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4 周敦颐

2023-03-22 11:54 作者:晦无  | 我要投稿

【本文转载自上海人民出版社1974年版 仅供学习参考】


4、周敦颐(公元1017—1073年)


  宋朝唯心主义哲学家。字茂叔,原名敦实,又叫濂溪,湖南道县人。历任州县地方官吏。他和大地主顽固派头子司马光、程颍、程颐等人关系密切,反对王安石变法。他继承思孟学派的反动哲学,吸收道家思想,编造了一套宇宙生成学说,鼓吹主“静”的修养方法,为后来的理学家所推崇。朱熹把他捧为上接孟轲维系储家传流的理学开山祖。

  他认为字宙的生成由“无极而太极”[1],“太极”生“阴阳”“五行”。“阴阳”“五行”是物质性的气,太极是客体精神[2],气由理产生,也就是物质由客体精神产生。太极之上还有一个“无极”,无极是“无”,太极是“有”,实际上也就是老子的“无中生有”,不过是太极这个“有”,是客体精神“理”的实有。“这就是唯心主义,因为心理的东西,即意识、表象、感觉等等,被认为是直接的东西,而物理的东西是从其中引出来的,是代换它的。”[3]周敦颐把“物”说成“动而无静,静而无动”[4],动就恒动,静就恒静,动不能转化为静,静也不能转化为动,“物则不通”,此一事物也不能转化为另一事物,叫做“万一各正,小大有定”。但是客体精神    “太极”却是“动而无动,静而无静”,即动中有静,静中有动,它可以支配万物千变万化。这就是说世界的物质运动都是由精神派生的,精神[5]玄妙能变,事物却固定不变。

  他还把思孟学派的“诚”和“无极”糅合起来。思孟学派宣扬“不诚无物”,他也说“诚”是“五常之本,为行之源”,是仁、义、礼、智、信这些封建道德“五常”的根本。“诚无为”,“寂然不动者,诚也”,“诚”是无为而静的,但又是至高无上的,是“无极”的体现,是世界的本原。“诚者圣人之本”[6],要达到“诚”的境界,他主张要“静”,因为“诚”是寂然不动的,只有通过“静”,才能掌握“诚”,“静虚则明,明则通”。而“静”又首先要做到“无欲”,“无欲故静”。说来说去,关键在“无欲”。“无欲”就是不得有改善物质生活的要求,不得有改变政治地位的愿望,一句话,就是不准有反封建的念头。如果产生这种念头,那就是有“私欲”,水远也达不到“诚”。唯有“无欲”,才能“无思”才能“静”。“无思而无不通”,这样就可以“与天地合其德”,达到“诚”,进入天人合一的境界。

  周敦颐把孔孟之道哲学化、神秘化,目的是企图消灭一切反封建的意识,维护封建大地主豪族的特权利益。他说“圣人之道,至公而已矣。”他所说的“公”,实际上恰好是封建大地主豪族集团狭隘的私利。他的著作有《太极图说》、《通书》。


注:

[1] 《太极图说》。

[2] “理”。

[3] 《列宁选集》第二卷233页。

[4] 《通书·动静》。

[5] “太极”。

[6] 《通书·诚上》。

《哲学小辞典·儒法斗争史部分》3.4.4 周敦颐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