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恐惧症——自由:真正地活一回
自由:真正地活一回
我们每个人都活在某种规则之中,比如,开车的时候要遵守交通规则,不然就会受到处罚;学生在课堂上也要好好听讲,不然也没有好果子吃;婚姻中也要忠诚,不然也会伤害两个人的感情甚至会导致情感的破裂……这样的例子有很多,但这些属于外界对我们的束缚,如果一个人被内心中的“法律”所束缚,那结果会如何?

“
放眼人类社会的发展,其实就是不断人性解放的过程,外界的束缚越来越少,人的内心和身体越来越自由。但在心理症患者身上则看到了另外一副景象——随着时间的流逝,他对自我的束缚不是越来越少,而是越来越多;他对自己的责罚不是越来越轻,而是越来越重;他一切的努力不是为了摆脱束缚,反倒是活在“规则”之中以找寻安全感,也因此对自己的不满不断地累积,最后陷入到自我憎恨之中。一位女性患者,她总是会阶段性地陷入抑郁,而把她打倒的事情大多是一些小事情,比如,在生气的时候删了别人的微信;自己结婚之前谈过一次对象;答应别人的事情,自己反悔了;头脑中出现对别人不敬的想法……当“规矩”和她的行为产生冲突的时候,她整个人变得崩溃和无力,严重的时候整个人会瘫软在地,感觉自己整个人要分裂了。
她一直要求自己做正确的事,说正确的话,稍有不慎就会陷入到自恨之中。当然这和她的妈妈密不可分。她的妈妈有精神洁癖,一直在塑造她成为一个绝对正确与无暇的人,在妈妈身边她没了一丁点的自由和选择的权利,一直依赖妈妈的而活。只有遵守“规矩”她才有安全感,才能获得母亲的爱,这成了她在夹缝中生存的唯一办法。
当我指出,她内心冲突的焦点就是在于她理想中的“真善美”和现实中的“假恶丑”的矛盾——她就是不愿意承认其实自己是一个自私、狭隘的小女人。但她不让我继续说下去,因为这些话好像一把刀,让她一惊,毕竟她从来都没有如此认为过自己,在她的心里自己应该是善良、宽容,集所有优良品质与一身的女神。
为了成为一个女神,她无法继续做一个女人,竟为自己仅仅是一个女人而羞愧。
她通过扮演成一个好人,一个易于被社会所接纳的人,一个被人所喜欢的人,一个绝不自私的人,这样她才能得到认可与尊重,并得到“爱”——只有外在的认可与接纳,才能缓解她内心中的恐惧。
因此,她一直在追求的只是外在的完美,而非内在的丰富——她只是在形式上逼迫自己成为一个各个方面无可挑剔的人,但她的内心越来越空。就算她来治疗,也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如何更好地控制自己,继续维系外在的完美。
另一个男孩,在高中阶段总是逼迫自己看懂、学会,因此总是反复回忆和检查,结果书都看不进去,一看就头疼,高三的时候他整个人都是麻木的;又因为在人际上他总是逼迫自己会说话,有活力,结果都不敢和别人交往,他害怕别人识破他的伪装;为了成功,他不能吸烟,不能踢球(害怕被球碰到头),因为他害怕这些对大脑有影响,有一次他的头被球撞了,之后就焦虑到了惊恐,因为他担心之前那些成功学的书和大咖的视频都白看了。
这一切的“规矩”与“要求”就好像是一张网,把人绑的死死的,他没有了一丁点作为人的自由与快乐。当我指出这一点的时候一些患者也很配合,马上试图破除自己这些规矩,但最后他却变得更加冲突和茫然,因为他的初衷就存在问题,毕竟他不是为了自由,而是为了“正常”——他意识到规矩是一种病态的时候,他无法接受自己的病态,进而逼迫自己去掉一切规矩。这只是用一种强迫来取代了另一种强迫,并不是真正的松绑,他依然不是勇敢地做他自己,依然让自己活在“正确”的规矩里。
他无法直视深渊(本来的自己与内心的伤痕),所以才如此依赖规矩,他担心没有了规矩,自己就会变成一个“坏人”,一个“罪犯”,一个“丑八怪”,他甚至认为自己取得的一切成绩与别人的接纳都是规矩的功劳,他担心没有这一切,他就好像大海中没有罗盘的小船——他就会被恐惧、自卑、无价值感所淹没。这就可以理解患者为何如此执着于去除症状,忘掉过去或增强自我控制力,这样他就可以继续活在自己的规矩里,可以继续用成功及圣人般的品质来标榜自己,进而忘掉自己本来的样子。正如一位女性患者告诉我,她从小到大都没有真正和别人干过一架,上大学的时候看到别人可以发泄自己的不满,她才突然意识到,原来她也可以对干扰自己的人说“不”呀!这种简单的事情,对她来说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惊奇。从此她才意识到自己的“道德框架”对她的束缚有多深。最后,连她自己都奇怪:为何对别人不是问题的问题,在我这里就是放不下?为何我比别人更加的痛苦和不幸?
答案也许就是:她早就把自己丢了,而一味地活在这些“规矩”之中,整天扮演得好像韩剧女主角一般善良。但这并不是她自己,只是对自己一味地逼迫而已,而她还整天焦虑“形象”的破碎。
规矩的惯常表现形式就是“应该”——比如,应该大方、应该友善、应该有霸气、应该被人尊重、应该让身边人满意、应该做好一切、应该完美无缺……这些应该就好像是枷锁,虽然可以给他安全感,但却也因此迷失了他自己。
规矩与要求,并不是对自己的爱,而是对自己的恨。越是活在规矩里,他就越不可能真正地活过,而没有真正活过的人,也更害怕死亡。

