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义主义】观念论(3)——作为一个现代人,该怎样思考哲学

整个3_*都是通过观念来把握世界
观念≠理念,这个观念是可以直接由第一人称意识来体验到的
观念论的第一个问题:如何抵达观念(一)
- 首先将背景性的秩序悬置起来,就是不要依赖背景性的秩序去做本体论上的判断
- 3-2德国观念论里的观念就是3-1胡塞尔把握的观念
- 3-1现象学运动在一定程度上为德国观念论进行了澄清
- 他们探索的方法在思想旨趣上是一致的
实在 vs 观念(代码流 vs 程序)
- “观念”一词不是主体性的东西,它是一个超越性的/明证性的/普遍有效性,类似于数学,逻辑的那种先天必然的东西
- 胡塞尔的《逻辑研究》里面实在对应的是心理活动/体验——不停发生的转瞬即逝的/有限的事件流
- 康德《纯批》范畴先验演绎部分有一个棘手的问题:如何从有限的事件流当中进入到明证性的,普遍有限的,先天必然的一种存在(感念)?
- 抵达这种绝对的/范畴性的维度靠【本质/范畴直观】
- 而在黑格尔《精神现象学》感性直接性这个环节里面:对于当下的片刻的把握——Now/Here/My——这三个规定性立刻会转变成三个普遍的维度——时间/空间/我思
- 立刻就可以变到一个普遍的维度,不需要刻意的进行范畴直观
- 康德不是3-1现象学,是3-2德国观念论
- 因为他是为了使得数学/逻辑学/物理学/自然科学获得有先天的明证性的综合判断,所以才会有空间性的直观直接是先天综合的直观,还有我们的先验想象力/先验统觉/知性范畴对于事物的综合/整合就直接是具有普遍性的
- 在康德看来有限的心智把握到的时间空间是可以直接抵达先天综合(数学/逻辑学)可以白嫖得到。因为这些先天的东西不会被看成是真正无限的,它的明证性只有对人类是有意义的,对于上帝而言不需要
- 在康德那边不存在一个从心理主义的体验之流当中走向那种被那些知识分子认为是无限的所谓数学当中明证性的真理
- 这个问题在康德开启的观念论里面不算问题,只有胡塞尔真正尝试解决这个问题。
- 因为在康德看来不直接给我, 我的整个生存是没有意义的
- 整个德国古典观念论都是直接给到的
存在与观念可以抵达同一,观念论就是成功了
- 存在类比于代码流,观念类比于程序
- 实现同一就是从代码流中分析出程序,同时反过来又可以使用这种程序结构出不同的代码流
- 但是这种同一是有断裂的,因为观念是绝对为真的,实在是流变的,要让它迟滞,这本身就要靠某种观念性的结构才可以
- 德国观念论不需要搞这种问题域的,它的最终目的不仅仅是说清楚这个问题,它到了辩证法就是黑格尔那边这种同一关系不是逻辑前提,它们的起点不是同一而是差异,但是胡塞尔无法领会
四个环节构成了人类整个观念论
- 所以3-1到3-2是一个理论姿态到时间姿态的变化
- 3-2到3-3(存在主义)则是一个伦理姿态到宗教姿态的转化
- 3-3到3-4(结构主义)话语的/意识结构的维度转换到政治/意识形态的维度
- 观念论说白了就是追求某种普遍必然的(意识当中的)这种普遍必然不是直接设定的,而是通过一种智性努力/哲学性的反思的努力倒逼(通过思维上的归谬法反证法)(就是没有它不行)
进入3_*的窍门
其实观念论运动就是体验性的/自我的意识和意识结构的二分,两者间有一个桥梁,就是反思,反思会被说成直观,其实范畴直观就是反思。后面的哲学家直接结构范畴直观这个假设都是有点错失了主体性,多少是把主体当成是主体性来研究
- 对主体的两种失败的把握
- 把主体当成是意识结构——对应现象学
- 把主体当成是主体化的过程——结构主义
- 两者都没有把握主体本身,把握主体还是要靠辩证法/德国观念论
