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1西游记中,为什么不能飞着去取经?
大家好,我是大庸,欢迎来到西游白看系列,本讲是第二讲的第一小节。
为什么不能飞着去取经?这是一般人看完西游记都会有的一个疑问,我们今天就尝试着解读一下这个问题。

这个问题中有两个关键字,一个是“取”,一个是“飞”。我们按照关键词将这个问题拆解为两个小问题,分别是:1为什么非要去取经,而不能直接送上大唐?2即使去取经,为什么不能飞?
我们先看第一个小问题——1为什么非要去取经,而不能直接送上大唐?
我们知道,从第八回至第十二回开始,讲的是如来和观音布局取经计划。大唐本是天朝上国,物华天宝,我们引用原文中的描述,第九十一回,也就是金平府三个犀牛精一回,原文中写到:那和尚合掌道:“我这里向善的人,看经念佛,都指望修到你中华地托生。可见,其他地方的人都是向往大唐的生活富足的,的确,当时的大唐,四海升平,国力强盛,人民安居乐业,对佛教本来没有太强的需求,只是观音来了大唐之后,一通骚操作,才让唐太宗有了对佛教的需求与依赖。其实,不光是大唐,取经路上的其他国家,取经队伍也都是采用了各种操作之后,才让其对佛教产生了依赖,具体是怎么操作的,我们以后的专题再讲。问题是,在第八回观音来都来了,顺便把经书捎过来不就行了?
对此,猴哥也产生过疑问,第七十七回狮驼国的时候,猴哥因为大鹏王打又打不过,跑又跑不掉,然后就开始发牢骚,原文写到:这都是我佛如来坐在那极乐之境,没得事干,弄了那三藏之经!若果有心劝善,理当送上东土,却不是个万古流传?只是舍不得送去,却教我等来取。怎知道苦历千山,今朝到此丧命!
如来在第八回的时候也给出过答案,原文中写到:我待要送上东土,叵(pǒ)耐那众生愚蠢,毁谤真言,不识我法门之旨要,怠慢了瑜迦之正宗。怎么得一个有法力的,去东土寻一个善信,教他苦历千山,询经万水,到我处求取真经,永传东土。
说到这里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书中有一个桥段,曾经有一个知青下乡的时候在牛棚喂牛,当时是冬天,饲料只有玉米秸秆,牛根本就不爱吃,他就发现,喂牛的人故意将秸秆放在了架子上,而不是直接放到地上,恰好是牛能够仰着头、伸着舌头才能够到的高度,他就不理解,牛倌就跟他解释:这个秸秆本来不好吃,如果放到地上,牛吃完叶子剩下秸秆就扔了,但是如果你给他放到房顶上,他就会一点一点的够着吃完。
这牛倌喂牛的方式,其实和如来传经有异曲同工之妙,简单总结就是妻不如妾,妾不如偷,得不到的永远是最好的,这就是人类的本性。
说到这里感慨一下,人类能够对我们所养的动物这样拿捏,是因为我们的智力、经历能够对其造成碾压性的优势,因为相比较而言,我们智力水平高,活得寿命长。那么西游记中的神仙看我们凡人,和我们看一只牛有什么区别吗,我想唯一的区别可能就是我们连做牛的资格都没有,我们的年龄和牛其实相差的并不多,达不到跨越数量级的程度,我们相对于神仙来讲,可能只是一只草履虫,顶多做一只蚂蚁不能再多了。寿命的上限和后天所学的知识不能遗传这两点,完全锁死了人类科技水平的上限,我也完全相信,这就是造物者故意为之,毕竟,谁会想和自己制造的玩物平起平坐呢。
说回我们的主题,你以为光让你千辛万苦的来取经就完了吗?你太天真了,等你历经磨难,到了西天之后,还不给你全套的。如来的经书本来一共是有三藏的,一共是三十五部,结果就给了取经队伍一藏之数,也就是总量的三分之一。原文中写到:将我那三藏经中,三十五部之内,各检几卷与他,教他传流东土,永注洪恩。也就是说,取经队伍取到的真经,三十五部之中没有一部是完整的,每一部大概都只有完整版本的三分之一。
就这,还要以经不可轻传为由问你要“人事”。
你以为这样差不多了吧?你又错了。其实他本意根本就不想给你真经,只是想给你所谓的无字真经,就是白纸。要不是被燃灯古佛点破,取经队伍就挑着几箱子复印纸回大唐了。
你说,这回总行了吧。抱歉,你太低估领导的想象力了。紧接着,观音又来了一波骚操作,经文跌落水中,使原本就不全的经书更加的损之又损。
这说明什么,这说明如来是懂饥饿营销的。本书中的原文总结的很好,叫做——若将容易得,便作等闲看。我现在都能够想象得到大唐的僧人,婆娑着被水打湿之后又晾干的皱巴巴的经书的时候,那种无比珍重、如获至宝地心情。
为什么西游记开篇的时候说: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这里面精髓的地方多了,我们刚说的这个只能算是基本操作,更加精彩的我们还没有讲到,因为还没有到分论的部分。
我们来看第二个问题——2即使去取经,为什么不能飞?
