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奇冤、韩信再世、完爆关张?别闹了,演义二设入脑的是你们魏延吹

不知道什么时候,突然有了一种风气:把演义倒过来看。即演义里的正面人物,正史全是渣渣。演义里的反面人物,正史上都是大英雄。这其中,最严重的莫过于魏延魏大将军。

此图槽点太多,实在是无力吐槽。我就逐条分析网络上的神论吧。
1、汉中太守大于天论。
先主为汉中王,迁治成都,当得重将以镇汉川,众论以为必在张飞,飞亦以心自许。先主乃拔延为督汉中镇远将军,领汉中太守,一军尽惊。《三国志魏延传》
很多人狂吹这个所谓的汉中太守,甚至得出了汉中太守与关羽对等的神论。然而吹并不知道,这汉中太守,还真不怎么值钱,值钱的是“督汉中”这三个字。一个太守很大吗?同样是边境线,重镇,隔壁曹军的襄阳太守吕常、庐江太守朱光怎么说?碰瓷关羽?魏大将军先自己能动兵再说。
2、魏延劳苦功高论。
纵观可信的记载(比如郭冲五事就算了),魏延的战绩也就这些:
以部曲随先主入蜀,数有战功,迁牙门将军。
八年,(诸葛亮)使延西入羌中,魏后将军费瑶、雍州刺史郭淮与延战于阳谿,延大破淮等。《三国志魏延传》
五月辛巳,乃使张郃攻无当监何平於南围,自案中道向亮。亮使魏延、高翔、吴班赴拒,大破之,获甲首三千级,玄铠五千领,角弩三千一百张,宣王还保营。《汉晋春秋》
没了,魏大将军的战绩就这些,如果硬说的话(笑)
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三国志魏延传》
这个可能也算魏延的战绩,可惜惨败。
就这战绩还是别碰瓷蜀书六的五位了啊。
阳溪之战也是沾了诸葛亮逼退曹真大军的光,导致郭淮费曜被抓,还是诸葛亮的部署。
丞相亮待之於城固、赤阪,大雨道绝,真等皆还。是岁,魏延破魏雍州刺史郭淮于阳谿。《三国志后主传》

3、诸葛亮打压魏延论
讲真,碰到这种神论的,大可把史盲通用语还给他们:三国演义看多了?
刘备病逝后,魏延的官职从一个镇北将军,飞升到征西大将军(蜀汉的征x大将军>四方将军,如:迁后将军,督永安,就拜征西大将军《三国志宗预传》)
迁为前军师征西大将军,假节,进封南郑侯。《三国志魏延传》
可见魏延的官职地位飞速提升,存在打压吗?而诸葛亮对魏延平时的态度又如何?
建兴十年,与前军师魏延不和,言语虚诞,亮责让之。《三国志刘琰传》
身为车骑将军的刘琰,因为几句口角,就被诸葛要求给魏延道歉,这诸葛是多宠着魏延?
值军师魏延与长史杨仪相憎恶,每至并坐争论,延或举刃拟仪,仪泣涕横集。《三国志费祎传》
又性矜高,当时皆避下之。唯杨仪不假借延,延以为至忿,有如水火。《三国志魏延传》
这魏延可真够恶心的,因为几句口角就和文臣拔刀相向?就因为杨仪没给你面子?看看魏大将军的同僚是怎么做的?
时车骑将军邓芝自江州还,来朝,谓预曰“礼,六十不服戎,而卿甫受兵,何也”预答曰“卿七十不还兵,我六十何为不受邪”芝性骄傲,自大将军费祎等皆避下之,而预独不为屈。《三国志宗预传》
也许,这就是人品差距吧?
4、子午谷奇谋无敌论
夏侯楙为安西将军,镇长安,亮於南郑与群下计议,延曰:“闻夏侯楙少,主婿也,怯而无谋。今假延精兵五千,负粮五千,直从褒中出,循秦岭而东,当子午而北,不过十日可到长安。楙闻延奄至,必乘船逃走。长安中惟有御史、京兆太守耳,横门邸阁与散民之谷足周食也。比东方相合聚,尚二十许日,而公从斜谷来,必足以达。如此,则一举而咸阳以西可定矣。”亮以为此县危,不如安从坦道,可以平取陇右,十全必克而无虞,故不用延计。《魏略》
比论并不见于陈寿的三国志原文,这个可信度嘛,我抱着恻隐之心希望他不存在,因为,这*也太蠢了吧?蠢的不可救药吧?
(1)5000人带着5000粮食,算你5000后勤5000军队吧,在子午谷走,你怎么携带大量攻城兵器?你拿头攻克长安?都是火箭飞行兵?