意识结构是很硬的东西,被打一拳必然会疼,你无法反抗自己的体验,所以自我意识对于自己的意识结构是无力主宰它的
- 意识结构是一种自我意识无力主宰的内在性,既然无力主宰那么它某种意义上具有超越性/先验的(用户无法篡改操作系统,这是庸俗的唯我论没有意识到的一点。这个操作系统是由大他者安装的,无论自我意识再怎么灵活,自由对于意识结构都是无力的)
- 经过这种先验转向就会意识到自我意识的一切体验以及由它构建/推断出来的所谓的外部世界,它的空间化时间化客体化,乃至异质性(内在不一致的东西,疼痛等各种侵入性的体验)这一切体验都是由先验框架所构造的
- 虽然自我意识无力去改变它,但是可以把握它领会它,了解它的机制,反思它,因为自我意识本身也是这个框架的一部分,一个不可或缺的剩余
- 所以一个渺小的自我意识用逻辑/辩证法/直观/结构主义/精神分析等方法想要去领会把握这个先验框架这种探索就是观念论的探索(越狱/解析源代码)
- 现象学一开始研究逻辑学数学,后面它会发现意识结构本身比数学逻辑学更硬,主体间性,客体化的环节更硬。数学逻辑学真理需要依赖于一些更原始的结构。
观念论的两种紧密联结的探索:理论和实践
- 以上这种观念论的探索还只是理论性的探索,我们要把握的观念是一种生存姿态,这就变成一种理想主义了。
- 也就是说什么时候观念论变成理想主义,就是在它研究什么样的生活是值得过的 的时候
- 这在德国观念论里面一直都有
- 理论性探索当中的僵局/缺陷/遗憾...这些都是具有实践的意义的,还有里面模式的僵死都具有生存论的意义的。用海德格尔来说都是存在需要去领会天命的
如何体验自我意识和意识结构的二分:不停的切换
在唯意识结构论(先验主义)与无我论(实在论者/存在主义)之间不停的切换
- 唯意识结构论:意识结构中介一切
- 无我论:这种意识结构不是意识结构。因为一方面它是内在性的,但是自我意识又无法改变它,那么它就不是意识结构,它就是这个世界的本体性结构
- 无我论就意味着自我意识就只是一个敲章的,一个应声虫
- 万事万物在流变,那就是事物自己在结构起来,而且它让人好像在意识当中结构起来,以一种认识论的模式体验到它,这些都是它/事物本身——认识的/知识的/表象的维度都是事物本身,不是自我意识创造了它
- 自我意识只是一个虚无意义上的剩余:意识当中的所有东西都有一个本体性的支撑,都有一个异质性的他者做支撑(自我意识没有本体性支撑),它能将自己空间化时间化客体化,都是它自己的力量,不是主体意识去创造出来的。整个意识框架,整个视域都是它涌出来的
- 所以在两者之间切换,始终不要说死了是其中一个
自我意识没有本体性支撑,不仅如此它也没有一套符号性的指令集,算法集。
在3-1,3-2...四个环节中自我意识都是如魂灵一般的,飘忽的
自我意识能现实化,只能现实化成历史当中特定的阶级的现实的具体的个人,只能变成你自己。
存在的普遍性的维度要获得一个根那就要变成一种具体的普遍性,而且要在社会的等级制的排布当中没有位置的主体才能客体化。所以其实这四个环节四个运动都是要去找一个主体和客体,这个主体-客体会被看成奇迹般的行动者,它是可以去改写本体论的。
观念论就是要解决自己意识的无根性,为自我意识寻找到位置/天命/生存的特定的方式,或者说观念论最终要回答的问题就是:我是什么?(不是“我是谁”,如果是这个的话,不就是在回答我在共同体秩序等级制里面的位置。它就是要找到主体的本体论地位,不是本体论支撑,然而所有答案都是:本体论里面没有主体的地位。所以只有设立/创造一个新的本体论,只有靠哲学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