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书摘』要把读书当回事
《要把读书当回事》 季羡林 173个笔记 ◆ 壹 立志读尽人间书 >> (宋)太宗日阅《(太平)御览》三卷,因事有阙,暇日追补之。尝曰:“开卷有益,朕不以为劳也。” >> 鲁迅先生有时候说:“随便翻翻。”我看意思也一样。他之所以能博闻强记,博古通今,与“随便翻翻”是有密切联系的。 >> 自从人类创造了语言,发明了文字,抄成或印成了书,书就成了传承文化的重要载体。人类要生存下去,文化就必须传承下去,因而书也就必须读下去。 >> 什么人需要读书呢?在将来人类共同进入大同之域时,人人都一定要而且肯读书的,以此为乐,而不以此为苦。 >> 读什么样的书呢?自己专业的书当然要读,这不在话下。自己专业以外的书也应该“随便翻翻”。知识面越广越好,得到的信息越多越好,否则很容易变成鼠目寸光的人。鼠目寸光不但不利于自己专业的探讨,也不利于生存竞争,不利于自己的发展,最终为大时代所抛弃。 >> 张元济先生有一句简单朴素的话:“天下第一好事,还是读书。” >> 人成了人以后,就开始积累人的智慧,这种智慧如滚雪球,越滚越大,也就是越积越多。 >> 人类千百年以来保存智慧的手段不出两端:一是实物,比如长城等,二是书籍,以后者为主。在发明文字以前,保存智慧靠记忆;文字发明以后,则使用书籍。把脑海里记忆的东西搬出来,搬到纸上,就形成了书籍,书籍是贮存人类代代相传的智慧的宝库。后一代的人必须读书,才能继承和发扬前人的智慧。 >> 人类之所以能够进步,永远不停地向前迈进,靠的就是能读书又能写书的本领。 >> 我的藏书都像是我的朋友,而且是密友。我虽然对它们并不是每一本都认识,它们中的每一本却都认识我。 >> 我兀坐在书城中,忘记了尘世的一切不愉快的事情,怡然自得。以世界之广,宇宙之大,此时却仿佛只有我和我的书友存在。窗外粼粼碧水,丝丝垂柳,阳光照在玉兰花的肥大的绿叶子上,这都是我平常最喜爱的东西,现在也都视而不见了;连平常我喜欢听的鸟鸣声“光棍儿好过”,也听而不闻了。 >> 我的书友每一本都蕴涵着无量的智慧。我只读过其中的一小部分,这智慧我是能深深体会到的。没有读过的那一些,好像也不甘落后,它们不知道是施展一种什么神秘的力量,把自己的智慧放了出来,波浪般向我涌来。 >> 书能给人以知识,给人以智慧,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希望。但也能给人带来麻烦,带来灾难。 >> 我是一个枯燥乏味的人,枯燥到什么嗜好都没有。我自比是一棵只有枝干并无绿叶更无花朵的树。 >> 白也诗无敌,飘然思不群。清新庾开府,俊逸鲍参军 >> 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我欲乘风归去,又恐琼楼玉宇,高处不胜寒。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不应有恨,何事长向别时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 缥缈红妆照浅溪。薄云疏雨不成泥。送君何处古台西。废沼夜来秋水满,茂陵深处晚莺啼。行人肠断草凄迷。 >> 为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文不加点,倚马可待。 >> 长安一片月,万户捣衣声。秋风吹不尽,总是玉关情。何日平胡虏,良人罢远征。 >> 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 蜀僧抱绿绮,西下峨眉峰。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 >> 什么叫“限度”呢?简单明了地说,有的古书可以今译,有的难于今译,有的甚至不可能今译。 >> 中国古代翻经大师鸠摩罗什有几句常被引用的名言:“天竺国俗,甚重文制,其宫商体韵,以入弦为善。