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湖南师范大学2023年《得救》示范

2023-09-24 21:51 作者:6小兔  | 我要投稿

        本篇是湖南大学2023年的考研真题《得救》示范全文,本篇为视频配套文字版本,如需要视频观看讲解,请移步视频部分。

一、原文部分


二、示范部分

                                            幽默之下的严肃思考

                                                     ——《得救》的反讽艺术

     《得救》是捷克作家哈谢克所写的短篇小说,小说故事情节简单,围绕一个叫做巴侠尔的犯人被绞死的故事展开。作者通过情节、人物以及文本结构的反差设置,以幽默的低调讽刺了当时从司法到商人、牧师、医生等各个群体的虚伪。

      反讽是布鲁克斯在《反讽——一种结构原则》中提出来的,从语义学来看,反讽就是符号的意义与它字面上的意义往往有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因此,小说中常常通过这种反差而制造讽刺效果。

1、行动的目的与结果构成的反讽(情节的反讽)

      目的和结果往往并不相同,当所有的目的都沦为幻灭,这其中的付出与结果之间便形成极大的反差,构成一种情境的反讽。在小说中,作者围绕“得救”这一题目,从“处死——得救”设置了医生尽力救治,而结果是被处死;看守长满足巴侠尔一切要求,就是为了他的被处死做准备,反而没有被处死。文本还围绕“处死——延期”也设置了目的与结果之间的相反,巴侠尔尽力想要申请延期,废了很大劲,但是只同意延期一天,而他因为食物中毒反而延期两周。巴侠尔以为自己要处死,所以,吃的非常多,希望在死之前尽量把自己想吃的都吃一切,但是所有都满足了,他却没有死。

      将文本中的情节梳理就会看到,巴侠尔要受到社会制度的惩罚,香肠商因为不合格的保存方式延长了巴侠尔两周的生命,医生却因为认真负责使巴侠尔快速被绞死而受到赞扬。作者通过一系列南辕北辙的情节的设置,让文本展现的故事目的与结果之间形成了巨大的反差,让读者看到了所谓的司法公证,尽管国家中的每个成员都在认真执行着国家的法律要求和准则,对囚犯临终关怀,人道主义等等,但是这些人道主义却非常虚伪,甚至毫无意义。

2、人物并置中构成的反讽(人物反讽)

      文本围绕巴侠尔设置了看守者、牧师、医生这三个次要人物,并且他们对巴侠尔要处死都进行了详细的描写。

     看守者给巴侠尔在绞刑前端来了很多好吃的,对于巴侠尔的要求都尽量一一满足,看守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出于人道主义,小说中有这样一句话:“巴侠尔先生,在政府把您绞刑前去自行短见,对您又有那点好处呢?........”在这一段话中,透露出,看守者害怕巴侠尔非正常死亡而受到牵连,这里充分展现了刑法社会制度中人的道貌岸然。

      牧师来到牢房,小说对其进行了正面描写,这里连用了“神情愉快”“满面春风”两个词语,牧师本来是帮助安抚垂死的人们,为挣扎的灵魂祈祷,而小说中牧师只是将其当作工作,作者将笔锋直指教会,通过调侃的语言讽刺了教会的虚伪。

     医生面的中毒的巴侠尔,他寸步不离地守在那张床,想尽一切办法来使人起死回生,而医生这么做的目的并不是因为医生的职责是救死扶伤,小说写道,因为医生觉得这个案件太稀罕了,太离奇了,太有趣了。医生异常尽心尽力地看护巴侠尔的这一行为与他的动机之间形成了明显的反差,在对比之下,医生对生命的漠然跃然纸上。

      不同的人面对巴侠尔执行绞刑这一事件,表面上都异常关心这个即将要处死的人,但是实际上他们都各自心怀鬼胎,将这些人物并置就无形中形成了一种异质同构,整个文本看似幽默轻松,但是笔锋直接指向了社会的虚伪和腐败。

3 文本结构设置构成的反讽(结构反讽)

      小说的题目是“得救”,作为读者会形成一定的期待视野,认为小说会按照巴侠尔如何获救展开,但是,小说花费三分之二的笔墨都在写大家为了巴侠尔处死做准备。直到中毒事件发生才打破了故事平衡,读者在题目的引导之下,认为出现转机,但是读者却期待受挫,小说最后一句说,第二天巴侠尔被依法执行了绞刑,因为他已经有了足够上绞刑架的健康。题目的“得救”,包括青年医生说,您得救了。都在这一结构中恰恰表达了完全相反的含义,成为了正话反说。

     也就是说,题目“得救”与小说的结局之间的反差将反讽的意味推向了顶峰,也在结构中的强烈反差之下让读者去思考现代刑法社会的伪善。

      概而言之,反讽是建立在反思之上的,本篇小说就是通过情节、人物、结构方面有意为之的反差而实现了对当时整个社会的反思,有力的讽刺了当时社会的虚伪。



湖南师范大学2023年《得救》示范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