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翠亭】事件该如何理解? 详谈小红贾芸的人物设计与主题任务
从这一期开始,我打算详细写一写黛玉和宝钗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我在之前的视频里说过,但是坦率的讲,那一期的内容视角太宏观,咀嚼太粗糙了。
所以这一期开始,再详细说一遍。
(为什么说这一期开始呢?是因为我发现自己写着写着又跑题了)
作为《红楼梦》的女主角,对黛玉宝钗的人物形象进行总结评价是每一个读者都必然做过的事,而且大家对于这两个人物的梳理和挖掘目前已经很全面了。再把那些老生常谈的东西拿出来复读一遍并没有什么意义,而且我这个人也不喜欢拾人牙慧,所以我的分析,会换一个方向和侧重点。
黛玉和宝钗这两个人物形象设计的逻辑起点和逐步丰富的过程。
为什么要说这个呢?是因为我发现很多朋友对于人物形象的分析是缺乏清晰的层次和统一的逻辑的。
具体怎么说呢?
如果我现在让大家总览整个前八十回,然后挑选几个词语给这两个人物形象做总结,我相信大家都能给出相差无几的答案,但是如果将视角落在某个具体的情节上,我想大家就很难找到统一的逻辑和思路进行思考了。
随便举几个例子,比如黛玉初入贾府的时候,可谓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然而到了第七回送宫花的时候,却突然对周瑞家的说“别人不挑剩下的也不给我。”
这个周瑞家的是王夫人的陪房,她在荣国府的理家体系当中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处于什么样的地位,大家能够从前面第六回刘姥姥一进大观园中有所了解。
然而第三回中还步步留心,时时在意,惟恐被人耻笑,第四十五回因为怕下人说闲话,所以不敢要燕窝粥的黛玉,却公然在此处对她使性子。
为什么会有这样的反差呢?
再比如,大家都知道“晴为黛影,袭为钗副”这句话,《红楼梦》中的人物存在相似性的并不少,然而很奇怪的是,有一个戏份很少,身份很低,似乎微不足道的人物,却是明确写出,长得像林黛玉的,就是龄官。
那么问题来了,首先,曹公为什么要单独设计一个这样的角色,其次,为什么这个角色不仅性格脾气,连样貌都明确写出与林黛玉很像?
再比如,第二十七回当中的著名疑案滴翠亭事件,宝钗偷听到小红遗帕惹相思,而后嫁祸给黛玉这个情节。
这个情节之所以 “众说纷纭” 一则是因为宝钗竟然能听出连宝玉本人都不熟悉的小红的声音,并且给了她一个“素昔眼空心大,是个头等刁钻古怪东西”的评价。二则,她在被发现之后,莫名其妙地搬出了黛玉来顶雷。
曹公为什么要设计这么一个情节?又为什么要把这个情节设计成这样?
这几个问题,还只是《红楼梦》当中很多让人难以理解的问题的一部分,我以它们为例子,目的只是要引出我接下来要说的:
黛玉宝钗,乃至所有人物形象设计的逻辑起点和丰富过程。
为了让大家有兴趣跟我去搭建这样一个整体的思考方法和步骤,我会先把这三个问题的答案说出来。但还是不得不先强调一下,以下内容只是我个人的意见,如果你有自己的答案,也可以拿出来大家讨论,看看哪一个更为合理。
解释完这个人物形象塑造的整个过程之后,我保证大家可以找到一个统一的逻辑和思路,去思考黛玉宝钗,乃至《红楼梦》中的所有人物。
首先,黛玉送宫花时的反应,我个人认为突出的是她与外界的交流回馈的模式,而这个交流回馈的模式,同样是黛玉的‘情情’这个基础定位的一个方面。
所谓“情情”表面意思,并不难理解,说白了就是投我以木桃,报之以琼瑶嘛,那么“情情”的背面,自然就是以牙还牙,以眼还眼,也就是我们经常说的黛玉的“怼”,二者合而为一才是情情的全部。
除此之外,“情情”所延伸出来的内容还有很多,比如黛玉的敏感,黛玉以哭和葬花为主要代表的各种极端的情绪化的表现。只不过大家普遍更关注的是她在爱情方面的“情情”,所以往往就把“情情”的范围窄化了。
而这个情情的基础是从何而来的,又是如何一步步延伸出敏感,哭等内容的,咱们后面再慢慢讲,这里还是先继续把前面的问题都回答完。
第二个问题,为什么龄官这个小人物的设定与林黛玉贴的那么近,那么像,这样做有什么意义和目的。
关于这个问题,很多朋友的思考恐怕就只是停留在,龄官与贾蔷的感情戏是宝玉和黛玉感情戏的对照组,以及龄官的相似使得元春对她的欣赏变得意味深长这些内容上。坦率的讲,这些答案某种程度上的确是对的。
但是思考的不够深入。
尤其是无法解答,为此要单独设计龄官这个角色,以及设计龄官与贾蔷的感情线的必要性这个问题。
宝玉和黛玉的感情戏又不是没有明写过,有什么必要再绕个弯,套个娃,用龄官和贾蔷来暗喻呢?
