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功绩社会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2023-07-27 00:56 作者:我很笨吧  | 我要投稿

这个视频从一出来不就我就一直收藏在稍后再看里,一直到了今天才有了时间和动力来整理。

正文:(希望有人看吧)


[功绩社会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

视频内容总结:按原文四大问题分为四大块(插入个人想法);最后试图用以上四大问题的内容回答视频标题的问题

注:该视频的主要原理来自韩炳哲的功绩社会、规训社会,且这些原理适用于校园


基本概念:

规训社会:是一个否认个体的一切可能性的、被否认的个体存在反抗反叛的社会。这种“否认个体一切可能”的做法也是群体束缚个体的办法。

例:大家长时代 “农民的儿子世世代代都只能是农民”

功绩社会:强调自我(认为个体是自由的、自由发展的、有着无限可能的、个性的)的社会。

例:现代社会;现在的校园里大部分学生的想法


二、回答

因为社会过度强调自我和我也信以为真,所以一旦遇到做不到的事情,我就会自卑自责焦虑,因为“只要做不到就是我的问题”,然后因为“只要努力我就能达到”继续积极地奴役压迫自己,结果再次失败,再次奴役,循环往复,导致内心疲惫痛苦。

我无法从这种痛苦中解脱,因为我意识不到自己并不是无限可能的,然而就算意识到了但也没有任何人(家长老师或是自己)能来证明自己不是无限可能的。

我也无法得到同情来慰藉这种痛苦。对于家长来说,因为大家长仍然是经验的,根据经验觉得所谓的孤独虚无就是自作多情,就是青春期,然而年轻人的虚无感来自于用于总结经验的现象,而非已经被有目的地“纠正过”的并不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经验。

所以我的心很痛苦,无法解脱,也无法得到安慰,我的身体也很困倦,身心的煎熬,终使我抑郁,绝望。



一、问题

1.抑郁来自自我的“无限可能”。因为当人获得(能获得是因为社会强调自我)自我(亦即自我觉醒)之后就无法躲在群体之中了,从此变得赤裸,自己剥削自己,导致身心疲惫却又无法终止剥削而抑郁。

解释:

我以[这个社会强调自我(个性 自由 无限可能)]作为赤裸于群体之外的理由,而且我自己也认可这种强调,所以我无需任何人规训地,自愿(我认可社会的强调)也不得不(社会的强调)地,朝着定下的目标自我奋斗,而且非常积极。从此,我成了我自己的奴隶。

由于这个时代过度积极、过度强调无限的可能性,并且从前一直都是别人否定我、给我明确可能性而我自己从未思考过自己有多少可能性,所以我开始以为只要努力我就能达到,而且只要做不到就是我的问题,并应该自卑自责和焦虑。一旦遇到做不到的事情,我就会自卑自责焦虑,因为“只要做不到就是我的问题”,然而“只要努力我就能达到”,于是我又会继续积极地奴役压迫自己,循环往复,导致内心疲惫痛苦。此时,身体本也就已经劳累,如此身体与心灵的双重压抑,就变得抑郁。

并且,我无法停止我对自己的压迫。为了停止自我压迫,可以混进群体里。混进群体里就不用那么努力,自我的无限可能也能被群体否定,但现实中的现在、未来都没这么一个群体,所以我不能偷懒,只能继续努力。(对于写这篇文字的人来说,就是考不上好大学就没工作做就混不下去。而且就算选择偷懒,也骗不过自己的良心,会感到更加焦虑自卑自责)。停止压迫还有一种办法,那就是认识到自己的可能性,但这正是我所缺乏并且根本没法意识到的。


小结:

[对积极性和可能性的未知+社会上过度强调可能性和积极性→痛苦的自我压迫→心灵疲劳,再加上身体本就疲劳→身心双重疲劳抑郁]


Not everything is possible for just single one.(对于一个个体,并非无所不能)




2.过度的肯定导致自己走向工具般的奴隶

过度的肯定:认为一切皆可能,没有不可能的

解释:

