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图馆】代魏立晋 第十五节 竹林
本期作者:锦帆游侠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高平陵之变之后,正始玄学的引领者、玄学天才王弼英年早逝,何晏被夷三族。至此,太和年间至正始年间逐渐兴盛起来的正始之风,逐渐消散,而“名教”作为一种新的秩序开始建立:顺应“名教”的人,将在其中实现自我,而不顺应“名教”的人,将被这个社会所抛弃。
玄学带给了名士们理想,而血腥的现实让他们必须做出选择:是放弃理想和现实妥协?还是坚持理想与现实抗争?或者还有别的什么出路吗?名士们开始做出不同的选择,其中的代表性例子,是夏侯玄和傅嘏。
作为曹魏宗室的一员,高平陵之变后的夏侯玄选择了隐忍,被放到虚职上后,夏侯玄再也没有如前那样进行清谈和玄学的探讨。但他终究是曹魏的宗室重臣,不会选择与司马家合作,自然,司马家对这位声望极高的名士也始终不会放下心来。最后,夏侯玄还是被儿时的好友司马师安上谋反的罪名被杀掉。
至于傅嘏,他成为了司马师的心腹,在讨毌丘俭的战事以及拥立司马昭的事件中,傅嘏展示了自己的才能与立场,只是傅嘏没有长寿的命,在这之后没多久就病逝了。
两个端点看起来,似乎都是在曹家和司马家做选择。选曹家,则给自己和家族招来杀身之祸;选司马家,则内心的忠君思想难免会有抵触之感,有没有可以折中的选择呢?
一位名士的思想逐渐吸引了他们,从而带出了嘉平年间,在山阳的竹林之中的七位互相交游的名士,他们分别是:嵇康、阮籍、山涛、王戎、刘伶、向秀和阮咸。在后世,他们被称为“竹林七贤”。

而要了解前面提到的这位名士的故事,就得让我们把时间倒转回太和初年。此时年轻的傅嘏刚被陈群辟为掾属,京城正流行着太和浮华党的圈子。年轻的傅嘏也想加入这个小圈子:这些官二代们在一起互相交游,品评人物,探讨哲理,引领了一股新的风尚。如果能加入这个圈子,得到他们的赏识,自己的平步青云也可想而知。
然而太和浮华党的众位并没有看上傅嘏:要么我们的老爹是曹魏的顶级功勋;要么我们本身是皇帝的亲戚;最次我们也能捞到个五品六品的起家官。这个傅嘏是谁?据说是北地傅氏的出身?那你起家当的什么官?陈群的掾属?不好意思,我们不认识你。

傅嘏愤怒了,就此他和太和浮华党渐行渐远。但在太和年间的交游中,傅嘏认识了这样一位人物:论出身,他出自一等一的顶级名门;论父亲,他的父亲在汉末乃至曹魏都是一等一的人物;论亲戚关系,他是曹魏骠骑将军曹洪的女婿。所不同的是,虽然以他的身份,太和浮华党人自然竞相和他结交,但是与夏侯玄等相交甚厚的他,却并没有看不起傅嘏,可以说和傅嘏的关系也是非常不错。他正是荀彧最小的儿子,荀粲,字奉倩。
只是,和太和浮华党不同,荀粲并不醉心于仕途的上升。他曾在对夏侯玄和傅嘏的谈话中表示了自己的态度:“尽管你们的功名必将比我显赫,但展示人生的能力未必能胜过我!”
傅嘏没能理解:“功名不正是展现这种能力的一种方式吗?”
“当然是,只是展示的方式并不只有功名,我打算用非功名的道路,来展示我人生的辉煌。”
傅嘏第一次接触到了一种新的思想。