同理,元春对于杏帘在望的喜爱表现的也是很直接的,如果要强调元春对于黛玉的喜爱是出于个人立场,与宝黛钗三人的感情线没有关系,那么在灯谜,赏赐等现有的情节上强调一下就足够了,为此再特意设计一个与黛玉长得像的龄官,然后再通过宠爱这个替身的方式,来暗示元春对黛玉出于个人立场,而非出于为弟弟选择妻子的目的的这种喜欢,这个弯绕的未免也太大了。
那么,龄官究竟为什么跟黛玉长得像呢?我个人认为原因在主题层面。
黛玉和龄官她们的形象所展现的,都是同一种类型的姑娘,既“只为悦己者容”的这一类姑娘。把她们的性格相貌设定为相似的根本原因,在于曹公要为她们设计相似的情节,然后再用不同的结果,来对照,来反衬共通的主题。
说的具体一点,龄官之所以被设计出来,并且她之所以必须存在,意义在于这些“只为悦己者容”的姑娘,并不是都能像黛玉一样被命运温柔以待,特别是,她们不一定都能有幸遇到能读懂她们的“情不情”。
她与拥有极高诗才的黛玉一样,拥有好看的相貌和旁人无法比肩的唱戏能力,但她的身份终究只是一个戏子,像元春这样能够容忍她的主子,必然是少数。
她也与黛玉一样敏感,并且渴望被理解,渴望得到相应的回馈,然而她所倾心的,却是一个偏偏拿笼中鸟作为礼物送给她的贾蔷。
试问,将来贾家家亡,龄官失去庇护之后,还能遇到像元春一样容忍她的主人么?贾蔷和她之间这种并不能相互理解的感情又能保质多久呢?
所以,她们并不是简单的谁是谁的替身,谁是谁的影子这种关系,真要这样理解的话,也应该是:黛玉是龄官们中的特例才对。
至于元春对龄官的种种优待,个人认为更多的是在同时塑造元春和龄官这两个角色,而非一切都围绕着黛玉和宝黛钗而来。
尤其是元春,她对于龄官的喜爱和包容,显然并不是单纯因为她长得像林黛玉,而是因为黛玉龄官这种有‘自我’的人,与元春牺牲个人的自由和幸福换取家族富贵平安的这种无奈与拘束是作为对照和呼应的。
人家元春也是有自己所承载的主题要表达的,把所有细节都视作是感情戏的延伸,把所有人都视作主角的附属品……
我只能说,道理大家都懂,我就不再重复絮叨了。
然后是滴翠亭事件,这个事件要解释起来非常复杂(所以我跑题了),主要涉及三个方面
其一,滴翠亭这个情节所处的章回,乃至其前后章回的主题
其二,林红玉角色设计的逻辑起点和她所承载的主题
其三,宝钗的主题定位。
章回主题这一部分,要聊起来的话会非常的长,因为它不光是涉及到小红这个角色所出现的24.25.26.27这四个章回的主题总结,还要考虑到小红与贾芸共同承担的主题任务,如此一来,就不得不牵扯到贾琏凤姐贾宝玉乃至贾芹等人。
但这些内容又非常有价值,所以我会一点一点的拓展,尽量把里面的设计逻辑和写作规律给大家理清。
首先梳理小红与贾芸的剧情,这一对都是在第24回中登场的,主要的情节有两部分,其一是贾芸求职与小红倒水,其二就是这二人的一见倾心,两情相悦。
这两部分究竟孰轻孰重,可谓是一目了然,一则,贾芸求职的部分和后面27回小红得到凤姐赏识的部分写的都非常细,而两人的感情戏则都是点到为止。
二则,接下来第25回的剧情是:魇魔法姊弟逢五鬼,红楼梦通灵遇双真。
在这一回中,小红与贾芸虽然都回到了背景人物的位置,但接下来的第26回提到了,正是因为有了这段宝玉被下咒的情节,贾芸才得以在里头混了两日,并将有名人口认记了一半,而且后面跟坠儿打听的时候,他问的也是“她可是叫小红”而不是问她叫什么。所以25回虽然没写他俩,但实际上二人是有进展的。
至于为什么赵姨娘作妖这一段,要放在第24回和26回中间,我暂且按下不表,先捋完小红和贾芸的所有情节,然后做整体的章回分析的时候再对照来看。
咱们由小至大,一层一层的来。
第26回,贾芸被宝玉叫进来,却只扯了些闲淡,不过小红和贾芸的感情戏却因此又进了一步,一来二人得以再度相见,二来借着罗帕这个道具以及坠儿这个红娘,打通了直接沟通的渠道。
然后第27回,宝钗跟着一双玉色蝴蝶来到了滴翠亭,听到了小红和坠儿借手帕传情的事,咱们还是先不着急谈这段情节本身,先把二人的情节捋完。
接下来凤姐登场,让小红传话,小红的业务能力很出色,因此得以跳槽到了凤姐麾下。贾芸和小红的情节至此也暂时告了一个段落,二人重新回到了龙套人物的位置上,再往后就只有37回送白海棠等零星几处被提及。
总览24.25.26.27这四个章回当中小红和贾芸的部分,我们不难发现这两位在发展感情戏的时候,始终没有忘记也没有耽误事业上的发展。
那么问题来了,曹公为什么要这样设计?
