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陵 是英雄还是叛徒?


李陵(前134—前74年),字少卿,陇西成纪人。西汉名将飞将军李广之长孙。
每当秋风起时,汉朝的北疆就会出现大批的入侵者。他们野蛮彪悍,鞭打着胡马来去如风。所经之处,边吏被杀,边民遭掳,牛羊等家畜尽被掠去。当年,靠着大将军卫青和骠骑将军霍去病的勇武,在元狩到元鼎的这几年间,也曾出现过“漠南无王庭”的局面,可最近三十年来,边患又连年不断了。
霍去病死后十八年,卫青死后七年,浞野侯赵破奴率全军降虏,光禄勋徐自为在朔北修建的城障,也很快遭到了破坏。当时,足以维系全军之信赖的将帅,除了在远征大宛时声威大震的贰师将军李广利,就再无他人了。
公元前99年,汉武帝的宠妃李夫人之兄﹑贰师将军李广利统领三万骑兵从酒泉出发,进攻在天山一带活动的匈奴右贤王。
武帝召见李陵,要他为征讨大军运送粮草。可是李陵却不甘心只是担任这种后勤运输的任务,他向往如同自己先辈那样驰骋疆场,上阵杀敌立功。
李陵来到武台殿,向汉武帝主动请缨,称自己所率领的部下都是武艺高强的精兵强将,希望能自成一军,到兰干山南边去攻击,分散匈奴单于的兵力。并且表示愿意只率五千步兵,以少击多直捣单于王庭。
汉武帝同意了李陵的请求,布置驻守居延塞的强弩都尉路博德率军在中途迎候李陵,提供骑兵支援。
可是这个当过伏波将军的路博德却不甘心当协助李陵的配角,他提出等到来年春天,再由酒泉、张掖各出五千骑兵同时攻打匈奴东西浚稽的建议。
汉武帝听了十分恼怒,他怀疑是李陵后悔之前说了大话,故意让路博德提出新建议以取消原先的计划。于是他重新命令路博德率部前往武威以东的西河,防守从那里侵入的匈奴。而下诏李陵,要他九月发兵,从险要的庶虏鄣出塞,向北进军到东浚稽山南面的龙勒水一带,来回游弋观察敌情,随时将情况用快马回朝报告。
李陵率领他的五千步兵从居延出发,向北行进三十天,深入匈奴腹地来到浚稽山扎营。并且将所经过的山川地形绘制成图,派手下骑兵陈步乐回朝禀报。
不久,李陵在浚稽山遭遇到单于主力,受到匈奴三万多骑兵的包围。
李陵将军队驻扎在两座大山之间,外层以车辆构造成营垒。他带领官兵们在营垒外列阵,前排士兵手持盾牌和长戟,后排的用弓弩。命令官兵以锣鼓为号令,击鼓进攻,鸣金收兵。
匈奴人见汉军人数少,肆无忌惮地直接猛扑过来。李陵见匈奴人逼近,一声令下,汉军千弩齐发,匈奴骑兵应弦倒下一片。
匈奴军惊恐败退,汉军乘胜追击,斩杀数千匈奴兵。
匈奴单于没料到这支汉军如此强悍,大吃一惊,急忙调集左贤王和右贤王的八万多骑兵前来,一起围攻汉军。李陵率部往南边战边走,向着汉朝边境撤退。数日后到达一山谷中,再次与匈奴军队展开激战。
连日苦战,很多士卒中箭受伤,轻伤者依然坚持战斗。
此后,李陵改变撤退路线,向东南方行军,计划撤到卢龙城。
四五天后,汉军到达一处芦苇丛生的沼泽地带,匈奴人在上风放起火来,李陵急忙命令官兵将营地周围烧出一道隔离带,阻止火势蔓延。摆脱火攻后,汉军向南行进到一山脚下时,匈奴军已经占据山头,单于命他的儿子率骑兵向李陵发起攻击。李陵将匈奴军引入骑兵施展不开的树林中厮杀,消灭数千匈奴军。在威力强大的连发弩射击下,单于被逼下山退走。
李陵率军不断向边境靠近,匈奴始终没能取胜。就在匈奴单于见汉军撤退时队形不乱,而且斗志不减,从而怀疑李陵军队南撤的前方会有汉军埋伏,产生了停止追击的想法时,却因为他们中出了一个叛徒,让李陵陷入更加险恶的绝境。
李陵军中有一个叫管敢的军侯,因为受到校尉的凌辱而逃跑投降了匈奴。他告诉单于,李陵并没有援军,粮草殆尽,而且箭矢已经用光。只有李陵和成安侯韩延年手下各八百人排在阵前,以黄白二色作旗帜指挥,只要射杀旗手就可破阵。
单于知道这个底细,马上命令集中兵力猛烈攻打。汉军遭到占据山坡的匈奴军继续南撤,还没冲到鞮汗山,五十万支箭已在一天之中全部射光。
这时,李陵部下还剩下三千多人。
他们只剩下短刀迎敌,有的只能拆下车轮辐条当武器。汉军最后退入一个峡谷,被匈奴军截断了退路,很多士兵被匈奴人从山崖推下的擂石砸死。
天黑后,李陵独自外出想去偷袭单于,可是无法成功。陷入绝望的李陵命令将士们在夜半时分分头突围,约定在边境要塞遮虏鄣会合。全军突围时,李陵率十余人奋力拼杀冲出,在数千匈奴骑兵追击下,韩延年战死,李陵被俘。分散突围的汉军只有400多人逃回了遮虏鄣。
李陵最后兵败之处其实离边塞只有百余里,却没有得到汉朝任何援军的接应。
李陵被俘后,长叹无脸面见皇帝,之后便投降了匈奴。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汉武帝原先以为他战死,后来听说他投降了匈奴,不禁大怒。满朝文武几天前还称赞李陵英勇,如今一起责骂李陵。只有太史令司马迁站出来为李陵申辩,他痛恨那些见风使舵落井下石的人。
