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穹之上
我,蓝星C国人,编号CA01194552。
公元2050年,我的星球遭遇了一场浩劫——两颗超大星体碰撞导致宇宙空间震荡,物质结构出现不平衡,造成空间畸变,蓝星也在冲击波范围内。很快,自然灾害频发,所有自然事物颇有时光倒流的意味,向原始状态开始转变,远古病毒也趁机爆发,席卷全球,蓝星人迅速减半。
联合国召开紧急会议,由于畸变程度从地表向地心递减,所以决定开始建造地下防御工事和生活住所。公元2055年,地下城——乌托邦竣工,蓝星人迁入地下生活。自此,进入了后文明时代。
我住在地下城A级管辖地0119区,是这里的第4552位成员,这片区域的人员编号很奇怪,从来没有出现大的变动。一般来说,社会研究院为了实时了解人口状况会定期进行监测并变更编号。
从我记事起,我就和爷爷住在这里。平常很冷清,街道上几乎没有人,不知道的还以为这里已经废弃了。我本不应该住在这儿,但是父母都不在了。爷爷曾说爸爸妈妈去宇宙中摘星星去了,但是爷爷的观测仪器中终年灰蒙蒙的天空时常让我感到疑惑。不管怎么说,我对星空有一种莫名的向往。
隔壁的阿姨是我儿时的唯一玩伴,也是C119的副所长。她总是会给我讲很多外部世界的故事,还给我带来一颗种子,说是在地表的遗址里发现的。她总是会冒冒失失地跑进我家,边跑边喊:“崔博士在吗?”,像个小孩子一样。哦,对了,她喊的崔博士就是我爷爷。
我爷爷真的是个大忙人,他是C119的第七任所长。C119研究所实验室基地位于0119区,研究所最初是由119位科学家自发组织形成的,与军方合作。刚迁入地下城时,人们还对重返地表抱有希望。联合国召开会议讨论出两种方案,第一种,改善地表环境重回地表生活,第二种,飞出冲击波范围之外寻找新的星球生活。但是蓝星的科技程度还远远不足以扭转空间畸变,人们不得不放弃前者。公元2060年,第二种方案正式启动,史称“B计划”。C119是最早的一批参与B计划的研究所之一,也是唯一一个持续到今天仍在活动的研究所。
B计划启动之后,人们满怀信心的认为很快就能离开。但是事情的发展并不顺利,随着一次次无人火箭的无故陨落,人们发现蓝星的高层大气形成了一道天然屏障。一开始并不明显,后来屏障不断加厚,直到将所有的光都阻挡在外,黑暗笼罩着整个蓝星。公元2065年,C119推出第一代新型推进式喷射发动器“light”,此后在此基础上不断完善。但是火箭还是无法突破屏障且每次升至高层大气时,仪器便会失灵,必须要人工操作才行。每当我在观测仪器中看到一团火光划过天际 爷爷的表情总是让我不能理解。
直到一次,有一团火光坠落,我问爷爷:“爷爷,这是流星吗,历史书上的那种吗?”爷爷沉默了良久,将数据记录完之后抬起头来,以一种难以言喻的表情凝视着我道:“是啊,他们去摘星星了”。“他们”,那时候我还不清楚他们是谁,为什么和爸爸妈妈一样去摘星星,但是爷爷皱着的眉头让我觉得这一定是一件很重要的事情。其实爷爷平时的情绪波动并不大,皱着眉头的时候事情一定不简单。说到这,我便想起了一些不大好的事情。
尽管蓝星科技发达,但是愚昧落后的思想就像老鼠一样,只需一点黑暗潮湿的角落便会不断滋生蔓延,不过现在想想也尚且可以理解。从B计划启动到我出生的时候,将近300年的时间里,纵使科学工作者们百般努力,屏障仍然密不透风,连一丝缝隙都没有。这种情况下,人们不免产生一些消极的思想。
不少研究所中途退出,军方也逐渐不再相信我们,认为我们一事无成。更要命的是,宗教势力不断扩大,他们将天然屏障称作“穹顶”,宣扬这是上帝为惩罚蓝星人而制造的囚笼,仅凭凡人之力是冲不出去的,想要减轻惩罚唯有服从上帝。他们还设立审判庭来控制和监视人们,借以神的名义来处罚“不安之人”,C119正好是重点打击对象。或许是300年来还算安逸的生活让人们几乎已经忘却了曾经的目标,心照不宣地对外部世界闭口不谈,心甘情愿地被腐朽的思想所麻痹。民众对科学研究变得越来越漠不关心,“科学”一词也逐渐淡出了人们的视野。