……但改梵为秦,失其藻蔚,虽得大意,殊隔文体,有似嚼饭与人,非徒失味,乃令呕哕也。” >> 人生中偶然出现的小事往往起很大的作用,难道不是非常清楚吗?不相信这一点是不行的。 >> 别来春半,触目柔肠断。砌下落梅如雪乱,拂了一身还满。 >>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的外语教育,不管还有多少不能令人满意的地方,其水平和认真的态度是此前无论如何也比不上的,这一点现在的青年不一定都清楚。因此我在这里说上几句 >> 尽快让学生自己阅读原文,语法由学生自己去钻,不在课堂上讲解,这种办法对学生要求很高。短短的两节课往往要准备上一天,其效果我认为是好的:学生的积极性完全调动起来了。他要同原文硬碰硬,不能依赖老师,他要自己解决语法问题。只有实在解不通时,教授才加以辅导。 >> 我想在这里顺便谈一点感想。在那极“左”思潮横行的年代里,把世间极其复杂的事物都简单化为一个公式:在资本主义国家里学习过的人或者没有学习过的人,都成了资产阶级。至于那些国家的教授更不用说了。他们教什么东西,宣传什么东西,必定有政治目的,具体地讲,就是侵略和扩张。他们绝不会怀有什么好意的。 >> Sieg先生认为学术是人类的公器,多撒一颗种子,这一门学科就多得一点好处。侵略扩张同他是不沾边的。他对我这个异邦的青年奖掖扶植不遗余力。 >> 今天我也成了老人,我总是想方设法,为年轻的学者鸣锣开道。我觉得,只要我能做到这一点,我就算是对得起Sieg先生了。 >> 到了冬天,大雪载途,黄昏早至。下课以后,我每每扶Sieg先生踏雪长街,送他回家。此时山林皆白,雪光微明,十里长街,寂寞无人。心中又凄清,又温暖。此情此景,终生难忘。 >> 真正有识之士都会知道,对于一种语言的掌握,从来也不会达到绝对好的程度,水平都是相对的。 >> 学习外语,在漫长的学习过程中,到了一定的时期,一定的程度,眼前就有一条界线,一个关口,一条鸿沟,一个龙门。至于是哪一个时期,这就因语言而异,因人而异。 >> 最可靠的不是方法,而是个人的勤学苦练,发挥主观能动性。 >> 现在留在我的记忆里的,只是在夜课后,在黑暗中,走过一片种满了芍药花的花畦,紫色的芍药花同绿色的叶子化成了一个颜色,清香似乎扑入鼻官。从那以后,在几十年的漫长的岁月中,学习英文总同美丽的芍药花联在一起,成为美丽的回忆。 >> 到了夏天,杨柳参天,蝉声满园。后面又是百亩苇绿,十里荷香,简直是人间仙境。 >> 记得什么人说过,只要塞给你一支笔,几张纸,出上一个题目,你必然能写出东西来。 >> 我深知外国文学在我们国家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性,也深知我们研究的深度和广度都有待大大地提高。不管我其他工作多么多,我的兴趣多么杂,我决不会离开外国文学这一块阵地,永远也不会离开。 >> 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每一个炎黄子孙不可推卸的责任。 >> 文化交流是推动人类社会发展,促进人类科技文化增长,加强人民与人民间、政府与政府间相互理解、增添感情的重要手段之一。 >> 现在从宏观上来看,在中国历史上外来文化大规模传入共有两次:一次是汉代起印度佛教的传入,一次就是从四百年前起西方天主教,后来又加上了基督教的传入。 >> 两次传入,从表面上来看,都是宗教的传入,但从本质上来看,实际上传入的是文化,是哲学,是艺术,是技术,等等。 >> 晋代佛教高僧道安对弟子们说过两句话:“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 >> 为之之法,其道多端。 >> 一个人只能有一次生命,必须实现人生的价值,才对得起这仅有的一次生命。 >> 我们都是人类进化无尽长河中的一段,承前启后,是跑接力赛中的一棒,我们这一棒跑不好,会对全局产生恶劣影响。这就是爱国主义。 >> 但是,同时我们又必须认识到,我们对世界也负有义务,这就是国际主义。 >> 真正的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不但没有矛盾,而且是相辅相成、互相依存的。 >> 我个人认为,人类前途还是光明的。能否真正光明,就决定于各国人民能否做到爱国主义与国际主义相结合。 >> 一个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都不能离开别的人、别的国家、别的民族而完全独立生存。 >> 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 >> 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 >> “境界”,同“性灵”“神韵”等一些文艺理论名词一样,是有一定的模糊性的,颇难严格界定其含义,但是统而观之,我们是能够理解的。 ◆ 贰 回望求学路漫漫 >> 我看到一些独生子女的父母那样溺爱子女,也颇不以为然。儿童是祖国的花朵,花朵当然要爱护,但爱护要得法,否则无异于坑害子女。 >> “晚来风起撼花铃,人在碧山亭” >> 旧日有一首诗:“春天不是读书天,夏日炎炎正好眠,秋有蚊虫冬有雪,收拾书包好过年。” >> 写文章是要讲究结构的,而开头与结尾最难。这现象在古代大作家笔下经常可见。 >> 根据我后来的经验,小学考试的名次对一个学生一生的生命历程没有多少影响,家庭出身和机遇影响更大。 >> 根据我的体会,小学生欺负人并没有任何原因,也没有什么仇恨,只是个人有劲儿使不出,无处发泄,便寻求发泄的对象了。 >> 《三字经》中有两句话:“性相近,习相远。”我认为,“习”是能改造“性”的。 >> 对一件事来说,这样的心理状态是影响不大的,但是时间一长,性格就会受到影响。我觉得,这个解释是合情合理的。 >> 唐人诗:“国色朝酣酒,天香夜染衣”,其中用“天香”二字,似指花香。不管怎样,当时,在料峭的春夜中,眼前是迷离的花影,鼻子里是淡淡的清香,脑袋里是刚才学过的英文单词,此身如遗世独立。 >> 古话说:“君子不贰过。 >> 他的批语是:“要作花样文章,非多记古典不可。” >> 我曾改写杜诗:“人生不相见,动如参与商。今日复何日,共此明湖光。” >> 他讲的那一些普普通通做人的道理,都是金玉良言,我也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 >> 塘边绿柳成行,在夏天,绿叶葳蕤,铺天盖地,都如绿雾,仿佛把宇宙也染成了绿色的宇宙,虽然不能“烟笼十里堤”,也自风光旖旎,悦人心目。 >> 他的讲义每年都根据世界形势的变化和考古发掘的最新结果以及学术界的最新学说加以补充修改。所以他教给学生的知识都是最新的知识。这种做法,不但在中学绝无仅有,即使在大学中也十分少见。 >> 他怕沾有粉笔末的手弄脏了新书,战战兢兢地用袖子托着书。这种细微的动作并没能逃过我的眼睛。可以看到他对书籍是怎样地爱护。他读新书是为了教好学生,没有今天学术界这种浮躁的学风。同今天比起来,那时候的人实在是淳朴到可爱的程度了。 >> 月明星稀,柳影在地,草色凄迷,荷香四溢。 >> 在走回学校的路上,虽然已经步行了二十多里路,却一点儿也没感到疲倦,同来时比较起来,仿佛感到天空更蓝,白云更白,绿水更绿,草色更青,荷花更红,荷叶更圆,蝉声更响亮,鸟鸣更悦耳,连刚才看过的千佛山倒影也显得更清晰,脚下的黄土也都变成了绿茵,踏上去软绵绵的,走路一点儿也不吃力。 >> 我常想,自己是有自知之明的,但是自知得过了头,变成了自卑。 >> 净几单床月上初,主人对客似僧庐。春来预做看花约,贫去宜求种树书。隔卷旧游成结托,十年豪气早消除。依然不坠风流处,五亩园开手剪蔬。录樊榭山房诗 丁卯夏五 羡林老弟正 王寿彭 >> 我屡次讲到,我幼无大志,讲到自卑,这其实就是有虚荣心的一种表现。如果一点儿虚荣心都没有,哪里还会有什么自卑呢? >> 以上三层意思说明了我从自卑到自信,从不认真读书到勤奋学习,一个关键就是虚荣心。是虚荣心作祟,还是虚荣心作福呢?我认为是后者。