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战争中的重工业——二战典型工业企业动员简介

2020-06-16 13:00 作者:冰封之龙  | 我要投稿

众说周知,武器是一个非常具有“季节性”和临时性的物品。所谓季节性是经济学里一个概念,指的就是生产需求不是恒定,而会因为一些因素而产生周期性变动,武器作为和平时代的闲置固定资产,和战争中供不应求的消耗品,显然是符合这个定义的,因此在工业时代组织全面战争的重工业生产显然是一门困难的艺术。这种工作我们称之为“动员”。

苏联的工业动员——搬迁与整合:

苏联拖拉机工厂很多战时转产坦克

二十世纪的机械化战争是重工业的比拼。就算是我们熟悉的产量过千万的98k,过600万的波波沙,其核心零件——枪管也同样是重工业工厂利用锻压机和车床生产的。而所有武器都脱离不了的弹药,同样是重工业才能大量连续化生产。而这种重工业需要的特种钢厂,大型专用机床,以及大量配套工人,是很难在战争爆发后临时兴建的。

二战时代的炮弹工厂

根据1965年汇总的数据,苏联在1941年6月就开始策划工业内迁。苏联的工业搬迁并不像我们认为的是“大搬家”,而是利用乌拉尔山已有的工业体系,将对口的乌克兰,白俄罗斯,俄罗斯西部的工厂和人员调入,这样能够最快的恢复产能。

On June 23rd 41 mobilisation production plans went into force. On June 24th the Evacuation Council was set up and on the 30th the State Defense Committee was organised with Stalin as its head. In July 41 300,000 railway wagons were in operation in August 185,000 in September 140,000 in October 175,000 in November 123,000. In the July November period 1,503 industrial enterprises were evacuated to the east. It took two and a half years to erect a blast furnace before the war but furnaces No. 5 and 8 were erected in eight monthes at Magnitogorsk. In October Tank building plant No.183 was working in November it was evacuated and in December it resumed production. tank production went from 4,177 in the second half of 1941 to 11,021 in the first half of 1942. Military production increased 180% in the urals in 1942 compared to 41 200% in the Volga area and 140% in Western Siberia. 

翻译如下:6月23日,41个动员生产计划开始生效。 6月24日撤退委员会成立,30日组织以斯大林为首的国防委员会。 7月41日30万辆铁路货车投入运营8月18.5万辆9月14万辆10月17.5万辆11月12.3万辆。7月11月期间1,503家工业企业向东撤离。 战前用了两年半的时间建造了一座高炉,但马格尼托哥尔斯克的5号和8号高炉是在8个月内建成的。10月,183号坦克制造厂正在工作,11月撤离,12月恢复生产。 坦克生产从41年下半年的4177辆增加到42年上半年的11021辆。
1942年,乌拉尔地区的军工生产增加了180%,而伏尔加地区的军工生产增加了41200%,西西伯利亚的军工生产增加了140%。

he first T34 from Zavod no. 183 (largest pre-war tank factory) was completed at Nizhni Tagil in the Urals on Dec. 8th 42 with the workers apparently living in tents, but pre war production at 183 was not reached till March 42 and it started its move on the 15th of September to the Urals (Soviet claims should always be taken with a pinch of salt). It would seem that plant workers after 1941 typicaly comprised 50% women 15% underage boys and 15% invalids and old men. Equipment was redesigned, the T34s model 1941 gun had 861 parts and its model 1942 gun 614. The cost per T34 in manpower and metal was reduced from 269,000 roubles in 41 to 135,000 by 43. Total T34 production for 1942 was 12,553 and for 40/41 about 3,100.
译文: 哈尔科夫坦克厂183(战前最大的坦克工厂)于12月8日在乌拉尔的Nizhni Tagil(下塔基尔)捷尔任斯基乌拉尔铁路车辆工厂建成,改名下塔基尔斯大林坦克车辆厂,工人们住在帐篷里, 战前183的产量直到42年3月才达到,并于9月15日开始向乌拉尔地区转移(苏联的主张应该总是带着一小撮盐)。 1941年以后的工厂工人中,50%是妇女,15%是未成年男孩,15%是残疾人和老年人。 装备重新设计,T34s型1941炮有861个零件,1942型614炮。每门T34在人力和金属方面的成本从41年的26.9万卢布减少到13.5万卢布43。 1942年T34的总产量为12,553辆,40/41年约为3,100辆。

战争中,除了在斯大林格勒被毁的斯大林格勒拖拉机厂未搬迁外(斯大林为了鼓舞斯大林格勒守军的士气,不让斯大林格勒任何居民和工业设施搬迁),其他位于苏联西部地区的坦克工业设施大部分都完成了搬迁。其中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的设计团队(以科京为首)搬迁到车里雅宾斯克斯大林拖拉机厂;列宁格勒174伏罗希洛夫坦克车辆厂搬迁到鄂木斯克,成立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厂,斯维尔德洛夫斯克(沙俄和现代叫做叶卡捷琳堡)的乌拉尔重型机械厂收编了一些西部撤下的零散工业设备和人员也开始加入生产T-34坦克,同时还生产122火炮,SU100等自行火炮。在二战后,这些设施部分人员返回原地,但这些工厂都留了下来,T-64由返回哈尔科夫的430厂马雷舍夫运输机械厂生产,T-62.72由留在下塔基尔的183坦克厂生产,T-80由列宁格勒基洛夫工厂研发,并在马雷舍夫工厂,鄂木斯克运输机械厂生产。车里雅宾斯克主要生产BMP装甲车,也研发了785工程,该工程成为了T-14的前身。

