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猎人笔记》读书笔记
TROW 备份:https://trow.cc/board/showtopic=51682
早上九点钟,亚瑟蹲在树荫下,端着望远镜观察美国赤狐摇晃尾巴,站在河中浅滩上晒太阳,下河掏鱼,听到鸟群扑翅声突然钻进岸边草丛。亚瑟猫腰跑得慢,跟丢了。抬头看到一群野生田纳西走马,花了一支烟的功夫驯服一匹银灰色母马。暮光昏昏,疏星闪闪,叫她暮光闪闪吧。骑马穿过小树林,望见山头有烟,应该是匪帮营地。先赶走马,再带好面罩,取下泵动式霰弹枪摸上去。枪声平息后拿走营地里的豆子罐头、熏肉和高级香烟,看四条汉子躺在野外挺可怜的,于是把他们一一扛起来扔到林中厕所外。其中有个倒霉蛋缺了大半张脸。天色渐暗,吹口哨喊来小灰马,离开是非之地。
《猎人笔记》这个标题容易让读者产生两点误解。其一是认为这部作品类似《昆虫记》,记述了打猎时见到的花木鸟兽;其二是认为书中事件没经过任何修饰。事实上,打猎和鸟兽只是引子,重点在于人——回家路上认识的农民,夜里投宿的磨坊主,陪同狩猎的地主,他们好比一簇簇人性之火,点燃了树林里拾取的干燥柴薪。另外,如果把《猎人笔记》当做小说,那么所有素材必然经过处理。从大的方面讲,事件能够根据可能性分为三类:注定发生的,比方说帕特罗克洛斯走向头盔闪亮的赫克托尔,走向命定的死亡;几乎不可能发生的,例如廉价侦探小说的谜底;可能发生的——既要借助人工设计传递情感和意义,又不能显得突兀——这是小说家们(当然包括屠格涅夫)钟爱的暧昧转角。从小的方面讲,组成事件的细节需要筛选和排序。排序很重要,因为相邻的细节可以发生共振。例如一把手枪,放在私酿酒木桶上代表荒野大镖客的落日传奇;扔在波斯地毯上预告了米尔沃顿这条毒蛇恶行易施,自取灭亡;摆在明灭不定的日光灯照亮的证物台上则叫人想起关于恶灵古堡的都市怪谈。
有时候两个片段彼此呼应。比如《霍里和卡利内奇》这两个庄稼人,前者洞察人情、务实理性,后者亲近自然、浪漫感性,他们像灰袍与褐袍那样庇护和指引世间万物。又比如叙述者打猎归来途中先撞上一支送葬队伍,再遇到《美丽的梅恰河畔的卡西扬》,它们(至少在叙述者的车夫看来)存在因果关系。对读者而言,前一场遭遇一方面营造出沉重、悲伤、不详的气氛,另一方面同后一场遭遇形成无言的对比:人死于病痛,数位亲友为其哀悼;鸟兽死于猎枪(猎手为了取乐而不是果腹),只有一个怪老头惶恐不安——“血是神圣的东西!血不能见天上的太阳,血是避光的……让血见光是大罪过,是大罪过和可怕的事……唉,是大罪过呀!”农民冒着瓢泼大雨盗伐树木,救济家人;《孤狼》护林员去抓贼,离开低矮阴暗、有两个孩子却没有女主人的家。两个孤立的无产者为了不属于自己的白面包争吵、打斗、撕咬、诅咒,不知道谁更苦命,更值得同情。

另一些细节相互照应,但是不太起眼。《死》是一本描绘临死之人的速写簿。第一名死者在伐木场被梣树压倒,弥留之际,“一棵年轻椴树的淡影在他的脸上轻轻地晃动着。”树影拂过人脸很常见,但未必是“年轻椴树”,透过伐木工人的眼睛,屠格涅夫让读者看见一个可能出现的影子。椴树是年轻的;伐木工人也是年轻的,因为有力气在休息日干活;受害者更是年轻的,有妻子,大概尚未有孩子(遗言里没提到),借了几笔外债,上周刚买过马。文艺作品中,身体受禁锢的人物往往被作者赋予特殊能力,看到更辽远宽广的时空。奇人富内斯摔下马背瘫痪在床后,在有限的生命中数清了希尔伯特旅馆里的每一张脸。卡瑟琳接过林敦从春天山坡上摘来的新鲜花束,眼光一亮,随即黯淡下来——
“我是到不了那边了,除了再去一次,”病人说道,“那时候你就得撇下我,让我永远留下来。到明年春天,你又会一心巴望能把我迎进你的家,你回想起来,就觉得你今天是快乐的了。”
《我的邻里拉季洛夫》是一位地主,结发三年的妻子不幸死于难产。妻子去世当天,拉季洛夫麻木、机械地完成各项仪式。第二天,妻子沐浴在晨光里,眼睛微睁着,上面停了一只苍蝇。拉季洛夫见状骤然昏厥,醒后泪如雨下。这位地主彼时彼刻必定坚信“百岁之后,归于其居”。死者是沉默的。在《永别了,武器》里,主人公面对躺在产床上的妻子,“简直像是在跟石像告别”。如果人物或者读者尚未意识到这点,那么用最肮脏最卑劣的活物衬托出最挚爱最高洁的亡者——妻子睡着了,苍蝇祟祟地落下去;战士战死了,苍蝇营营地叫起来。从疏于打理的花园来看,拉季洛夫常常哀叹“不如子之衣,安且吉兮”,这使得他在故事结尾处的行为愈加耐人寻味。契诃夫也许对此感兴趣,但是因为篇幅限制也好,主动留白也好,“我就不再向她打听拉季洛夫的消息了”。
《总管》的前半部分描绘了一个伪善又残酷的地主,后半部分刻画了一个残酷又伪善的地主管家。叙述者在村长家里“看见总管的妻子在过道里悄悄地殴打另一个婆娘。霎时间传来的马车的响声,马车停在了台阶前,接着总管进来了。”这个细节出现在前后两部分的交界处,容易忽略。叙述者的视野被村长的肩膀遮住大半,殴打声音本来就小,又恰好被马车的动静遮盖。因此,从故事外的结构和故事内的行为来看,它是一件被刻意隐藏的偶然事件。如果不考虑上下文,无法确定恶人是谁。或许是施虐的总管妻子,或许是偷盗的女佣,又或许是总管蛊惑妻子举行所谓的驱魔仪式。海明威可能让意义悬置,但是屠格涅夫给出了确定答案。下人挨了打,不能发声;发了声,无人真心聆听。车辚辚,马萧萧,尘埃不见咸阳桥,清朗的天地间只剩下无限的祝福的空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