虚荣心是不应当一概贬低的。王状元表彰学生可能完全是出于偶然性。他万万不会想到,一个被他称为“老弟”的十五岁的大孩子,竟由于这个偶然事件而改变为另一个人。我永远不会忘记王寿彭老先生。 >> 可是我每每回想到北园,想到我的“teens”,每一次想到,心头总会油然漾起一股无比温馨、无比幸福的感情,这感情将会伴我终生。 >> 所谓现代文艺,也叫普罗文学,就是无产阶级文学。其使命就是无产阶级革命。 >> 所谓“虚荣心”是指羡慕高官厚禄,大名盛誉,男人梦想“红袖添香夜读书”,女人梦想白马王子,最后踞坐在万人之上,众人则局蹐自己脚下。走正路达不到,则走歪路,甚至弄虚作假,吹拍并举。这就是虚荣心的表现,害己又害人,没有一点儿好处。 >> 虚荣心只能作祟,荣誉感才能作美。 >> 从战术上来讲,难免幼稚,但是,在革命的过程中,这也是难以避免的,我甚至想说这是必要的。没有这种气概,强大的敌人是打不倒的。 >> 觉得,今天的少儿读物图画太多,文字过少,这是过低估量了少儿的吸收能力,不利于他们写文章,不利于他们增强读书能力。 >> 我无论是写文言文,或是写白话文,都非常注意文章的结构,要层次分明,要有节奏感。对文章的开头与结尾更特别注意。开头如能横空出硬语,自为佳构。但是,貌似平淡也无不可,但要平淡得有意味,让读者读了前几句必须继续读下去。结尾的诀窍是言有尽而意无穷,如食橄榄,余味更美。 >> 我觉得,科学研究与文学创作不但没有矛盾,而且可以互济互补,身心两利。 >> 我们几经讨论,出于对张校长的同情(我简直想说,出于对他的怜悯),我们决定停止这一场紧锣密鼓的闹剧。我们每个人都空做了一场旅行梦 >> 中国古代许多英雄,根据正史的记载,都颇有一些豪言壮语,什么“大丈夫当如是也”,什么“彼可取而代也”,又什么“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真正掷地作金石声,令我十分敬佩,可我自己不是那种人。 >> 在那半殖民地社会里,“老外”是“上帝”。不管社会多么动荡不安,不管“城头”怎样“变幻大王旗”,“老外”是谁也不敢碰的。他们生产的“饭碗”是“铁”的,砸不破,摔不碎。只要一碗在手,好好干活儿,不违“洋”命,则终生会有饭吃,无忧无虑,成为羲皇上人。 >> 我同当时众多的青年一样,也想出国去学习,目的只在“镀金”,并不是想当什么学者。“镀金”之后,容易抢到一只“饭碗”,如此而已。 >> 同时并存的清华国学研究院,是一所很奇特的机构,仿佛是西装革履中一袭长袍马褂,非常不协调。然而在这个不起眼的机构里却有名闻宇内的四大导师: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赵元任。 >> 清华有一个特点:新生投考时用不着填上报考的系名,录取后,再由学生自己决定入哪一个系;读上一阵,觉得不恰当,还可以转系。 >> 可是根据我的经验:世上万事万物都具有双重性。没有入系的选择自由,很不舒服;现在有了入系的选择自由,反而更不舒服。 >> 这一件事也证明我“少无大志”,我并没有明确的志向,想当哪一门学科的专家。 >> 我想先从古希腊找一张护身符贴到自己身上:“吾爱吾师,吾尤爱真理。”有了这一张护身符,我就可以心安理得,能够畅所欲言了。 >> X和Y,任何两个诗人或其他作家都可以硬拉过来一比,有人称之为“拉郎配”,是一个很形象的说法。 >> 自己向天上吐的唾沫最终还是落到自己脸上,岂不尴尬也哉! >> 公超先生虽然一篇文章也不写,但是,他并非是懒于动脑筋的人。有一次,他告诉我们几个同学,他正考虑一个问题:在中国古代诗歌中人的感觉——或者只是诗人的感觉的转换问题。他举了一句唐诗:“静听松风寒。”最初只是用耳朵听,然而后来却变成了躯体的感受“寒”。虽然后来没见有文章写出,却表示他在考虑一些文艺理论的问题。 >> 当时教授与学生之间有明显的鸿沟:教授工资高,社会地位高,存在决定意识,由此就形成了“教授架子”这一个词儿。我们学生只是一群有待于到社会上去抢一只“饭碗”的碌碌青年。 >> 中国古话:“为尊者讳,为贤者讳。” >> 先生上课时,任何废话都不说,先在黑板上抄写资料,把黑板抄得满满的,然后再根据所抄的资料进行讲解分析,对一般人都不注意的地方提出崭新的见解,令人顿生石破天惊之感,仿佛酷暑饮冰,凉意遍体,茅塞顿开。 >> 清华强调计划培养,严格训练;北大强调兼容并包,自由发展。 >> 春则繁花烂漫,夏则藤影荷声,秋则枫叶似火,冬则白雪苍松。 >> 书籍是人类文化和智慧的最重要的载体。世界各国、各地,只要有文字、有书籍的地方,书籍就必然承担起这个十分重要的责任。没有书籍,人类文化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就会受到极大的影响,遇到极大的障碍,延缓前进的步伐。 >> 而图书馆就是储存这些重要载体的地方。在人类历史上,世界上各个国家,中国的各个朝代,几乎都有类似今天图书馆的地方,这是人类文化之所以能够代代传承下来的重要原因。我们对图书馆必须给予最高的赞扬。 >> 校歌中说:“西山苍苍,东海茫茫;吾校庄严,巍然中央。” >> 在这里,我同普天下的老百姓,特别是其中的知识分子,是同呼吸、共命运的。 >> 一个人只有一次生命,我不相信什么轮回转生。在我这仅有的可贵的一生中,从“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不更事的青年,一直到“高堂明镜悲白发”的耄耋之年,我从未离开过北大。追忆我的一生,怡悦之感,油然而生,“虽九死其犹未悔”。 >> 有人主张,北大的优良传统是革命。其实真正的革命还不是为了爱国?不爱国,革命干什么呢? >> 不管历代注疏家怎样解释“弘毅”,怎样解释“任重道远”,我个人认为,中国知识分子所传承的文化中,其精髓有两个鲜明的特点,一个是我在上面详细论证的爱国主义,一个就是讲骨气,讲气节,换句话说,也就是在帝王将相的非正义的行为面前不低头,另一方面,在外敌的斧钺前面不低头,“威武不能屈”。 >> 我身上的优点不多,惟爱国不敢后人。即使我将来变成了灰,我的每一个灰粒也都会是爱国的。 >> 我所谓“文化”是最广义的文化,精神和物质两个方面都包括在里面。但是狭义的文化,据一般人的理解,则往往只限于与中文、历史、哲学三个系所涵盖的范围有关的东西。 >> 我们常讲“有中国特色的”,这“特色”无法表现在科技上。即使我们的科技占世界首位,同其他国家相比,也只能是量的差别,无所谓“特色”。“特色”只能表现在文化上。 >> 但是,为了世界人类的幸福和前途,不管这些“天之骄子”们愿意不愿意来拿我们中国的好东西,我们都要想方设法实行“送去主义”,我们要“送货上门”。我相信,有朝一日,他们会觉悟过来而由衷地感谢我们的。 >> 今天,在对内弘扬和对外弘扬方面,责任落在所有大学的人文社会科学学术教育机构以及教员和学生的肩上,北大以其过去的传统,更应当是当仁不让,勇往直前,义无反顾。 >> 唯愿我们能众志成城,共襄盛举,振文化之天声,播福祉于寰宇,跂予望之矣。 >> 我一进屋,就能进入角色,潜心默读,坐拥书城,其乐实在是不足为外人道也。 >> 一个第一流的大学,必须有第一流的设备、第一流的图书馆、第一流的教师、第一流的学者和第一流的管理。五个第一流,缺一不可。 >> 一个大学的历史存在于什么地方呢?在书面的记载里,在建筑的实物上,当然是的。但是,它同样也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 >> 相对而言,存在于人们的记忆中,时间是有限的,但它毕竟是存在,而且这个存在更具体、更生动、更动人心魄。 >> 《沙恭达罗》里面有一首著名的诗:你无论走得多么远也不会走出了我的心,黄昏时刻的树影拖得再长也离不开树根。 >> “西风凋碧树”“落叶满长安(长安街也)”。我心头有一个比深秋更深秋的深秋。 >> 我的回忆也截然分成了两个阶段:一段是魑魅横行,黑云压城;一段是魍魉现形,天日重明。 >> 然而,世事多变。正如世界上没有一条完全平坦笔直的道路一样,我脚下的道路也不可能是完全平坦笔直的。 >> “要相逢,除非是梦里团圆。” >> 我那些本来应该投闲置散的回忆的丝缕又派上了用场。