正因为社会和我对自我可能性的过度肯定,我不断进行着痛苦循环,逼迫自己朝着定下的目标前进。但问题是这个目标可能是客观上来说自己根本就达不到的,当我一无所获又痛苦地长时间进行了太多次循环,我开始分不清自己生命的意义:我到底是为了自己而活,还是为了某个目的而活,至此我已感觉自己成为无用的工具,并由此想到自己于社会之无用,虚无感就从中而来。


这种情况的解释:

肯定固然重要,但否定也很重要,并且缺席了。

人有一种本性,即总会下意识把不确定的观点当成错误的观点。我本来就“只要做不到就是我的问题”,而现在遇到失败了的不确定做不做得到的事情,即使客观上就做不到我依然会归咎于自己。于是,我会把自己朝着目标前进中的一次次失败全都归咎于自己,我继续不断地逼迫自己,结果逼死了自己积极的盲信。

然而即使当我在懵懵懂懂之中意识到了可能缺席的否定,但也没人来帮我否定我那所谓“无限的可能性”——老师不会,就因为否定好像就是消极的;家长也不能,因为他们不具有否认的理由,而且现在的家长也少有人觉得自己的孩子不是无限可能的;我自己也不能,因为我在奴役自己,奴役使我不能否认自己的奴役。

所以我无法从痛苦循环中解脱。并且,因为反复一无所获地失败,我开始觉得自己是没用的工具,因此感到虚无。


否定的定义:

否定≠抹杀(否认一切可能,如农民的儿子永远都只能做农民)

否定分先后两个过程:①我不行;②我不必

①我不行:无论如何都不行,那我还是按照规律规矩来。

②我不必:终于撞墙撞痛了,我觉得在这条路上我行不通,我开始找别的路并试着走另外的路。(也就是在意识到我不必的时候,我开始变得倦怠。韩炳哲:倦怠社会)

(你不敢不愿尝试新事物,所以你也可能卡在我不必了)


由于人把不确定的视为错误的的本性,否定并不是糟糕的东西。缺少了否定,处于不断无意义地撞墙撞痛的过度肯定中,才是痛苦又最可怕的无意义。

否定自己,是建立新自己的开始。





3,.超越死亡——人为什么能感受到虚无感;会想死(在视频内容中融合了我的思考)

概念:

超越:利用,而非简单的对抗死亡。

原始感受:身体所感到的感受。被作用后才发生,发生了就过的

非原始感受:人在叙事中自作多情地编造的意义上的感受。来自身体所感到的感受和自我编造的感受,在被作用前或后都可能感受到


解释:

死亡对于人的原始意义就是繁衍。

人之所以能够超越死亡,是因为人具备自我叙事的能力,就能感受到非原始感受,也能给自己的死亡赋予原始意义之外的意义。



自我叙事能力和非原始感受的来源:

总的来说,人活着做了两件事:1.活下去 2.反思为什么活下去

进行第二件事有两个作用:

②避免悲剧(根本上是为了避免自己的意识消失。因为不愿意失去这种意识,人开始反思为什么活下去)

①让人有了自我叙事,让一切的定义与原理乃至情绪感受的定义(这些定义会出现在叙事中指引人们做事或引发某种感情)等意义开始出现,从此让人活在叙事中。


自我叙事让人们发现死亡一开始是有意义的,也让人发现死亡是可以自己赋予意义的,也让人因为自我叙事对生命产生各种感情比如徒劳感疲惫感恐惧感切断感等非原始感受。


因此正由于人具有这种能赋予死亡意义的自我叙事能力,人才会感到徒劳疲惫无意义等非原始感受,也才有能力也会对生命(也就是死亡)赋予意义,如生命无意义。



人具备自我叙事能力的原因:(个人推测)

人类为了生存下去而进行的进化有两个方向,一个先出现并发展,另一个因为前者出现并伴随前者发展。前者强化身体配置(散热系统、手、脚、直立、智力等),后者是后天大脑足够强大后,出现的利于人类生存的感受与其引发的思维习惯(这种感受是:不想失去我的意识,引发的思维习惯是:我为什么活着)





4.大家长的失语

解释:

曾经的社会是传承性的,迭代慢,所以大家长如爷爷奶奶因为具备经验而具有伦理道德以及实用性上的尊重。

但现在社会变化快,变成经验性的社会了,大家长跟不上,所以实用性上的尊重被取消,只剩下伦理道德的尊重,而手机电脑等经验工具替代了大家长。

于是家庭的冷漠被逐渐放大(即:要你们又有什么用呢),加速了自我与家庭的疏离。结果家庭因为缺乏了情谊又因为是“家庭”,变得形式化——会为了谁谁谁做什么事,但并不真心实意。这也导致了家长不去真正探寻孩子,更何况要理解孩子本来就需要一定文化酥痒并且很难。





感慨:


在这个强调自我无限可能的功绩社会,个人的觉醒必将到来,似然有好处,但是也会导致个人与群体孤立(可能的原因:社会过度强调自我),导致个体必须脱离群体独自奋斗,也导致进入功绩化的经验社会(不再是规训的社会能混入群体),还导致把自己放到主要位置上因为我不能混入群体只能独自存活),导致模式化的情绪(模式化家庭 模式化关心 只剩下理性的理由而缺少了情绪的关怀),也导致了人与人之间的对立而非共存各过各的,自己的资源当然越丰富越多越好又更导致群体冷漠离散。



大家长的失语时代与过去的大家长时代,

后者否认一切可能(直接不顾孩子的感受老子才是对的,本身导致失联,也导致了反叛然后失联(人是经验的动物,不去反思时自然认为自己经验才是对的)(这也导致了懦弱和不敢做决定,又不断强调自己的苦难与艰辛导致孩子自卑)),

前者不顾一切地肯定一切可能(一系列原因导致范式家庭关系的冷漠孩子,导致了孩子家长的失联,引发愁绪,孤独感,这孤独感与愁绪引起自己觉得自己是没用的工具而非生命,结果又导致与世界的失联,引起虚无感,最终双重劳累与虚无主宰年轻人),结果都导致家长没有与孩子建立真正的联系


(家庭冷漠疏离似乎是必然而难以维持的 仓廪实而知礼节 未来过得那么辛苦还愿意在乎这些家庭的情谊吗?)



因为大家长仍然是经验的,根据经验觉得所谓的孤独虚无就是自作多情,就是青春期,然而年轻人的虚无感来自于用于总结经验的现象,而非已经被有目的地“纠正过”的并不在任何地方都适用的经验。


当人们真正意识到并否定了当前这种“奴役自我”的现象(本质上是一种错误的群体性的自我叙事),人们才会真的开始改变,才会有下一次思想启蒙,或许才会改变功绩社会,而在功绩社会里顺势产生的高考制度才会改变。

必然到来,因为物极必反



最后会怎样...?

...人生:

从一开始的形象,不断坚持,在不断的冲击中支离破碎又拼接,直到终于感到掌握不住它,终于失去了精力,自己相比它却始终支离破碎,最后还是接受了现实。我否定了这条路(我不行),我走另一条我能走且愿意走的路吧(我不必),那条路就叫平庸。一开始我觉得这条路也很难,我会安慰自己只是歇一歇而已,但当发现其实也挺轻松的,就开始思考生命的新意义,我终于换了个生命(死亡)的意义。我一直被击碎一直努力不断拼接,直到到达终点;或终于不得不妥协,失去精力,但我也并不遗憾。因为,至此,我给自己套上的宏大史诗终于快要截止,我终于不再想去成为自己想成为的那个样子(不仅仅是形象 也可以是各种理想),那些形象也变成童年里一部雕像般的憧憬,我也不再在乎。我终于成为我终其一生书写的那部宏大生命史诗里,唯一悲剧的英雄。我终于,还是成为了唯一不平凡,我终于,还是达成了自身的价值,生命也似乎得以以此圆满。





.....令人绝望的未来

即使可能不都正确,但也有大部分应该是正确的。因为我是亲历者,我能感受到也已经认识到了许多一模一样或几乎符合的地方。



23分钟视频,4小时写草稿和修改草稿。

功绩社会生产抑郁症患者和厌世者?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