他对汉武帝说,李陵仅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上千里孤军奋战,对抗数万敌军,杀伤许多敌人。最终箭矢用光,将士们赤手空拳,仍殊死搏斗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虽战败,但他的战绩也足以传扬天下,他之所以不死,一定是想寻找机会再报效汉朝。
司马迁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认为他是为李陵辩护,并诋毁兵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将司马迁打入大牢。司马迁保住了性命但是被施以腐刑。后来汉武帝意识到李陵投降是因为没有援军所致。
一年后,派因杅将军公孙敖率军深入匈奴腹地去接回李陵。
不料此举却给李家带来更大的灾难。打败仗的公孙敖回朝之后,因损兵折将,寸功未立而获罪下狱。然而,他为自己开脱的理由却十分蹊跷。
据他说,从俘虏口中得知,匈奴之所以强悍善战,是因为有一位来自汉朝的降将李将军经常帮他们操练兵马,并授以兵法以备汉军的结果。故而自己的军队才打了败仗。当然,这位因杅将军并未因如此狡辩而获赦免,可听说此话的汉武帝,却理所当然地将雷霆之怒发到了李陵的头上。(公孙敖是否跟李家有仇呢?当年卫青调走李广,安排接替李广的就是公孙敖。)
汉武帝怒不可遏,不容分说便草率地将李家夷灭三族,李陵的母亲、兄弟和妻子全部被诛杀。
以致李陵老家陇西士人都以李陵没能保全节操而死,累及家族为耻。
李陵家属被杀的消息传,李陵悲痛不已。
已经不止是这一次了,朝廷历来就是这样对待我们李家的!——他想起了祖父李广的下场(李陵的父亲,当户在他出生的几个月之前就已经死去了。李陵就是所谓的“遗腹子”。因此,在少年时期培养他的,就是那位有名的祖父)。名将李广在数次北伐中都立下了大功,但由于皇帝身边的一干奸臣作祟,没有得到任何封赏。他手下的部将一个个地全都封侯晋爵,唯独这位廉洁的老将军,不要说封侯了,始终只能清贫度日。最后,他与大将军卫青又发生了冲突。激愤之余,这位一代名将便当场在阵营中刎颈自尽了。李陵至今仍记得尚在少年的自己在闻听祖父的死讯后,是怎样放声痛哭的。……
李陵的叔父(李广的次子)李敢,又落了个什么下场呢?他因父亲之死而对卫青怨恨不已,竟跑到大将军府邸将他羞辱了一番。为此,大将军的外甥骠骑将军霍去病代抱不平,在甘泉宫狩猎时,将李敢射死了。汉武帝明明知道此事,却为了包庇骠骑将军霍去病,对外只说李敢是触鹿角而死的……
因此,现在的问题仅仅是如何将此愤怒发泄出来而已。他又想起了刚才那个消息,“听到胡地有一位李将军在帮助匈奴练兵以备汉军后,皇帝雷霆震怒”云云。他终于明白了。这个李将军当然不是他自己,而是同为汉朝降将的李绪。此人原为塞外都尉,镇守在奚后城,投降匈奴后,确实经常帮助匈奴练兵,还传授他们兵法。就在半年前,他还跟随单于与汉军作战呢(不过对手并不是因杅将军公孙敖)。李陵心想:就是他了。同被称作李将军的,一定就是这个李绪。
当天晚上,李陵单身闯进李绪营帐,一句话都没说,也没让对方说一句话,只一剑就将李绪刺死了。

苏武出使匈奴,被扣押期间,李陵应单于所请去劝降昔日好友苏武。被拒绝后曾多次让妻子带着牛羊酒食送给苏武,帮助他渡过难关。
后来苏武回归时,李陵曾对他说,自己最初诈降匈奴,忍受奇耻大辱是为了将来实现报仇的意愿。
就像春秋时期鲁国的曹沫与齐国交战三战皆败,在鲁庄公无奈割地求和的柯地会盟上,持刀挟持齐桓公,逼迫其退还所占领鲁国领土那样。
不幸的是,全家被杀使得最初的诈降成了真降。
匈奴单于很看重李陵,把女儿嫁给他,立他为右校王,成了匈奴的贵族。直到汉武帝驾崩,汉昭帝即位后也试图将李陵接回。
李陵的陇西故交任立政被派出使匈奴,在酒席上他伺机暗示李陵可以归汉了,李陵却毫无反应。
任立政故意提醒,汉朝宣布大赦,而且同为李陵故交的霍光和上官桀都已经是朝廷重臣,不用担心富贵。
李陵只是报以“我已穿上胡服了”的回答。
当任立政再三追问有无回归之意时,李陵终于说出心里话:丈夫不能再辱。由此倒是可以依稀看到其祖父李广的影子。
公元前74年,李陵在偏远的匈奴生活二十多年后病死。
李陵的悲剧让后世惋惜。宋代词人辛弃疾用“将军百战声名裂。向河梁、回头万里,故人长绝”这样的句子描写李陵送别苏武,而自己不得回归的悲凉心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