如果你的答案是:在恋爱过程中不耽误搞事业,就是他们俩与其他人的不同之处,那么我还要再追问一句,为什么他俩的不同,被设计在了事业这个方向上。
这个问题的本质,其实就是我刚才所说的第二个方面:
林红玉和贾芸这两个角色设计的逻辑起点以及曹公借他俩所要表达的主题。
那么标准答案是什么呢?就藏在曹公给他俩设计的,追求事业的过程当中。
贾芸谋差事的过程当中,第一件事是什么?贾宝玉收他当干儿子。第二件事才是贾芸找到贾琏,打听到有栽花木这个任务,并且接任务的NPC是凤姐,于是他先稳住贾琏,先别说自己来接任务,然后曹公又抽空写了一笔母舅卜世仁和倪二这一个近亲一个近邻的对比情节,最后贾芸拿到关键的任务道具冰片,麝香。
虽然凤姐嘴上一直不肯承认她是因为受了贿赂,所以才给贾芸安排差事,但事实上这很明显就是一个并不光彩的受贿过程。
而小红的跳槽设计,流程其实也是相似的,首先,她抓住了机会给宝玉倒水,然而这个顶头上司甚至都不知道小红是自己的人。而后27回,凤姐临时找人安排差事,小红出色完成,给她留下了深刻印象,才得以成功转会到凤姐的俱乐部。
二人唯一的不同之处在于,小红追求上进的过程当中,曾先后三次,遭到秋纹碧痕和宝钗晴雯的批评。而且这三次批评的主题还都是相同的:不守本分。
那么,曹公为什么要设计这三次批评呢?
其实把他们俩的情节汇总对比一下我们就很容易得出结论。
贾芸谋差事,走的是贿赂的方式,小红的跳槽被定性为攀高枝。而他们俩借罗帕传私情的行为就更不用说了,虽然不像司棋直接把潘又安带进大观园的行为一样大胆,但本质上不还是一种破坏规矩的私情行为么?
然而刚让人奇怪的是,贾芸和小红的行为虽然都是不光彩的,曹公却明显并没有把他们俩设计成反派的意图,贾芸有一个向母亲隐瞒舅舅刁难的行为,可谓孝子,而通过脂批我们又能知道,小红在后期的狱神庙里还有高光时刻。
所以,最重要的问题来了:为何这两个本质不坏的人,都在做不光彩的事?曹公是出于什么动机和逻辑,对这两个人的形象和情节作出了这样矛盾的设计?