交游的方式自然包含清谈,清谈是讨论思想的一种方式,傅嘏和荀粲自然也不例外。在和荀粲的谈论哲理过程中,傅嘏表达了自己的领悟:在哲理上,抽象的原理更高于具体的实事。而荀粲的观念则更加激烈:一切都是抽象和不切实际的。傅嘏一开始没领悟,两人经常对此展开激烈辩论,在一边欣赏的裴徽能同时理解他们,对他们互相解释双方的观点,在领悟到两人思想其实是相似的之后,傅嘏和荀粲对彼此更加互相欣赏了。
在越来越深入的交往中,傅嘏也逐渐了解到了荀粲的一些故事。
荀粲从小就显得非常独特,在荀彧的几个儿子中,他是最特立独行的那一位:无心仕途、清贵风流、纵情任性。荀彧的儿子们曾经讨论过父亲和他们的堂兄荀攸的高低,兄长们无一例外都认为注重仪表,姿仪兼美的父亲荀彧相对更加优秀,只有荀粲相对而言更欣赏堂兄不治外形、超脱物外的姿态,因为在他看来:仪态大方意味着对自我的束缚,这对天性放达自然的荀粲来说是无法接受的。

在荀粲看来,相对他视为糠秕的儒家的处世之道,他更欣赏老庄的率性自然、辉放自我的生存方式,也毫不顾忌表达自己内心的观点。比如荀粲就发自内心认为:女子的聪明才智并不重要,只要长得好看就足够了。
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他娶到了曹洪天姿绝色的女儿,对她相爱有加,忠贞不二,感情也如胶似漆。曾经他的爱妻在寒冷的冬天生病发起了高烧,为了给爱妻降温,荀粲脱光了衣服在院子里的寒冰中躺下,等自己全身冰冷了,再去用身体给病榻上的妻子降温。只是天妒佳人,荀粲的妻子还是生了重病,临终前,她将自己的莲枝腰带割下,赠给了深爱自己的丈夫留作纪念。
作为荀粲的好友,傅嘏自然要前去吊丧。在丧礼上,傅嘏看到神色憔悴的荀粲没有掉下一滴眼泪,但疲惫而黯然的神色显然掩饰不住他内心的悲伤。
“你不是认为外表重于智慧吗?好看的女子多的是,何必这么难过呢?”傅嘏很奇怪。
荀粲没有说话,良久吐出一句:“佳人难再得!”接着叹了一口气:“也许我的爱妻没有倾国之色,但她这样的也很难再遇上了啊!”
黯然失神的荀粲不久后也因悲伤过度,早早逝世,年仅二十九岁。但他旷达任性的风骨,也感染了当时的许多名士,在荀粲的葬礼上,名士们放声大哭,毫不掩饰自己内心的哀伤。
也许,纪念一个人最好的方式,就是展示他最欣赏的状态。
竹林七贤们正是以这样的状态,出现在我们眼前。
首先值得提起的是容貌瑰杰的阮籍。放达自我,嗜好老庄的他善于切换两种不同的生活方式:闭门不出遍览群书,以及登山临水弹琴饮酒。人们对他这样痴绝的生活方式惊讶不已,他的名声也就此传出。
王昶就听闻过阮籍的名声,想要和他交谈以便增进了解。然而,见到阮籍之后,他的一语不发让王昶犯了难,只好匆匆告别,认为这是一个深不可测的人物。