首先,我们先看,这个从技术层面到底能不能实现,可不可行呢?我们举两个例子:
在第二十二回,路阻流沙河的时候,当八戒知道猴哥一个筋斗能飞十万八千里的时候,二人曾经引发过一次对话。八戒道:“哥呵,既是这般容易,你把师父背着,只消点点头躬躬腰,跳过去罢了,何必苦苦的与他厮战?”
猴哥回答:行者道:“你不会驾云?你把师父驮过去不是?”八戒道:“师父的骨肉凡胎,重似泰山,我这驾云的,怎称得起?须是你的筋斗方可。”行者道:“我的筋斗好道也是驾云,只是去的有远近些儿。你是驮不动,我却如何驮得动?自古道:‘遣泰山轻如芥子,携凡夫难脱红尘。’
第七十七回狮驼国的时候,师徒四人好不容易逃出来,但是被高墙所阻,师徒几人的对话:我(猴哥)这一番,若不为唐僧是个凡体,我三人不管怎的,也驾云弄风走了。只为唐僧未超三界外,见在五行中,一身都是父母浊骨,所以不得升驾,难逃。
这样看来,似乎从技术层面似乎不能实现,主要是因为唐僧太重了。但是实际上,这都是猴哥的鬼话,要知道,在取经路上,随便一个妖精,都是动不动就将唐僧带走了。真要是像猴哥所说,妖精是如何办到的呢?而且,一个妖精能够做到的,猴哥这样神通广大的为何就不行呢?这里举两个比较有代表性的例子:
第八十一回对线老鼠精的时候,老鼠精将唐僧抓走了,原文中写到:土地道:“那妖精摄你师父去,在那正南下,离此有千里之遥。
八戒道:“远便腾云赶去!”好呆子,一纵狂风先起,随后是沙僧驾云。那白马原是龙子出身,驮了行李,也踏了风雾。大圣即起筋斗,一直南来。
根据以上两段,我们能够得出两个结论,1老鼠精一口气带着唐僧飞了1000多里,2除了唐僧之外,其他人是能够飞起来的,不存在是因为行李太重飞不起来的因素。
我们再看第六十四回荆棘岭杏仙逼迫唐僧成婚一回,原文是这样描述的:那老者见他打来,将身一转,化作一阵阴风,呼的一声,把个长老摄将起去,飘飘荡荡,不知摄去何所。对于荆棘岭,原文描述是——荆棘蓬攀八百里,一个小小的松树成精,别管是飞的也好,抬得也罢,都能迅速的将唐僧带到八百里之外,你堂堂一个齐天大圣,说自己不行,不是自己打自己脸吗?
所以,我们能够得出结论,也就是说,从技术层面来讲,带着唐僧迅速的前行,或者绕开危险是能够办到的。取经队伍之所以不这样做,那肯定是故意的,另有原因。
那到底是为什么呢,这就要结合我们第一讲的结论——整部西游记,其实就是玉帝背后支持下的佛派的扩张,以及对道派势力的打压。所以,取经仅仅只是一个手段,一个幌子,一个工具,其最终目的就是通过取经的过程完成佛派势力的扩张。
即使是走着去取经,佛祖还怕敌对势力不主动出击,自己找不到攻击对方的理由,师出无名,专门设了唐僧这么一个大诱饵,来引诱对方主动进攻。更别说直接飞过去了。
直接飞过去,随便找一个人来就行,这么简单的任务,用得着佛祖苦心积虑的提前布局,浪费大量人力物力的培养取经队伍?
最重要的是,直接飞过去,怎么一步一个脚印的攻城略地?怎么打压道派势力?怎么发展自己的势力?怎么宣扬佛教文化?
能够看懂这一点,才说明你的西游记真的看透了。
最后我们重复一下我们的结论,总结一下。为什么不能飞着去取经?不是因为不能飞,而是因为不能飞。取经的过程就是抢地盘的过程,打攻坚战的过程,必须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一个城池一个城池的攻占,飞过去达不到我们扩展自己势力的目的。
前几讲都是综合性非常强的内容,看原著少的朋友肯定会看着非常吃力,理论性的东西也没有太多的吸引人眼球的地方。但是,没办法,搭建系统化的架构,理论性的总结肯定不能少。前几讲我的稿子写起来很吃力,太多需要总结的东西,讲到后面反而会比较轻松,因为分论的时候,我面对的是一个或者几个妖魔,现在我面对的是西游记中所有的角色,哎,太难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