如果说这些工业设施都是疏散建立,那么112厂就是典型的动员后转产军用武器的典范。112厂位于高尔基市(苏联后恢复原名下诺夫哥罗德),该工厂原先是生产蒸汽机车,拥有很好的重型机械加工能力,能够独立生产蒸汽机车的大型驱动轮、主轴等重工业产品,所以当它受命转入战时体制时,它很快就建成了T-34坦克生产线,配合同一城市的92厂(高尔基斯大林工厂,目前和112合并)生产的大量炮管,直接就能开赴战场作战。因此,在二战中,苏联得以在42年恢复重装备持续供应,和其战前累积的遍布全国的重工业设施密不可分,这才能在短短几个月内在大后方利用疏散下来的装备人员恢复装备生产。尽管如此,苏联在1943年11月前仍然未能持续供应足够的T-34瞄准镜和负重弹簧,因为那些工厂在战争中被毁灭了。所以,要想彻底搬迁和动员工业系统,最重要的是战前积累。

美国的军事动员:民用工厂转产

相比二战本土不断受到攻击的欧洲和亚洲国家,没有被战火波及的美国军事动员就没有那么艰难。据统计,美国有10家工业企业参加了M4谢尔曼坦克的大量生产:

American Locomotive Company

Baldwin Locomotive Works

Detroit Tank Arsenal

Federal Machine and Welder Company

Fisher Tank Arsenal

Ford Motor Company

Lima Locomotive Works

Pacific Car and Foundry Company

Pressed Steel Car Company

Pullman-Standard Car Company
译文:

美国蒸汽机车公司(为联合太平洋运输公司主要蒸汽机车供应商之一,存续时间1901-1965)
鲍德温蒸汽机车厂(存续时间1831-1956)
底特律坦克兵工厂(始建于1940年,为全新建成的专用坦克厂)
联邦机械和焊接公司(现在的联邦技术公司,滚筒焊接技术全球知名企业)
费舍尔坦克兵工厂(1940兴建,为全新建设的专用坦克厂)
福特汽车公司(二战最大的汽车集团,现在也是世界前十汽车集团)
利马蒸汽机车厂(1871-1956)
太平洋铁路货车和铸造公司(现在的帕卡汽车,二战时期还是铁路货车公司,战后开发大卡车)
压力钢车公司(1899-1956)
普尔曼标准铁路车厢公司(卧铺车发明者,1900-1981)

在其中,底特律坦克工厂和费舍尔坦克工厂是美国陆军专门为批量生产坦克建设的,其他大多数是铁路工厂转产坦克(和苏联183,112差不多)。

这里面还有一个特例就是福特汽车。作为战前世界最大的汽车厂,福特汽车在德国,苏联都开设有分公司。1929年,斯大林邀请福特在高尔基(下诺夫哥罗德)建设汽车厂,生产福特AA型货车。该厂就是现在著名的高尔基(GAZ)汽车厂。其生产的GAZ-AA构成了苏联战前10万辆军用卡车的大部分,同时在战争中还开发了T-70坦克。

福特AA 1929版本
GAZ-AA是苏联战前最多的通用卡车

而福特在德国的工厂——福特·沃尔克就另一个结局了。在1939年,该工厂被德国征用,从此为德军生产装备,其中不乏有用战俘营劳工生产。由于福特本人长期坚持反犹太人论点,所以他并未阻止他的企业为德军所用。该厂主要为德军供应V3000系列卡车,有的还被改装半履带底盘,战争末期还在生产V-2导弹。因此,在1945年该工厂也遭到了英美战略轰炸(讽刺的是,参与空袭的英美轰炸机相当一部分是福特生产的B-24,还有更多飞机使用福特生产的飞机发动机),1945年5月德国投降后,美国政府对福特公司支付了110万美元(相当于20辆M4坦克的造价)的战争赔款,以恢复福特德国工厂的运转。

德国为福特V3000安装半履带驱动装置

因此,福特公司是罕见的一己之力参与了欧洲战场所有主要国家军工生产的大型跨国企业,在二战中,亨利福特航空事务部还生产了9000架B-24轰炸机。正因为他的公司遍布参战国,亨利·福特相当反对美国加入二战,尽管德国已经在39年袭击了美国开往英国的货轮。在战争后期,福特公司因为战争对其国际业务的破坏,以及仅能以成本价交付的军火产品,导致每个月高达1000万美元(约合现在1.47亿美元)的亏损,以至于罗斯福总统一度想国有化福特公司以满足军火生产。由于战争的心力交瘁,以及儿子死于1943年的双重打击,福特在1945年9月退休,两年后病逝,其孙子亨利福特二世接管了企业,并在1948年视察了恢复生产的福特德国工厂。

现代战争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展现。由于现代战争是全地域,信息战多重混合的战争,其破坏性非常之大,而且短暂时间内就会对参战国造成极大的破坏。因此,为了应对未来的挑战,加强国家工业体系建设,提升制造业水平,完善国内产业链,实现产业升级才是王道。

战争中的重工业——二战典型工业企业动员简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