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谁说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

2018-12-01 23:09 作者:动画学术趴  | 我要投稿


对事不对人,我们来聊聊这篇「中国观众不需要合家欢」神论背后的逻辑陷阱。


文/Bobe Lennon


前天,一条微博火遍了我的朋友圈。


该微博以一句极其吸睛的「迪士尼又一次失灵了」开篇,针对近期《无敌破坏王2》票房表现不如预期的现象进行了解读。


随后,此文用票房数据「证明」了迪士尼动画电影在中国真正卖座的并没有那么多,「真正爆款只有《疯狂动物城》和《寻梦环游记》两个」


最终,博主得出结论: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


这样的结论太反直觉了,非常夺人眼球,但是咋一看似乎又很有道理。


于是很多电影/动画行业的朋友就懵逼了,纷纷表示三观被颠覆。昨天就有个电影圈的朋友找过来问我怎么看,我说,简直是滑稽。



事实上,任何一个逻辑健全的人都应该能够看出那篇文章的漏洞。这里我简单提几处:


一,杜撰虚假论据


文章提到:「《无敌破坏王2》最终恐怕连3亿大关都很难过,要知道同期上映的《无名之辈》的票房已经奔着6亿去了。」在此论据的支持下,这篇文章提出疑问:迪士尼到底是哪里做错了?


然而,《无名之辈》其实比《无敌破坏王2》早一周上映,根本不是同期!更何况,两者也几乎没有可比性。

二,选择性过滤事实


文章在论证迪士尼「真正爆款只有《疯狂动物城》和《寻梦环游记》两个」时,用了这样一组数据:


第一名《疯狂动物城》15亿,第二名《寻梦环游记》12亿,第三名的《超能陆战队》就只有5亿,已经和《大鱼海棠》《哆啦A梦:伴我同行》在一个级别了,再往下,3亿5的《超人总动员2》甚至都比不过五年前上映的《疯狂原始人》。
你肯定会想,怎么跨度这么大,是不是少算了哪一部?

比如印象里很卖座的《冰雪奇缘》?确实,艾尔莎在全世界都引起轰动,但《冰雪奇缘》在内地只卖了2.98亿。


问题在哪?这篇文章刻意忽略了一个事实:实际上,中国电影市场上各个梯队差距在近几年越拉越大,头部效应愈发明显。

选择性过滤事实是诡辩中最常运用的一大法宝,使用者往往只揭露出他想让你看到的真相,从而得出他预设的结论。这在新闻报道中也是屡见不鲜了。


咱们且不说实拍片票房第一名《战狼2》和第二名《红海行动》之间就差了超过20亿票房的差距,中国内地动画电影票房的第一梯队和第二梯队之间其实就已经存在非常大的跨度了:第5名的《大圣归来》是近10亿,但第6名《功夫熊猫2》就只有6亿,中间有着近4亿的跨度。


了解到这一现状,你再看迪士尼(皮克斯)从第2名《寻梦环游记》12亿到第3名《超能陆战队》5亿的跨度,真的有那么大吗?这个跨度存在的原因是迪士尼的问题,还是来自中国电影的市场规律呢?

再思考,《冰雪奇缘》在2014年300亿票房大盘下的3亿票房,和当今2018年冲击600亿的电影大盘下的3亿票房,那是一回事吗?



三,滑坡谬误


中国电影市场在过去几年高歌猛进,单片最高票房甚至冲到了56亿,但迪士尼并没有分到更大的蛋糕。


不是因为一两个失败特例而唱衰迪士尼,而是迪士尼的真正爆款只有两个:《疯狂动物城》和《寻梦环游记》


换句话说,不是《无敌破坏王2》和《冰雪奇缘》做错了什么,而是《疯狂动物城》和《寻梦环游记》一定做对了什么。


答案听起来有点违反直觉——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


这段推论的逻辑是这样的:迪士尼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的真正爆款只有两个,于是迪士尼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上不够成功;迪士尼动画电影不成功,于是「合家欢」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也不成功;最后,既然「合家欢」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不成功,那么说明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


这是一个三段式的滑坡谬误。


1,缺乏爆款,并不意味着不成功。动画电影实际在北美以外的全球市场上都缺乏爆款,迪士尼也并不指望着所谓「爆款」活着。若照此逻辑,迪士尼实际上在日本也只有《冰雪奇缘》这样一部高达250亿日元票房的爆款,而《疯狂动物城》就只有70亿日元而已,可是迪士尼在日本还不够成功吗?