(2)将一场战斗的胜利,压在敌将不战而逃,这是一个大将应该有的思路吗?

(3)就算你攻克了长安又如何?潼关能打下来吗?诸葛亮的大军跟得上你吗?曹睿在来长安的路上,你碰到他会发生什么?别告诉再把曹睿吃了。
懒得说高迎祥、王耀武、司马勋这些人,曹真当场就告诉他这个计策有多蠢。
真以八月发长安,从子午道南入。司马宣王溯汉水,当会南郑。诸军或从斜谷道,或从武威入。会大霖雨三十馀日,或栈道断绝,诏真还军。《三国志曹真传》
所以,魏延吹们给魏大将军留点面子吧。别提这子午谷逗谋了。
4、魏延千古奇冤论
当我第一次听到魏延冤枉论的时候,其实我是拒绝的。比较搞笑的是,一堆大神说易教授觉得魏延冤枉?


诶?好像,易教授觉得魏延不对啊?
别人的思想愿意怎么说就怎么说,让我们直接看三国志中的内容来了解真相。
整件事情魏延传写的详细的不能再详细。
秋,亮病困,密与长史杨仪、司马费祎、护军姜维等作身殁之后退军节度,令延断后,姜维次之。若延或不从命,军便自发。亮適卒,秘不发丧,仪令祎往揣延意指。延曰“丞相虽亡,吾自见在。府亲官属便可将丧还葬,吾自当率诸军击贼,云何以一人死废天下之事邪。且魏延何人,当为杨仪所部勒,作断后将乎”因与祎共作行留部分,令祎手书与己连名,告下诸将。祎绐延曰“当为君还解杨长史,长史文吏,稀更军事,必不违命也”祎出门驰马而去,延寻悔,追之已不及矣。延遣人觇仪等,遂使欲案亮成规,诸营相次引军还。延大怒,搀仪未发,率所领径先南归,所过烧绝阁道。延、仪各相表叛逆,一日之中,羽檄交至。后主以问侍中董允、留府长史蒋琬,琬、允咸保仪疑延。仪等槎山通道,昼夜兼行,亦继延后。延先至,据南谷口,遣兵逆击仪等,仪等令何平在前御延。平叱延先登曰“公亡,身尚未寒,汝辈何敢乃尔”延士众知曲在延,莫为用命,军皆散。延独与其子数人逃亡,奔汉中。仪遣马岱追斩之,致首於仪,仪起自踏之,曰“庸奴。复能作恶不”遂夷延三族。初,蒋琬率宿卫诸营赴难北行,行数十里,延死问至,乃旋。原延意不北降魏而南还者,但欲除杀仪等。平日诸将素不同,冀时论必当以代亮。本指如此。不便背叛。
总结一下,就是:诸葛亮病逝前,召集杨仪费祎姜维等人商量撤军大事。令魏延断后,姜维次之,魏延如果抗命就不管他(战场抗命不管就好……诸葛真的挺宠魏延)。诸葛亮病逝,杨仪让费祎去通知魏延,结果魏延直接炸毛,还让费祎一起签字搞事情。费祎找个理由跑了,杨仪等人撤军,魏延大怒,烧了栈道。杨魏互相告对方谋反,魏延在谷口以逸待劳攻击杨仪,结果被王平一嗓子将其士兵喊跑。魏延无奈奔汉中,被马岱追上斩杀。事后陈寿总结,魏延并没有北降曹魏,而是为了杀杨仪等人。
就这么个事情,杨仪就被扣上了小人的头衔,甚至魏延吹无脑攻击诸葛亮的时候,亮粉在这件事情上辩护都得踩一脚杨仪,不是我亮粉锅,是杨仪辜负了诸葛亮,那么请问这位亮粉,你亮又看错人了?(我为什么要说又?2333)
这件事情上,杨仪的任何一步都没有问题。唯一的错,可能就是辱尸了。不过就这种险些害的蜀军团灭的人,踩一下貌似也无可厚非?

