绝与抵抗研究中心

HU-LC 祖国联盟-立陶宛保守党

KGB 国家安全委员会(苏联,自1954起;继承自NKGB和MGB)

LAF 立陶宛行动阵线

LLL 立陶宛自由联盟

LRMS 立陶宛改革运动萨尤季斯

LSSR 立陶宛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

MGB 国家安全部(苏联)

MVD 内务部(苏联)

NKGB 国家安全人民委员会(苏联)

NKVD 内务人民委员会(苏联)

PLC 波兰立陶宛联邦

SC-RS 最高委员会-重组议会

SCLL 立陶宛解放最高委员会

SDPL 立陶宛社会民主党

ULFF 立陶宛自由战士联盟

USSR 苏维埃社会主义共和国联盟


前言

每一个国家的历史都是独一无二的、有趣的。其主要的故事、主题、解释和重点随着时间的推移、地缘政治和社会文化条件的变化以及历史分析中的趋势而有所变化。立陶宛的历史也是如此。在其千年的历史中,它曾两次作为一个国家不复存在,从世界地图和大众意识中消失:1795年至1915年,它是俄罗斯帝国的一部分,然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被苏联吞并。1990年,立陶宛恢复独立,成为一个自由国家,选择向西方和西方民主理想靠拢,这给立陶宛国内外的历史学家和学者以新的动力,重新审视这个国家的英勇和勇敢,以及悲惨和悲伤的历史。

本书是一个受欢迎的对现有历史的英语语言的讲述,因为它一个简洁和易于阅读的格式,涵盖了立陶宛的整个历史,从它的开始到2004年,还包含许多令文字更加生动的的地图和插图。该作品反映了对立陶宛过去事件的最新研究和解释,并揭示了新的事实,允许对过去被忽视的立陶宛历史的某些方面进行冷静和客观的评估,将整个事件编织成一个叙事,将事件置于欧洲文化和政治背景下。

在准备这个修订后的英文版时,我们首先考虑的是英语读者。因此,我们删减了某些部分,增加了其他部分。当立陶宛人可能熟悉的历史背景似乎不足以解释给非立陶宛普通读者时,增加了新的文本和解释。事实,特别是日期和统计数据,被仔细地重新核对。我们不能声称绝对正确,因此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我们忽略的错误。我们发现有时不同的来源提供了不同的数字和不同的解释,因此在决定最终文本时需要做出判断。每修改一章,都要送交作者审批。对原译文进行了相当大的修改,并增加了两张新照片。

我们还准备了一份全新的进一步阅读的建议清单,全部是英文的,相信这样的清单将对对立陶宛历史特定方面的更详细信息感兴趣的读者有用。

我们非常感谢立陶宛版的编辑和作者之一Alfonsas Eidintas对我们提出的有用的评论和建议以及对我们的耐心,并在这个新的英文版中充当与其他作者的中间人。我们还要感谢外交部旅居国外的立陶宛外交部部长Gintè Damušis和公共外交部的 Giedrius Puodžiūnas为我们的努力提供便利。我们还要感谢Algimantas Gureckas,我们认为他的见解和评论很有用。


SKIRMA和RAMUNAS KONDRATAS

维尔纽斯

2015


序言

本书旨在描述立陶宛是如何通过其领导人和人民的努力和斗争,通过他们对自由、对保护自己的生活方式和身份、对成为自己命运的主人的永无止境的渴望,使立陶宛成为一个民族与国家。立陶宛再次获得自由和独立这一事实是历代以来为确保其存在和福祉作出巨大牺牲的人们的胜利的证明。

这本书将使读者熟悉我们人民的历史磨难,并提供立陶宛人在动荡的时代中坚持的坚持不懈。一个民族的未来取决于它的记忆,立陶宛教育家Mikalojus Akelaitis在1859年写给波兰作家和历史学家Józef Ignacy Kraszewski的信中也反映了这种观点:“一个民族的历史必须挂在每个公民的嘴边,然后这个民族才会不朽。”正是这种观点激发了民族复兴的领袖们(Simonas  Daukantas 和 Jonas Mačiulis-Maironis等人)用文字为子孙后代记录他们国家的过去。

