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日本、美国是如何在朝鲜半岛“相爱相杀”的?
你相信国运吗?有人说国运是历史发展大势,也有人说国运是英雄创造的时事;就连古代易学家们也说这是阴阳交替的产物。
不管怎么解释,“国运”听起来都很形而上,这看不见摸不着的概念究竟该如何理解?
那么今天冷先生就带大家落到实处,站在历史唯物主义的一侧,用经济视角看“国运”。
纵观世界各国实力的此消彼长,最直观的反应就在战争。但打赢了不代表国运就站在赢家这边,打输了也不代表就彻底凉凉,比方说一战二战的德国和英国。

然而为了方便理解,咱们就缩小范围,用大家最熟悉的中日之战,来举例说明。
01
第一役万历朝鲜之役。公元1592年,统一日本后的丰臣秀吉开始染指朝鲜,大明王朝派遣李如松为备倭总兵官率领四万人进入朝鲜半岛抗倭。
结局大家都知道,两次战役下来丰臣秀吉兵败,不久病死。然而战争的经过不是重点,战争的起因和背景才是我们关于国运讨论的重点。

先说说日本。公元1591年,也就是朝鲜之役的前一年,54岁的丰成秀吉在最后一场国内战争“平定九户政实之乱”中完成了对日本的统一,此时统一后的日本有民约1500万,士兵近40万。
但稍微熟悉日本历史的小伙伴都知道,丰臣秀吉的统一很大程度上依靠的是政治手腕,军事只是辅助。因此在这40万大军中,丰臣秀吉的嫡系一半都占不到。
恰恰日本又是实行农兵分离政策的国家,那么凭空多出来的这几十万非嫡系军队,一天三顿的吃喝拉撒很成问题,要么被饥肠辘辘的士兵兵变弄死,要么给他们找事一直不停的打仗战死,很显然丰臣秀吉选择了后者。
但打仗是要花钱的,农业国和平年代养一个全职士兵至少要20个农民,战时这个比例占到了1:30甚至40,因此光是统一战争就把日本的国力耗到了极限,更不用说是跨海作战的朝鲜之役。

战争开打一年后的1592年,在朝日军开始缺粮,次年正月,小西行长跟丰臣秀吉的报告中说自己已无一点军粮。
到了八月,伊达政宗的部队开始饿肚子,不得不大肆劫掠,但你一农业国又不是游牧民族,低效的打劫效率简直是丢人现眼,没过多久就彻底输掉了战役。
再来看看大明。在冷先生眼里,朝鲜之役大明的第一大功臣不是李如松,更不是万历,而是那个当时已经去世的张居正。
1582年张居正病死,历时近十年的张居正改革以失败告终。

然而根据《明史》记载,张居正留下的大明国库存银有700万两,1300多万石粮食,足够大明十年开支。
而不出十年,日本侵略朝鲜,依靠着最后仅剩的家底大明辽东精锐尽出,丰臣秀吉最终饮恨。
因此,尽管日本国力处于上升期,大明在持续衰落,但张居正改革的回光返照还是靠着经济优势进程强压了日本一头。
经此一役,日本国运腰斩,十五年后德川家族取代丰臣家族,日本重回闭关锁国的老路。
02
第二役:甲午中日战争。1894年,日本发动甲午战争,清廷战败,被逼签下了《马关条约》。

一样是看战前数据:1893年中国人口四万万,日本人口四千万;
财政方面,由日本官方统计的数据,该年日本预算8804.5万日元,决算11376.9万日元,按照当时汇率1两白银兑一块五日元计算,日本预算既为5869.6万两白银,决算7584.6万两白银。
那么反观清廷,1893年总的财政收入为8867万两白银,只比日本的决算多了1000多万两,考虑到中日两国体量的巨大差异,清廷显得尤为惨淡。
然而还有一组数据很有意思,甲午战争之前日本军工产业工人有一万零一百多人;中国的军工产业工人总数则为九千多人;
按马力算,日本军工工厂共有马力2205马力,而中国仅江南制造局一家就达到了4521马力。
造船行业,日本最大的横须贺能造2000马力的木质战船,而同时期的福州船政局能造2400马力的铁甲巡洋舰平远舰。