看看杨仪都做了什么:
诸葛亮病逝,杨仪第一时间派费祎将整个事情通知魏延,果不出诸葛所料,魏延抗命。于是杨仪遵从诸葛的安排,不管魏延直接撤退。结果魏延直接先跑了。
会亮病卒,诸将烧营遁走,百姓奔告,帝出兵追之。亮长史杨仪反旗鸣鼓,若将距帝者。帝以穷寇不之逼,于是杨仪结阵而去。《晋书》
魏延的抗命导致的后果就是,蜀汉大军直接被司马懿追上。多亏杨仪指挥镇定,利用司马懿畏惧诸葛亮的心理与王双张郃的前车之鉴,成功吓退魏军。(该计策是姜维提出的,不过作为主帅的杨仪当机立断采纳,也是一个很好的表现。)
敢问洗白魏延的人,战场抗命导致大军险些覆没,该当何罪?
与此同时,魏延烧毁蜀汉的栈道,导致大军需要槎山通道,昼夜兼行。
敢问洗白魏延的人,烧毁大军退路,该当何罪?
随后,杨仪魏延二人互告谋反。
本该第一个面对司马懿军的魏延跑了,又将大军的栈道烧了。杨仪有充足的理由认为魏延要和司马懿包蜀军饺子吧?杨仪王平费祎等人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告魏延谋反呢?
魏延这边又有何理由告杨仪谋反?反旗鸣鼓击退司马懿?
敢问洗白魏延的人,无理由状告大将谋反,该当何罪?
魏延在谷口逆击杨仪,使蜀军士兵自相残杀。多亏王平及时止损。竖牧小人居然为了一己私仇令蜀军自相残杀!
敢问洗白魏延的人,因私怨让同为汉军的士卒自相残杀,该当何罪?
四罪并罚,魏延有几个脑袋够杀?别说是落在与自己有仇的杨仪手里,就是刘备诸葛亮,又有什么理由不杀魏延?
不要认为陈寿说了一句魏延没有降魏,就说明魏延洗白了。关注一下王平传嘛
魏延作乱,一战而败。《三国志王平传》
emmmm魏大将军的盖棺定论好像是作乱啊。
三国志里作乱的人,有毌丘俭文钦钟会等人。这几个可都是造司马家的反呢~作乱可不是什么好听的词呀。
用杨仪的往者丞相亡没之际,吾若举军以就魏氏,处世宁当落度如此邪?来试图洗白魏延更没意思了。首先这个“魏氏”当解释为魏延的魏。杨仪说我跟着魏延混就好了。????为什么会得出魏延是好人的结论?
如果真的把魏氏解释成魏国,那更洗不了魏延了。说明杨仪在说这句话的时候,已经不过大脑了。你带着王平、马岱、姜维去投魏????认真的?怕不是刚提出这想法,人头就落地了。
别洗魏延了,真的。没有演义抬他一手,真没什么大名气。就是一个不顾国家安危作乱的竖牧小人。能力战绩,水分不要再多。别有用心的人,别说拿他踩诸葛亮了,踩杨仪他都踩不动。杨仪固然不是君子,但他在大军为难之际,做出了最正确的选择。可惜魏延实在是心胸狭隘,才导致这种身死族灭的悲惨结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