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大百讲观看《流浪地球2》有感

先说几个令我感到震撼的地方:
摄像头的窗口隐喻:窗口的意象表征在这部剧里附归给了摄像头,传统叙事手法结合当下的科学发展现实,将视点由窗外扩展到虚拟世界的数字处理中心,作为习惯于自我凝视、自我反思的物种,人类将不得不面对被人工智能审视和观察的命运,被物化和主体性抗争交织,将会推进人类对于数字生命和文明的认识
三度出现的女孩低吟式的音乐:在近结尾处,现实图恒宇最后现身之处出现第一次女孩低吟的音乐,用一种近乎圣歌颂诗的低吟和呢喃表达了以人类之躯比肩神明的伟大抗争。传统的向上帝的祷告被放置在数字化生命的情景之中,隐含了永生的、符号化的数字人和神明的一体化进程,是人类历史对于永恒以及整全的追求历史的缩影。
李雪健老师出神入化的表演:瘦弱的身体已然佝偻,但是生存的意志仍然耸立。原声的“点火”以一种极度的撕裂展现了卑微弱小的人类的殊死一搏,不仅点燃了行星推进器,更点燃了压抑已久的人类的生存之火——可以说,李雪健老师的表演,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有一种难以言说的力量。

今天在百周年纪念讲堂观看了《流浪地球2》,近三个小时的观影给我带来极大的震撼。
相比于第一部,《流浪地球2》的场面调度、人物书写、镜头语言都精进了不少,三条主要叙事线的并行和汇合,合成一股激流,既冲决观众的心堤,也将它冲向世界一流。中国科幻,春天一定会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