C119仿佛一个特立独行的怪胎,被世人所遗忘、抛弃。在这漫长岁月中,唯一得以慰藉的是:0119区域的人员编号包含着自地下城建立之初所有的人员,不论生死。
还记得,有一段时间审判庭不断干扰研究活动,甚至有研究员遭到迫害。研究所不得已暂停了所有活动。隔壁阿姨每天都来陪我玩,看到窗台上的那盆花,不禁叹了一口气:“这都几年了连个芽儿都没冒,真希望它有朝一日能够开花啊”说这话时,阿姨的脸上也出现了那种难以言喻的表情。
我慢慢地长大了,可是那盆花却并没有长大的意思,我一度认为它已经死了。成年之后,我进入研究所工作。进去的第一天便看到:为了真理,至死不渝八个大字在电子显示屏上。我开始跟在爷爷身后学习,期间获益颇多,也渐渐地可以独当一面。我本以为爷爷的身体还算强健,我还能再陪他老人家很长时间。没想到......
可能是错觉吧,总觉得那个早晨异常的寒冷。待在实验室的一整天,所有人都陷入了失语中似的默不作声。直到晚上试飞实验正是进行的时候,我才知道原来今天是爷爷亲自来试飞。
观测仪器中,火箭经过一层层剥离直至与“穹顶”相撞,火箭与“穹顶”持续相互摩擦致使火箭的外壳开始燃烧。很快,火箭变成了一团火光,耀眼的似乎能刺破所有的黑暗,它咆哮着,嘶吼着,势必要将天空撕开一道裂痕。在漫长的几分钟后,那团火光开始往下坠,在下落50米之后,仿佛是拼尽了所有力气一般又直直地撞上去。“穹顶”依旧不为所动,但是那团火光却是再也坚持不住了,如同先前看到的那样划过天际。我不忍再看,将眼睛闭上,等了一会儿才缓缓睁开。正当我以为实验又要以失败告终的时候,一束光陡然穿过“穹顶”照了进来。
“穹顶”,裂开了。
久违的阳光出现在观测仪器中,不知何时,泪水已然打湿了眼眶,模糊了视线。我擦干眼泪,回过身便看到电子屏上那终年不变的八个大字。我突然明白了些什么,大概是,希望吧。回到家,看到窗台上,一抹绿色冒出了头。
公元2365年,蓝星人与“穹顶”的斗争终于结束了,开始搭载飞船飞往新的星球。
爷爷嘱托副所长将一份电子文件交给我。
亲爱的同胞们:
我是C119研究所的第一任所长凌空。目前,天然屏障是当下的一大难题,我们正在考虑发明新型发动器来提供充足动力使火箭突破屏障。发动器的材料很难找,希望同胞们可以帮助我们。我先在此致以真诚的感谢。我认为屏障固然有它的规律,我们是可以打破它的。
我知道C119不会彪炳史册,但是我还是希望通过留言的方式来留下一点它来过人间的痕迹,当然我更希望我们的研究来加深这个痕迹。希望所有C119的成员们可以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为了真理,至死不渝。
望前路光明。
致未来
公元2062年3月
亲爱的同胞们:
我是C119研究所的第二任所长魏辰。目前,天然屏障仍在不断加厚。所幸,我们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第一代新型发动器已经研制完毕,在此我向大家致以真诚的感谢。在此期间,我们发现火箭如果无人操控是无法完成所有操作流程的,所以我们经讨论决定还是由人来操作。我们尝试探索屏障的规律,希望可以减轻一点风险,但是发现各项数据几乎持续不变,所以我们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说实在的,我有点感到无力。而且,现在已经有不少人为此献身,可是我却什么都做不了。现在我唯一能做的也只有将他们记录在留言里。自决定真人实验以来,牺牲人数:391人,愿你们一切安好。希望所有C119的成员们可以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为了真理,至死不渝。