它挂在苍翠繁茂的爬山虎上,芳香四溢的丁香花上,红绿皆肥的西府海棠上,葳蕤茂密的藤萝花上。 >> 我们今天回忆过去,绝不仅仅是发思古之幽情。我们回忆过去是为了未来。 >> 但是,我总觉得,他们走路时脊梁骨是直的,好像有什么东西在那里撑着他们。他们的脚底板是硬的,好像永远也不会滑倒。他们的眼睛,即使还充满了稚气,却是亮的,好像能看到许多东西,既能看到昨天和今天,又能看到明天。 >> 人生的意义嘛,那就是斗争,为了共产主义,为了亿万人民的幸福而斗争。这还有什么可讨论的呢?这些青年人正准备着参加到斗争的最前线去。他们肩膀上的担子是重的,但是他们愿意担,而且只要努力,我看也担得起。 >> 我的情绪越是激动,情感越是充沛,我越难以动笔,越是不想动笔。我想把这种感情蕴藏在自己腔子里,自己玩味,仿佛一动笔就亵渎了它,就泄露了天机。 >> 我一个人就是家。我一个人吃饱了,全家都不挨饿。我正像一只蜗牛,家就驮在自己背上,我走到哪里,家也就带到哪里。要说想家,只想一想自己就够了。 >> 只在此室中,书深不知处。 >> “夜阑人静,虚室凄清。万籁俱寂,独对孤灯。往事如潮,汹涌绕缭。伴我寥寥,唯有一猫。” >>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汉城夜宴时。” >> 一想到四十六年的北京生活,脑海里就像开了幻灯铺,一幕一幕,倏忽而过。论建筑则有楼台殿阁,佛寺尼庵,阳关大道,独木小桥,无穷无尽的影像。论人物则有男女老幼,国内国外,黑眼黑发,碧眼黄发,无穷无尽的面影。再加上自然风光,春花秋月,夏雨冬雪,延庆密林,西山红叶,混搅成一团,简直像是七宝楼台,海市蜃楼,五光十色,迷离模糊。到了此时,我自己几乎不知置身何地了。 >> 我既看到现在热闹的一面,又看到过去与热闹截然相反的一面。有时候这两面在我眼前重叠起来,我很自然地就起流光如驶之感,不禁大为慨叹。 >> 留给我印象最深的是在深秋时分,我们往往走到一处人迹罕至的地方,衰草荒烟,景象萧森,举目四望,不见人家。但见野坟数堆,暮鸦几点,上下相映,益增荒寒,回望西天,残阳如血,余晖闪熠在枯草叶上。此时我感到鬼气森森,赶快收住脚步,转身回到清华园,仿佛又回到了人间。 >> 人是非常容易怀旧的,怀旧往往能带来某一种愉快。 ◆ 叁 心如明镜勤自勉 >> 一个人的一生难免稀奇古怪的。个人走的路有时候并不由自己来决定。 >> 在这一年内,我心镜上照出的是临时或候补亡国奴的影像。 >> 到现在,在六十年漫长的过程中,不管我搞什么样的研究工作,写散文的笔从来没有放下过。写得好坏,姑且不论。对我自己来说,文章能抒发我的感情,表露我的喜悦,缓解我的愤怒,激励我的志向。这样的好处已经不算少了。我永远怀念我这位尊敬的老师! >> 在这一年里,我的心镜照出来的仿佛是我的新生。 >> 在中国知识分子中,爱国主义的传统是源远流长的,根深蒂固的。 >> 当时流行着一个词儿,叫“饭碗问题”,还流行着一句话,是“毕业即失业”。 >> 积年愁云,一扫而空,一生幸福,一锤定音。仿佛“金饭碗”已经捏在手中。自己身上一镀金,则左右逢源,所向无前。我现在看一切东西,都发出玫瑰色的光泽了。 >> “马前桃花马后雪,教人怎敢再回头?” >> 马前的桃花,远看异常鲜艳,近看则不见得。 >> 最初生活并没有怎样受到影响。慢慢地肉和黄油限量供应了,慢慢地面包限量供应了,慢慢地其他生活用品也限量供应了。 >> 在不知不觉中,生活的螺丝越拧越紧。等到人们明确地感觉到时,这螺丝已经拧得很紧很紧了,但是除了极个别的反法西斯的人以外,我没有听到老百姓说过一句怨言。 >> 留学德国已十霜,归心日夜忆旧邦。无端越境入瑞士,客树回望成故乡。 >> 腐败的东西终究会灭亡的,这是一条人类和大自然中进化的规律。 >> 这是一个非常复杂、变化多端的世纪。我心里这一面镜子照见的东西当然也是富于变化的,五花八门的,又多姿多彩的。它既照见了阳关大道,也照见了独木小桥;它既照见了山重水复,也照见了柳暗花明。我不敢保证我这一面心镜绝对通明锃亮,但是我却相信,它是可靠的,其中反映的倒影是符合实际的。 >> 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对自己的青年失掉了信心,那它就失掉了希望,失掉了前途。 >> 苏东坡的词说:“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 此时虽已是初秋,却依然绿叶擎天,水影映日,满塘一片浓绿。回头看到窗前那一棵玉兰,也是翠叶满枝,一片浓绿。绿是生命的颜色,绿是青春的颜色,绿是希望的颜色,绿是活力的颜色。 >> 我虔心默祷——虽然我并不相信——造物主能从我眼前的八十七岁中抹掉七十年,把我变成一个十七岁的少年,使我同他们一起学习,一起娱乐,共同分享普天下的凉热。 >> 唐代诗人刘梦得的诗《赠眼医婆罗门僧》:三秋伤望眼,终日哭途穷。两目今先暗,中年似老翁。看朱渐成碧,羞日不禁风。师有金篦术,如何为发蒙? >> 有了病,就得治,那种同疾病做斗争的说法或做法,为我所不解。 >> 我真觉得,大千世界是美妙的。我真觉得,人间是秀丽的。我真觉得,生活是可爱的。 >> 南唐李后主的词:“流水落花春去也,天上人间。” >> 现在是天上,那时是人间。如此而已。 >> 所谓“当时”者,指人生过去的某一个阶段。处在这个阶段中时,觉得过日子也不过如此,是很寻常的。过了十几二十年或者更长的时间,回头一看,当时实在有不寻常者在。因此有人,特别是老年人,喜欢在回忆中生活。 >> 在李煜眼中,“当时”是“车如流水马如龙,花月正春风”游上林苑的“当时”。对此,他没有别的办法,只有哀叹“天上人间”了。 >> 你对我们的现在,也就是眼前这个现在,感觉到是寻常还是不寻常呢?这个“现在”,若干年后也会成为“当时”的。到了那时候,我们会不会说“当时只道是寻常”呢?现在无法预言。 >> 孔子说:“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 人类成了时间的奴隶,成了手表的奴隶。 >> 不管你愿意不愿意,成为时间的奴隶就正是文明的表现。 >> 生与死也属于时间范畴。一般人总是把生与死绝对对立起来。但是,中国古代的道家却主张“万物方生方死”,把生与死辩证地联系在一起,而且准确无误地道出了生即是死的关系。随着座钟秒针的一跳,我自己就长了无法用言语表达出来的那么一点点儿。同时也就是向着死亡走近了那么一点点儿。 >> 我们今天知道,不但人类是这样,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有始有终,无一例外。“顺其自然”是最好的办法。 >> 要待在人间,就必须受时间的制约。在时间面前,人人平等。如果想不通我在上面说的那一些并不深奥的道理,时间就变成了枷锁,让你处处感到不舒服。但是,如果真想通了,则戴着枷锁跳舞反而更能增加一些意想不到的兴趣。 >> 人类社会的进步,有如运动场上的接力赛。老年人跑第一棒,中年人跑第二棒,青年人跑第三棒。各有各的长度,各有各的任务,互相协调,共同努力,以期获得最后胜利。这里面并没有高低之分,而只有前后之别。 >> 老年人不必“倚老卖老”,青年人也不必“倚少卖少”。老年人当然先走,青年人也会变老。如此循环往复,流转不息。这是宇宙和人世间的永恒规律,谁也改变不了一丝一毫。所谓社会的进步,就寓于其中。 >> 中国古话说:“长江后浪推前浪,世上新人换旧人。” >> 换句话说就是,要认清自己在人类社会进化的漫漫长河中的地位。人类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决定,祖国的前途要由你们来创造。这就是你们青年人的责任。 >> 千万不要把人生观和价值观当作一个哲学命题来讨论,徒托空谈,无补实际。一切人生观和价值观,离开了这个责任感,都是空谈。 >> 我引一首宋代大儒朱子的诗:少年易老学难成,一寸光阴不可轻。未觉池塘春草梦,阶前梧叶已秋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