通史的写作是为了总结一个国家的历史知识,以教育一个国家的公民在其发展的重要时刻,或纪念重大事件。有时,它们是由国家机构发起的,这些机构认识到自己有责任促进公民意识和共同的民族认同。1936年,在立陶宛共和国教育部(特别是副部长Kazimieras masilinas)的倡议和支持下,一群立陶宛历史学家撰写并出版了一部全面的立陶宛历史,由Adolfas Sapoka编辑。在立陶宛,这可能是立陶宛国家和民族最著名的民族历史,它影响了过去和现在的几代人。这本书是在动荡时期出版的,目的是激发立陶宛人民对立陶宛千年历史的自豪感,让他们了解古代英雄的征服和事迹;真实的波罗的海文化;对立陶宛语这个最存古的印欧语的欣赏;以及世界各地移民的活动。

在筹备1939年纽约世界博览会期间,立陶宛共和国外交部在Stasys Lozoraitis部长的领导下,为博览会发起并筹备了一个特别的立陶宛展览。展览在Magdalena Avietėnaitė的指导下建成,以立陶宛艺术和民间艺术为特色,展示了立陶宛的经济成就,并在立陶宛著名艺术家创作的纪念性画布上展示了立陶宛最重要的历史事件。因此,我们的知识分子、学者和艺术家被鼓励团结起来,向世界展示立陶宛及其历史的全面概述。

2013年,延续这种值得称赞的政府和外交举措传统的机会出现了。在1990年3月11日恢复独立并于2004年成为构成北大西洋公约组织(北约)和欧洲联盟(EU)的民主国家大家庭的正式成员后,2013年立陶宛承担了担任EU理事会主席的历史责任。这不仅是为创造一个共同的欧洲未来作出贡献的独特机会,也是加强国际团结和促进更好地了解彼此的文化和历史的机会。当然,对我们来说,这是一个机会,再次尝试从当前的角度综合立陶宛的历史,并受益于许多新的研究来提醒世界立陶宛的过去和现在。

在准备担任立陶宛总统期间,外交部部长Audronius Azubalis求助于维尔纽斯大学国际关系与政治科学研究所的学者,编纂一部简洁、易读、客观的立陶宛历史。在政治史领域有多年经验的Raimundas Lopata教授(主席)、Alvydas Jokubaitis、Vytautas Radżvilas和Inga Vinogradnaitė博士组成了编委会。这本书的目的是让普通读者,特别是欧盟的公民们,了解立陶宛从1990年在欧洲编年史上第一次被提及到2004年成为EU正式成员国的历史。

协调这本书的编撰和编辑工作被委托给了这几行文字的作者。邀请著名的立陶宛历史学家担任作者:维尔纽斯大学的Alfredas Bumblauskas分析了古代立陶宛国家和立陶宛大公国的发展(第一章和第二章,以及绪论);Vytautas马格努斯大学的Antanas Kulakauskas写了自1795年至1915年立陶宛人在俄罗斯帝国的生活(第三章);Alfonsas Eidintas研究了现代立陶宛国家的恢复及其1918年至1940年的二十年独立(第四章);立陶宛教育科学大学的讲师Mindaugas Tamosaitis总结了从1940年到2004年的占领事件(第五章和第六章)。编辑面临着艰巨的任务,要从四种不同的叙事风格中创造一个连贯的故事,规划章节的规模,提供链接和过渡,使叙事流畅、平衡,不会被无关紧要的事实负担过重。同时又要尽可能地让读者眼前一亮。因为一本面向普通读者的书的篇幅必然是有限的,在大约300页的篇幅内涵盖了一千年的历史,因此有必要对许多经济、社会和文化的发展作一个简短的概述。因此,编者希望读者能够理解,因为他们可能对自己感兴趣的特定主题没有足够详细的介绍。这是自1990年国家恢复以来首次尝试向国内外广大读者介绍立陶宛的整个历史。

我谨代表全体作者,向发起本刊的人们,向阅读初稿的编委会成员,表示衷心的感谢。特别感谢Jaunius Petraitis, 以及 Vytautas Žalys 博士和Romanas Judinas。我们也非常感谢Zenonas Butkus博士和Saulius Kaubrys博士的评论,以及对本书的编辑、插图和地图选择做出贡献的许多其他人。

ALFONSAS EIDINTAS

立陶宛语版编辑

维尔纽斯

2013
































































《立陶宛史》个人翻译 目录与序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