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样极具创意的“毛线”编织作品 你看过吗?
提到“打毛线”这玩意,第一反应是学生时代时,许多女孩子到了秋季,就开始风靡编织围巾,送给喜欢的男生或是编织给自己带等,到了下课或是午休时间都在不务正业的“下苦功”。
当然也更有,家里老人编织给孩子们充满爱意的小背心、围巾、手套等衣物,小时候不懂那是何等的“爱”意,总是不太情缘将“爱意”佩戴在身上,长大后就悔不当初了,直到家里老人去世后,偶然翻出旧衣柜里的毛线旧衣物时,真的感慨万分~
杭州“网红”阿姨
提到打毛线,今年杭州有一位66岁的阿姨靠一手打毛线的技艺,突然成了“网红”,实体商业被称为社会的“毛细血管”,是城市活力的体现。
如今,凭借精湛的打毛线技术,很多对家中收藏的棉花娃娃爱得深沉的杭州“娃妈”,都会在空闲或换季时涌到张春华的这间临街毛线店。“春华毛线”的名气逐渐在松木场一带传开,不仅有本地人拿着杭州大厦拍来的图片找她定制,还有从无锡专程过来的外地毛线爱好者向她拜师学艺。
英国跳水运动员的专属运动
「毛线」这玩意儿,除了用枪打的Tufting以外,上一次引起人们的注意大概是去年奥运会在看台打毛线的英国金牌跳水运动员汤姆·戴利了。
你别说,这些猫猫沙发、狗狗毛衣、奖牌毛衣、人类毛衣还真的挺可爱的。甚至在去年秋天,戴利还创立了个人品牌「Made With Love By Tom Daley」,还可以在官网根据款式与难度等级选购包括毛线、工具、图样等的编织套装。
生活水平提高,人们也不再需要通过手工编织的方式来获取日常衣物,虽然打毛线如今很难说是一项很潮流的活动,但这种“手中线,身上衣”的温度感依旧令许多人着迷。
今天我们就来看一看,除了织衣服之外,编织这件事,还能怎么玩?
面包编织术
“你的面包太多气孔啦,让我帮你补一补。”
你的生命中有没有什么东西,是像面包和水一样每日必需摄取的?对于斯洛伐克的编织艺术家来说,编织就是和面包同等级别重要的事情。
在这组名为「每日面包」(Everyday Bread)的作品中,她将个人情感用针线缝进了面包这一基础食物中——编织之于她的生活如同食物之于人类,“离开了编织,我一天都无法生存”,她说。
这组作品一共包括7块面包片。
第1-6片代表了一星期的前六天:从秀丽的十字交叉和像脊椎骨一般的“圆圈补丁”,再到被单层的渔网、交叉错落的射线、似糖霜的致密排线而填满的“面包窗户”,又或是全包的方形格纹面包口袋……上帝用六天时间创造万物,在第七天停止工作——休息!所以第七片作品是一片无编织的真·面包。
Terézia Krnáčová将各种编织技法与面包片相结合,不仅呈现出了编织作为一种艺术的多样性与活力,亦体现了艺术家本人的生命力——谁说面包和艺术天生就是对立的呢?模糊一下边界也未尝不可。
DIY刺绣手机壳
“过气网红十字绣再就业”
让我看看是谁刷了一星期的购物软件,都没有找到既便宜又支持原创的美丽手机壳子?对于这类拥有「设计洁癖」的人们,环保可持续品牌Pela提供了一个曲线救国的方案——既然如此,你自己DIY吧!
此款DIY编织手机壳采用了以亚麻与秸秆为主的生物材料制造,即使是在家庭堆肥环境中也100%可降解。理念是不错的,但售价69.95美元(约472元)。看来,想要为设计和理念买单,真的是一件相当奢侈的事情啊。
编织书
“把纺织机装进一本书里,理论实践一把抓。”
也许都不用再过几十年,小朋友们已经难以理解《睡美人》童话中扎伤公主并使她陷入沉睡的纺车针是个什么东西了。虽然如今的纺织工业已经足够发达,但纺织作为一门手艺与一种艺术,在一些地方仍有相当的生命力。
台湾设计师菜伟群就围绕着当地台湾原住民的编织文化,设计了一本「台湾原住民编织书」。这本书还有个有趣的名字叫做「咻」——梭子在织机上运动发出的咻咻声。
更好玩的是,这本斩获了红点奖、金点奖的书籍除了记录关于台湾原住民编织文化的历史、工艺技巧与纹样等“理论知识”以外,还内置了「迷你织机」供你实践。
“传统编织工具通常非常大,并且工序复杂,大家也因此通常难以亲身体验”,设计师蔡伟群说。“所以,我们希望通过让大家体验简单的编织流程,更好地激发大家的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理解编织文化。”
今天就分享到这里啦,如果你觉得还不错,那么快转载给身边的朋友添知识,也记得关注我们喔~(图片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侵权请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