愿前路光明。
致未来
公元2102年6月
亲爱的同胞们:
我是C119研究所第三任所长顾寰宇。目前,我们已经初步发现屏障是有规律的,魏辰前辈提出的难题已经有了眉目。如果前辈您能看见的话,我想您一定会很高兴。在此期间,大家对我们的工作进度有一些不满,我是可以理解的。还望大家不要灰心,假以时日,我们一定可以打破屏障,冲出蓝星,C119会用时间证明我们的未来是光明的。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任职期间,实验牺牲人数:427人,愿你们一切安好。
希望所有C119的成员们可以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为了真理,至死不渝。
望前路光明。
致未来
公元2157年9月
我一直认真的读到爷爷那里。
亲爱的同胞们:
我是C119研究所第七任所长崔天翔。目前,我们推出的最新式发动器有望支撑我们突破天然屏障,希望大家不要灰心。我知道现在大家对我们的工作甚至有所误解,但我还是要跟大家分享一个好消息:我们已经基本掌握了屏障的特殊规律,现在我们只需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便能冲出蓝星。请不要温和地走入那个良夜。
任职期间,实验牺牲人数:321人,愿你们一切安好。
希望所有C119的成员们可以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为了真理,至死不渝。
望前路光明。
致未来
公元2358年12月
现在轮到我来留言了。
亲爱的同胞们:
我是C119研究所第八任所长崔致远。目前,我们研发的特制飞船“方舟”已经正式启动,飞出蓝星。现在方舟仍存在些许不足,尤其是动力方面。冲击波的范围尚不明确,我们需要更持久的动力来维持方舟运行。不过就现在的情况而言,我们的研究还算顺利。在此感谢前辈们留下的科研成果给予我们很大的帮助。最后以一句话来勉励所有的科学工作者们:黑暗无论怎样悠长,白昼总会到来。
自火箭真人实验以来,总牺牲人数2128人,愿你们一切安好,C119永远也不会忘记各位。
希望所有C119的成员们可以时刻牢记我们的宗旨:为了真理,至死不渝。
望前路光明。
致未来
公元2385年3月
保存完文件,从书桌上抬起头,窗边的那盆花已经开出了星星点点的花骨朵儿。走出舱门,飞船之外,是浩瀚的星空。

补充:
①本篇文章的灵感大多来自于此视频:【【毕业设计】【动画短片】《冲破黑暗 Out of Darkness》-哔哩哔哩】 https://b23.tv/wBsNrm0
是我非常喜欢的动画短片。
②末尾用信的方式是因为想起了之前看过的《小蘑菇》,让我感受到了人类的传承,那种坚定的力量和信仰让我觉得很精彩,但是我功力有限,没有办法呈现的很好。
③ 主角的编号后四位相当于在他之前的所有研究员数目,而因为真人实验死亡的人数将近一半,我想以此来体现科学研究的艰辛。同时在科级高度发达的后文明时代,编号只是一个冷冰冰的数据,但是这些科研人员的编号不会因为他们的消失而消失,一是想表达永恒的科学精神,二也是想表达因为他们编号才被赋予了意义,才有了价值。
④ 这篇文章还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是现在的我也没有想到更好的修改方式,可能还是差了那么一点韵味,以后有时间可能还会酌情修改。其实有想过把这篇当做序章,继续往后扩写,但目前还没有构思出一个比较好的故事,可能以后会再考虑吧。
好的,就到这里了,白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