事实上,凡是以爆款看齐,本身就是中国电影投资界最浮躁的心态呈现。

2,把迪士尼等价于「合家欢」,这是这段论证背后隐藏的一个逻辑。然而,除了迪士尼,梦工厂、蓝天等其他好莱坞公司不也在拍「合家欢」动画吗,甚至日本的《哆啦A梦》不也是「合家欢」吗?


哪怕迪士尼缺乏爆款,可若加上其他公司的「合家欢」作品,那么最终中国动画电影票房 Top 20 一大半都还是「合家欢」作品,怎么能说明「合家欢」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不成功呢?


3,票房市场表现不意味着市场需求。我们退一万步讲,哪怕「合家欢」动画电影在中国市场上确实不理想,那也不说明观众就不爱看「合家欢」动画,很可能只是市场上还缺少让大家喜欢的作品而已。


所以你看到这篇文章的论述,越往后越夸张,把可能的情况之一当成了绝对的因果关系,最终一路滑坡到了他事先预设好的结论: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



四,轻率概括&简单归因

为了加强自己论点的说服力,文中用了这样一组论据:


仔细回忆一下,国内所有看起来“合家欢”的动画电影都失败了,《妈妈咪鸭》3000万,《摇滚藏獒》4000万,追光动画出品的《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三部加一起票房也才1亿2000万。


这里首先不正确地运用简单枚举,最终归纳推理出了一个错误的结论,这是典型的轻率概括


这段论证的问题出在,2014年以后的国产「合家欢」动画电影目前样本量还非常小,如果在没有积累足以进行概括的材料的情况下草率地作出普遍性的结论,这样的结论往往是不可靠的。


那么有没有反例呢?


有,一部中美合拍、东方梦工厂制作的《功夫熊猫3》,票房10亿,可以算半部国产的「合家欢」动画电影。


另外,真人实拍+动画结合的《捉妖记2》,则明显是从第一部的「青年向」朝着「合家欢」方向的转型之作,可以算国产「合家欢」中的半部动画电影。尽管该片口碑不佳,但票房却高达22亿。


两个半部的例子摆着,文中这段归纳推理自然失效了。


另外,这篇文章同时还犯下了简单归因的毛病,将一切复杂问题的原因进行简单化。


我们现在回过头来看文中举的例子,追光动画的《小门神》《阿唐奇遇》《猫与桃花源》也好,原力的《妈妈咪鸭》也好,他们票房失利的原因真的只是简单在于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吗?

首先,影片自身是否存在着问题呢?哪怕影片质量没问题,宣发有问题吗?如果是市场问题,会不会是中国主流观众就干脆不喜欢动画,或许和「合家欢」没什么关系呢?


票房失利的原因实在太多,一部电影票房失利的原因可能是多方面因素的综合结果,但这篇文章却选择了抓着其中某一个可能的因素来无限放大——即,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



所以,为什么这样一篇逻辑漏洞百出的文章,会被微博、朋友圈争相转发呢?因为这篇文章,实际上并不是一篇有条理的中国动画市场分析,而是典型的咪蒙式写法。


在最后,这篇文章暴露了真实意图:


回过头来说,《疯狂动物城》和《寻梦环游记》为什么能成功。


答案是因为他们足够“成人”。


同样是讲小镇女孩融入大城市,兔朱迪要面对无处不在的职场歧视、大城市的独居压力以及在老家父母前的强颜欢笑,而云妮洛普呢,如有神助一般获得了闪姐的喜爱,无缝对接融入新环境,还能常回老家看看朋友,她面临最大的困境也仅仅是说服朋友支持她的梦想。


这叫浸泡在“回不去的故乡”与“逃离北上广”两种情绪里撕扯的中国观众如何相信。


这篇文章实际上并不是真正想分析中国动画市场,而是借此来挖掘当代青年的痛点,灌输毒鸡汤。


所以你看到,评论下点赞最多的一条评论,实际上也不是在讲动画,而是在讲当代都市青年的焦虑,由此引发了许多人的情感共鸣。



于是,中国观众到底需不需要「合家欢」动画?这些激情转发的人恐怕根本不想知道吧。

可点击此链接前往阅读原文



 本文来自「动画学术趴」,未经授权请勿转载。我们需要 全职编辑、全职运营,有意者可以投稿至 babblers@163.com。



谁说中国观众不喜欢「合家欢」动画?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