因此论军工能力,中国不输日本,甚至部分还高上一头。
所以很多人认为的中日甲午战争中国输在国力,甚至输在武器装备是有失公允的,毕竟说白了这场大战还是俩农业国的对决。
那么在相近的财政收入,甚至是工业基础上,为何清廷输的如此之惨?很重要的一个原因在于政体上面。
日本当时虽然穷,但在近代化的资本主义改革下,它的财富汲取能力非常高效,1893年日本的国家财政收入占到了该年全部国民收入的百分之三十;而清廷只有不到百分之五。
着眼到军费筹集方面,日本天皇节衣缩食,海军开支能占到财政总收入的百分之十五;清廷北洋开支仅有占1.5%,就这么点钱,还要被慈禧太后挪去修园子。

当封建主义对上资本主义,后者对前者的降维打击不言而喻,日本靠着战后赔款的两亿两白银,半只脚迈进了工业化的大门,更是打开了国运的上通道;
而清廷背上了巨额债务,洋务运动的工业化之路就此被打断;六年之后的庚子国变,国运彻底跌倒谷底。
03
第三役:新中国抗美援朝。这一仗很特殊,日本本身并没有下场,却成了战争的最大赢家。
二战结束后,麦克阿瑟对华盛顿说:要么给我一亿颗子弹,要么给我养活一亿人的粮食。
美国虽然家大业大选择了后者,但战争是为利益服务的,打赢二战后的美国也不可能老养着日本,华盛顿正发愁时,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了。
美国人在前线拼命,要好吃好喝的供着,为了节约成本大量的订单飞到了日本人口袋。

自1950年起到1955年止,美国一共给日本下了35.3亿美元的“特需”订单,此外还有四千多日本人的劳务输出,大量宝贵的外汇进入日本国内,让被炸成一片废墟的日本经济起死回生。
然而日本的经济腾飞不是重点,对中国经济的影响才最深远。
所有人都知道新中国成立后一穷二白,但很少有人知道打仗这么烧钱的事儿新中国是怎么做到在朝鲜支撑三年的。
除了苏联的援助外,真正的秘密武器藏在财政上——既为粮本位制度。
根据《中国财政史》一书中提到的数据:1949年的中央财政收入为304亿斤,支出为567亿斤。别的国家财政计算单位都是货币单位,好家伙中国直接用粮食单位。

原因有两点:第一,蒋介石逃离大陆带走了几乎全部的黄金和外汇,新中国没有钱;
第二,我们的土改如火如荼地进行,没有了地主的层层盘剥,在党中央建立起的现代体制下,全国粮食筹集工作效率高的惊人。那么在商品经济欠发达的当时,索性拿粮食作财政背书,完成经济整合。
从这个角度来看,我们利用有限的资源,在朝鲜半岛和美帝进行了三年的厮杀,以更高效的财政汲取手段,把他们逼入了战争泥潭,最终美国人率先招架不住,宣告战争失败。
同样再来看影响,朝鲜战争结束后,新中国得到的最大一份经济红利,既为苏联的156项工业援助;且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它帮助中国从农业国到工业国实现了0到1的跨越,自此,中国的国运开始上升。
八十年代的开放,千禧年以来的入世,再到今天成为世界上唯一一个拥有全部工业门类的国家,一切的一切,追根溯源都要到朝鲜战争。
我们一穷二白,但我们廉洁高效,先辈们没有好枪好炮,但老一辈决策者依旧能以超高的战略眼光,找到国运的升腾点。
最后,回到开头的问题。所谓国运,绝非虚无缥缈的历史概念,而是一个国家以有限的财力物力,在历史机遇的窗口期奋力一搏的历史进程。
赢了可以问鼎世界,输了只能重归保守,百年难一遇,一招定百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