如果到这里,你还是没有找到答案的话,我建议你再回头把这两个人在这四个章回里的剧情梳理一遍,特别是对照一下宝玉和凤姐对他俩分别是什么态度。
宝玉认了贾芸当干儿子,但是他把贾芸叫来,却只是跟他扯闲篇,对小红则完全不认识。这两处设计,也是塑造贾芸和小红,乃至塑造整个贾府的关键部分之一,是有主题要表达的。
具体来说,曹公借这两个人物形象与行为的矛盾设计,所要表达的主题是:
贾府内部,并不存在一个合理的人才筛选和提拔的规则与渠道
这一点也是贾家败亡的重要原因之一,甚至可以说是家亡这个总主题在下人这个分支层面的根本原因,完全能与贾家主子的骄奢淫逸和不学无术放在同一层面上相提并论。因为它延伸出了下人群体当中的很多乱象。
大家可以掰着手指数一下,《红楼梦》中所描写过的下人们的乱象,本质上是不是都是从这种任人唯亲和裙带关系的根本弊病所延伸出来的。
比如赖嬷嬷家里的庭院有好几处惊人骇目的,司棋她们被称为二层主子,比如秦显家的和柳五儿的母亲柳嫂子围绕着厨房差使的争斗,乃至后面第71回,费婆子挑唆邢夫人来压制管家的凤姐,无一例外都与任人唯亲和裙带关系相关。
正是因为这种任人不选贤,上升无通道的弊病的存在,像贾芸和小红这样做事周全,且本性不坏的人,也只能选择贿赂,走后门,以及等待天降机遇的方式才能谋到差事和更好的平台。
但是再细分析下去,我们就会发现,这种弊病之所以存在,又是各方面需求汇总到一起达成共识之后造成的,而且,即便存在制度和渠道,也未必就能有好结果,甚至,可能还是会造成另外一种悲剧结局,就是恶性竞争。
具体的内容我在下一期视频的会详细的说一说,讲完之后大家就会发现,这事儿无论怎么选,走到头都是死局。
好,不扯远了,再说回来。
那么那些办事能力并不行,本性也并不好的人,在花钱谋到差事之后,会怎么做呢?曹公也写了,只是写的不够明显而已。
对照组是谁呢?贾芹。
具体贾芹在得到差事之后干了什么,大家可以到第53回,贾芹舔着脸去贾珍那领福利的情节当中去找,曹公不仅把贾芹干的事全抖了出来,更值得玩味的是,这段义正辞严的批判,曹公是借贾珍之口说的。
所以,大家明白曹公为什么特意给秦可卿设计的情节是扒灰了吗?
原因很简单,因为贾珍的身份是宁国府的当家人,他所承载的主题是:
上梁不正下梁歪
扯远了,以后聊男性角色的主题任务的时候再说,咱们还是说回贾芸和小红。
大家不要觉得我把他们的剧情设计上升到家亡主题的层面是在哗众取宠,事实上,再对比一下前后章回的主题大家就能发现,家亡主题是无处不在的。
最扎眼的肯定是夹在中间的第25回,这一回中,赵姨娘作妖,致使凤姐宝玉发疯的情节乍一看非常突兀,与前后文中宝玉黛玉看《会真记》,贾芸小红遗帕惹相思,薛蟠宝玉冯紫英的小聚,以及黛玉葬花等等情节的画风都截然不同。
但你若是从家亡主题的这个维度,横向对比一下这些情节,你还会觉得这些情节彼此之间毫无关系么?
而且这些情节当中还有很多的细节设计值得去品读,第25回,赖头和尚是怎么解释通灵宝玉失效原因的呢?
僧道:“长官你那里知道那物的妙用。只因他如今被声色货利所迷……”
这句“被声色货利所迷”跟赵姨娘与马道婆作妖害人的情节之间是并没有什么关系的。那么为什么曹公要在第25回的时候,说这句被声色货利所迷呢?
答案就在前面:宝玉在发病之前,正要跟黛玉表白。
再往前,第24回,不仅有贾芸和小红的初见,还有宝玉要尝鸳鸯嘴上的胭脂的情节,并且袭人有一段台词:左劝也不改,右劝也不改,你到底是怎么样?你再这么着,这个地方可就难住了。
再往前翻,23回,宝玉和黛玉看西厢记。再往前22回,没缘法转眼分离乍,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是在铺垫什么,不用多说。
再往前翻,第21回,贤袭人娇嗔箴宝玉,俏平儿软语救贾琏。
袭人劝宝玉的话是什么内容?平儿又是因为什么救贾琏?不用多说了吧。
坦率的讲,如果从恋爱的角度来看,走心的宝玉比只知道走肾馋身子的贾琏不知道高尚到哪里去了,但是从骄奢淫逸,不学无术这个家亡原因的维度来衡量
贾宝玉这几个章回的一系列所作所为,与贾琏有什么本质区别么?
所以第21回里为什么要把袭人劝宝玉,平儿救贾琏这两个看似不相干的情节放在一起写。为什么22.23.24.这几回宝玉和黛玉刚有点进展,25回就来了句被声色货利所迷,大家明白了么?
粉渍脂痕污宝光,绮栊昼夜困鸳鸯。
沉酣一梦终须醒,冤孽偿清好散场!