一位患者给我讲了最近发生的一件事:他谈到邻居一个六十多的老光棍死了,他很有感触,因为老头一辈子都没有怎么享受生活,死了还有几千元钱,但也舍不得去看病,也没有结婚,他这辈子是白活了。而他也突然想到了自己,毕竟他也和这个老头一样没有真正地活过,如果继续下去,结局也好不到那里去。
在这个老头的事件之后,他突然意识到:自己在这个世界中没有作为一个人应该有的权利,自我一直活在父亲的指使与压抑下,过着墨守成规的生活。
在生活中,似乎有股力量在牵制着他,他害怕自己做出格的事,担心自己的行为影响自己在别人心中的形象。因此他不能做坏事,不能不考虑别人感受,不能想干啥就干啥。
因此,他的人生早就没有了由心而发,一切都是被恐惧所控制,他虚度了自己的人生。
他的人生就好像白开水一般,没有爱好,没有冒险,没有出格,没有坏,只剩下了“好”,他成了一个标准的好人,结果却变得不像是一个人,成了一具只会说好话,做好事的机器,而没有了任何情感。他早已经丢失了情感的真实性与自发性,一切都是按照剧本来。在生活中,他总是考虑着,我应该怎么做才不至于太糟糕?因此他总是观察别人,没法依据自己来做判断。他看上去是一个有“良心”的人,但其实他所做的一切只是为了符合“剧本”的要求,这样才可以继续维系他理想化自我形象的幻想。
最后,他觉得不能这样活下去了,就在朋友圈里承认了自己患病的事实,也给他爸爸写了一封他内心状态与控诉的信,而这些“出格”的事,在之前是无法想象的。
很多人有着看似“华丽”的人生,但如此浮华的背后却是空洞与空白。他是一个没有自由与灵魂的人,他只是一个好的演员,一具运作良好的机器。
也许他可以成功地欺骗自己和别人,但却也葬送了他自己。他的人生表面看起来是不断地“舒展”,实际上则是在不断地被“压缩”。表面幸福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悲哀;表面华丽的背后隐藏了太多的苦痛;表面友好的背后又隐藏了太多的愤怒;在表面完美的背后又隐藏了太多的丑陋。因此,他也许会爆发,在某些节点,在某些忍无可忍的节点之下。虽然他的人性不断地被压缩,但依然没有泯灭,也许在某一瞬间,他也会觉察到自己虚度了人生。
但在这之前,他会一直维系着他的“华丽”,虽然他不是表演系毕业,但却实实在在是一个24小时没有N机的演员。一个夹着尾巴做人的人,怎能轻松地活?他活的很累,却有种说不出的苦,他只是维系着一种表面的平静,但他内心却时常波澜起伏。一些患者总是给人留下文明、素养和文质彬彬的印象。别人都会认为他是有礼貌、有素质的人,但其实礼貌的背后是距离,距离的背后是恐惧。一位来访者评价自己的时候也说自己是“礼貌有余,随意不足”,比如和领导做在一个车上的时候,大家都不说话他就很紧张,总是急着找话题,虽然他总是试图和领导说点什么,但结果反倒是随意的同事和领导的关系更加亲密……
他不仅是勤奋的演员,也同样是出色的导演,套路专家。毕竟做一件事情有简单模式,也有复杂模式,但为了虚荣心与完美形象的维系,他往往会选择“复杂模式”。比如,一位男性患者给儿子办满月酒,那么这里就存在两种模式,一种是简单模式,只请亲朋好友就可以了,但还有一种复杂模式,为了凸显自己的成功与江湖地位,那么就需要请到诸如,市长或局长一类的重要人物,毕竟这类人物的到来才可以让他很有面子。而另一位男性患者在泡妞的时候从来都不主动,而是把自己扮演成“受伤的男人”博得女人同情,或表现出绅士风度让异性主动来追求自己,这样才能体现他的独特魅力与能力,才能带给他巨大的满足感。他就好像是一个猎人,他喜欢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通过对女人的征服来展现他自己的不凡,这才是他想要的。有时,他也会对某个女孩情有独钟,如此的执着并不是因为爱,而是他无法面对自己被抛弃的现实——当对方不要他了,他就会施展各种诡计把对方追回来,如果对方上钩,那他就会立马把对方甩掉,因为他要的不是爱,而是一种报复性的胜利。
所以他没有爱,一切都是套路,他从来都没有用心活过。他不爱任何人,也不爱任何事,一切都只是他达到目的的手段而已,仅此而已。

真心与自由是人类最可贵的情感与权利,如果一个人丧失了这最基本的权利与人性,那么他注定会迷失活着的意义,也注定没有真正地活过。此时,他就好像是一具僵尸,他是干枯的、冷漠的、麻木的、暴虐的、可悲的。虽然他的外形是人,但本质上他就如同“行尸”一般没了人性,没了情感,没了热情与热爱——他已经不再是一个真正的人,他只剩下一副躯壳及指挥这幅躯壳的指令。
所以,这是一场关乎人性存亡的抉择,更是一场残酷的战争。如果不能直面恐惧,打开枷锁,那么注定无法真正地活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