烤烟房噪音问题让多年邻里起争执,他们巧用客家家训化解矛盾

龙岩是客家文化的发祥地之一,当地的司法行政组织和人民调解员们,将优秀的客家文化融入人民调解工作当中。通过客家家训,投豆评理等方式,巧妙地化解了矛盾纠纷。调解有一套《“枫”展红旗如画》系列节目,我们来了解龙岩的“客家枫桥”。
邻里因噪音问题起纠纷
阿华和老李是龙岩湖坑镇的一对邻居。前段时间,老李在两家之间建了一间烤烟房,因为风扇外机噪音大,引起阿华一家的不满。
阿华的妻子
一直响,一直吵到我们,我就很生气,就拿砖头砸他的机器。
老李
阿华妻子把砖头从楼上扔下来,还来砸我的机子。
阿华
鼓风机的声音一直吹,我小孩是在二楼的房间,距离太近。
阿华希望烤烟房能够换个位置。
调解员巧用客家祖训和风俗
化解纠纷
了解完相关情况后,湖坑司法所所长吴庆华组织双方来到客家土楼的家风楼进行调解。
阿华的妻子坚持要求老李把烤烟房搬走,调解陷入僵局。吴庆华所长结合当地客家文化,请来了振成楼的楼主林日耕,当地人也亲切地称呼他为“阿耕”叔。
阿耕叔建议双方遵从客家人关于邻里和睦的家训。
阿华一家同意对方先进行整改。随后,阿耕叔也从土楼的调解文化,引导双方在遇到纠纷时应该如何冷静处理。
此时,老李和阿华都从心里意识到了邻里和睦的重要,互相致歉。
客家家训是客家人几百年来的经验总结和智慧结晶,客家文化不仅有蕴含客家人生活方式、精神价值,还有体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家规家训。在化解矛盾促进和谐中,调解员们注重发挥客家文化的熏陶作用,引导人们明辨是非、修德自律。
晓以法律法规,述以祖训大义。龙岩将客家家训贯穿调解始终,实现情与法结合,柔性化解矛盾纠纷。
亲戚因菜地划界不清起争执
长汀是历史上客家人聚居最有代表性的城市之一,在这里客家文化得到了传承和发扬。在长汀县濯田镇,调解员们用“投豆”评理的方式,调解一起纠纷。
长汀县濯田镇水头村的阿芳和阿玲因为菜地划界不清,起了争执。
传承发展“投豆”家风
助力纠纷化解
自古以来,赖氏家族传承着“投豆”家风,即在年终岁守时,用投豆的方式对自己一年来在品德修养方面,进行自我评价。经过传承和发展,赖氏家族也用“投豆”来当做评理的方法,化解族群之间和叔伯姐妹之间的矛盾。
水头村宗祠保护协会会长赖观亮召集村里的长辈们来到赖氏“司马第”进行投豆,正厅的桌子上摆放着两个碗和一袋红豆,一个碗代表当事一方,红豆代表大家的建议,经过投豆,谁的碗里豆子多,就代表谁更占理。
经投豆,阿玲豆子更多,代表大家认可菜地是归她使用。
用家风自我约束
好品质代代传承
濯田镇水头村的“投豆”家风源于清代嘉庆年间,相传当地一位名叫赖正千的富商看见仆人在晒红豆和黑豆时,从中受到启发,创立了“投豆”家风,借以告诫子孙勤劳简朴,勤奋攻读,睦邻和相,贡献于民。
投豆的内容包括爱国爱乡,遵纪守法,忠实诚信等十一项内容,水头村年满十八岁的村民才能对自己进行投豆。
凭着这种持久的家教约束,不断完善自我的方法激励自己,水头村赖氏子孙勤恳努力,也将投豆的家风一代代传承下来。
赖观亮 水头村宗祠保护协会会长
每年一定要参加,自己也要反省自己,对以后生活工作都有很大的帮助,另外就是有出现矛盾难以解决的,就通过投豆这种方式来解决。
许兴龙 濯田镇司法所所长
投豆的家风刚好跟人民调解很契合,我们对其进行引导和规范,投豆评理的时候,镇里面或者村里面的调解员要在场,要询问当事人意愿,调解完以后,小事可以口头协议达成,如果是权利归属比较大的纠纷,就要他们在村调委会,或者司法所的组织下写一个协议书。
传承了投豆家风的同时,又加以规范,濯田镇司法所用实践创新和发展了客家枫桥。
积极探索“枫桥经验”本土化,将客家优秀传统文化融入人民调解工作,打造“客家枫桥”品牌,是新时代“枫桥经验”与传统文化民俗有机融合的新成果,也是当地群众自治的新“枫”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