然后,咱们再沿着25回和尚道士的警示往下看。
第26回,薛蟠把宝玉骗出来的方式是什么?很特别,是谎称贾政找他。然而在冯紫英出场之前,薛蟠和贾宝玉在聊实际上是什么呢?‘庚黄’的春宫图。
所以,第26回的结尾,林黛玉为何会“独立墙角边花阴之下,悲悲戚戚呜咽起来”,第27回为何会去葬花?
表面上看,是因为林黛玉听见贾政叫宝玉去了,一日不回来,心中也替他忧虑,而后却被晴雯迁怒没给她开门,又听见宝玉宝钗一阵笑语之声。
但,这些足以成为《葬花吟》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的理由么?
显然不能。
那么,曹公为什么在第27回写了《葬花吟》这个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呢?
因为赵姨娘的情节和贾芸小红的情节,揭示了下人层面的家亡原因,既不守规矩和利益争夺(赵姨娘是妾不是主)。并且这两个原因与59.60.61.71.72.73.74这几个集中描写下人那些破事的章回在主题上是统一的。
宝玉一门心思和黛玉恋爱,跟薛蟠冯紫英来往,揭示了主人层面的家亡原因,既不务正业和骄奢淫逸,这与第9.10.11.12秦可卿秦钟这四回,以及从第64回开始的贾琏娶尤二姐的几回主题也是统一的。
而不守规矩,利益争夺,不务正业,骄奢淫逸,最终葬送了贾家,也葬送了以黛玉宝钗为首的一众女子的人生与幸福。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既然都说到这了,咱们再延伸一下,看看刚刚列举出来的这些章回的前后章回都有什么主题和叙述逻辑。
12回贾瑞照风月宝鉴死了,14回秦可卿的葬礼才正式开始,这两个章回之间,夹写的是:第十三回王熙凤协理宁国府,重塑宁国府下人之间的秩序。
61回,平儿弹压柳嫂子和秦显家的,又是下人的利益争夺主题。而后只隔了一章半,马上就是贾琏灵堂撩妹,可谓骄奢之至,淫逸之至,也无耻之至。
第69回,尤二姐吞金自尽,贾琏沉溺淫乐的主题最终为贾家的横梁凤姐埋下暗雷。之后第70回,用大家填柳絮词的情节简单顿挫了一下节奏,并铺垫了一下剧情,随后从71回开始,马上就是一连串下人利益争夺和不守规矩这两个主题的集中暴雷,并且明确提及凤姐的血山崩。
也就是说,总览55回后面,全是贾家上层的骄奢淫逸和贾家下层秩序崩坏,利益争夺这两个贾家败亡的主要原因在相互交替着反复叙述。
这与27回前后,贾芸小红赵姨娘,贾琏薛蟠贾宝玉等人的相关情节所揭示的亡家原因的主题,以及交替叙述的规律,不也是完全一致的么。
至于感情戏,尤其是宝玉黛玉的感情戏,55回之后就已经非常之少了,仅在紫鹃试玉,黛玉思乡等等零星的情节当中被提及。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故事已经走到风月宝鉴的背面,要开始揭示家亡过程了
更让我瞠目结舌的是,71回正式暴雷之前的前提是贾母八旬的风光筵宴,74回抄检大观园后,晴雯司棋也并没有被立刻驱赶出去,中间夹写了两个章回。
从宏观角度来看,71.72.73.74,四个章回贾府内部问题的连续暴雷,被夹写在外表风光的贾母大寿和中秋团圆宴之间,而对贾府最重要,且最在乎贾府的贾母,她过八旬大寿这个情节本身,又是夹写在尤二姐悲剧和抄检大观园这两个触及贾家败亡原因的剧情中间的。
中秋节这个象征团圆的宴会,则是夹写在问题开始显现的抄检大观园情节和晴雯,司棋,香菱,迎春她们的生离死别中间的。
烈火烹油,鲜花着锦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我不知道该如何评价这种精妙的情节设计和推进节奏,只能说,《红楼梦》的价值,绝不是仅仅体现在它的那些所谓的隐喻上的。
这种对于所要表达的主题,透彻深刻的拆解和分析能力,对于承载主题的人物精巧立体的设计方式,对于表达主题的情节,有条不紊,环环相扣的设计能力。
古今中外,能有几人可以与它比肩?
所以我之前也曾嘲讽过某些人和他们的拥趸,这些叙述逻辑和写作规律,你们连看都看不出来,还舔着脸续结局?
你有这个实力么?
行了,碍于篇幅,这一期先到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