隋唐洛阳城的设计者



索易带你刨根问鼎,聊聊洛阳那些事。每天行走在数千年历史的河洛大地,不经意间,一块砖,一片瓦,一棵树,一座桥,或者一条街道,都是一段历史,一个优美的故事。为此,我用文字和照片留住每一个瞬间。深度游洛阳之系列照片、视频和文字,均为本人原创。欢迎浏览、提供线索并提出建议!本篇为深度洛阳游的第152篇。
宇文恺是隋唐洛阳城的设计者、隋代杰出的建筑大师。据《唐两京城坊考》记载,宇文恺居住在履道坊,即今安乐镇狮子桥村。宇文恺故居碑园位于新伊大街东侧,狮子桥村村委会西侧,碑亭坐北朝南,为两层,四角双重檐结构,隋唐风格。碑正面的文字记述了宇文恺的生平、宇文恺故居的情况,碑反面为隋唐东都城郭图,包括东都宫城皇城图和东都外郭城图。宇文恺故居碑为整块青石雕刻,碑身宽1.34米,厚0.4米,高2.7米。宇文恺故居碑由央视《百家讲坛》主讲人王双怀题字,洛阳市书法家协会副主席王鸿斌书丹。
宇文恺(公元555年~公元612年),字安乐,鲜卑族,朔方(今陕西靖边)人,后迁居京兆(今陕西西安),出身于显赫的豪门贵族家庭。宇文恺自幼才智超人,潜心钻研建筑技术,因而多技艺,有巧思。隋文帝时期,他先后在关中地区创建隋新都大兴城(即唐长安城,今西安市区)、总督开挖广通渠、营造仁寿宫、建造文献皇后陵寝。公元604年,隋炀帝杨广在长安即位。年底,他亲自来到洛阳,登上邙山,察看地形。他认为邙山之南,伊阙之北,瀍水之西,涧河之东是绝好的军事要地。鉴于大兴城位置偏西,水陆交通不便,决定在洛阳故都附近建造新城,作为东都。公元605年3月,他命尚书杨素为营建东都太监,纳言杨达为副监、宇文恺为将作大匠,每月“役丁二百万”展开了大规模的营建东都洛阳的工程。大业二年(606年)春正月辛酉,东都洛阳城建成。正在江南巡游的隋炀帝听即速从江都出发,四月到达东都洛阳,接着将后宫嫔妃、文武百官也迁居洛阳。洛阳很快成为全国政治、经济、文化和交通的中心,人口过百万,富商数万家。如此大规模的建都工程,周密规划、设计、建造,宇文恺仅用了不到一年的时间,创造了中国古代建造都城的典范乃至世界建都史上的奇迹。
洛阳新城规模巨大,城垣周长五十里,雄踞邙山南麓,瀍、涧两水环绕左右,“洛水贯都,有河汉之象”。都城内西北部建有宫城和皇城。官城宫殿林立,有乾元殿、大业殿、文成殿、武安殿,一座座都修得穷奢华丽。观文殿前一处书房,门口垂着锦幔,上面设有两只凌空欲飞的仙鹤,当人走到幔前时,地下的机关被触动,仙鹤就冉冉而下,收起锦幔,房门自动打开。等人从书房里出来时,仙鹤徐徐上升,锦幔又慢慢落下。可谓巧夺天工。回洛仓在隋唐洛阳城的东北。城内街道纵横,有103个里坊,3个商贸市场。按城市功能划分,洛河之北为政治中心,洛河之南为商业和居民居住区。今天的隋唐洛阳城应天门遗址和定鼎门遗址,分别是东都洛阳城宫城和郭城的南正门。
后来,杨广命令宇文恺修建建造西苑,西苑方圆二百里,苑内有海,周长十余里,从大江以南、五岭以北搜索的奇材异石,嘉木异草、珍禽奇兽运到洛阳。西苑就是如今的洛阳西苑公园附近。
西苑气势恢宏,奇花异木、宫殿楼观,穷极华丽,今天的西苑公园就建在西苑遗址上。
宇文恺还为后世留下了《东都图记》《明堂图议》等著作,对京都及皇室建筑布局和风格进行了系统总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