太尉蒋济也想征辟阮籍作为自己的属下,接到征辟的阮籍写了一封回书给蒋济,亲自送到洛阳城外的都亭。得知阮籍亲自到了,蒋济很高兴,以为阮籍准备应征,派人前往都亭迎接。没想到来人赶到都亭,阮籍已不见踪影,只留下了不应征的书信。得知消息的蒋济大怒,在乡党们的劝喻下,阮籍不得已就任,但不久之后就称病辞官。与此同时,曹爽也同样征辟过阮籍,阮籍同样推辞不出。
其实阮籍并非毫无抱负,他曾经来到楚汉相争的战场,登临古迹,发出了“时无英雄,使竖子成名!”的感叹。在政治上倾向于曹魏的他,也并非没有想过为曹魏建立功名。只是,他看不上曹爽、何晏等人的腐化,也并不认为曹爽党羽能够抗衡司马懿。高平陵之变后,大批被杀的名士的鲜血,又让阮籍不由得远离司马氏的集团,他的女婿许允就牵涉入其中而死。隐藏自己的理想,在竹林之中放浪形骸,超脱自我,成为了阮籍最好的选择。
当然,阮籍的名声决定了司马氏不会放弃拉拢他的作为。阮籍不想答应,但也不想得罪司马氏,于是选择了饮酒来应对。正好,听说缺官的步兵校尉官衙的厨房内有许多好酒,推辞了许多次司马家征召的阮籍,选择了担当步兵校尉的官职,这样无论是面对司马昭为自己的儿子向阮籍的女儿求婚,还是面对钟会对于时事的询问,阮籍都能给予日日大醉的状态,让他们只得怏怏而返。
酒成为了阮籍超脱自我,避祸全身的最好的选择。靠着饮酒,阮籍躲过了许多可能面临的危险。司马昭也不得不感叹阮籍的谨慎。
然而该来的总要到来,担任步兵校尉的他,自然也面对他应该面对的:关于司马昭加晋公封九锡《劝进表》,这是每个臣属都必须书写的。起初阮籍还想借着饮酒逃避,但看到使者的来临,阮籍明白,他也有逃不掉的时候,不得已,只能在沉醉的状态下写出那些他不愿意写下的文字。
阮籍是痛苦的,面对现实,他曾经也想展示真实的自我。
他的嫂子回娘家的时候,阮籍不仅为她饯行,还特地送她上路。面对旁人的非议,阮籍曾放出:“礼岂为我设邪!”的呐喊。
他也有因去邻家酒店时,面对年轻貌美的女主人,喝醉了躺在她旁边就若无其事地睡着,并不顾忌所谓的礼法(难得的是,酒店的男主人知道阮籍是怎样的人,也并不以为意)。
对于礼法,他原本也想支持,但目睹礼法成为政治工具后的下场,索性还是将这礼法抛弃了罢!阮籍将内心那个真实的自我压抑在心中,一旦这个真实的自我被释放,他的真性情也将自然而然流露。
这天,他正在和人下围棋,有人跑来告诉他:您的母亲去世了。
隐藏内心许久的阮籍,仍然下意识压抑了自己的情绪,拉住了准备告辞的对手,继续下棋,饮酒吃肉。没多久,饮下二斗酒的阮籍一声哀嚎,数升鲜血喷出,入肚的酒肉随即跟着喷涌而出:他终于得以释放自己的感情了,这样情绪的释放十分伤身,但阮籍别无选择——面对生离死别,每个人有着每个人的无奈。
一个内心渴望释放自我的人,对同样希冀释放自我,追求自然的人会十分欣赏。因为和阮籍交往的嵇康、山涛莫不是如此的人。而对于不属于这种类型的人,阮籍自然也看不上,最明显的莫过于对嵇康兄弟的态度:当嵇康的哥哥嵇喜前来给阮籍的母亲吊丧时,阮籍给他翻了一个大白眼,而当嵇康带着酒喝琴来时,将其引为知己的阮籍就换成了青眼:只因嵇喜醉心于出仕,算不得阮籍所欣赏的那类人。
司马昭当然也明白阮籍的内心,面对何曾对阮籍居丧时期还饮酒吃肉的指责,司马昭淡淡一句:“随他去吧。”揭过了这一页。毕竟,阮籍已经在他所能接受的范围内,给予了司马昭最大的配合。
阮籍的侄子阮咸同样是阮籍所欣赏的那一类人。
阮咸擅长弹琵琶,整天以弹奏琵琶,饮酒作乐尽欢。一次,阮咸出现在阮家的酒宴上,大家很开心地拿出了装满酒的大盆,团团围住大盆用大杯子饮酒,喝到高兴的时候出现了一群猪凑了上来和大家一起喝盆里的酒,大家也不以为意,继续开心饮酒。至于秩序,阮咸更不以为意,他曾经为了心爱的女孩——姑家答应搬家后留下的一个鲜卑族婢女,亲自穿着重孝,骑着驴将未能留下来她追了回来。
相对他的叔叔而言,阮咸最大的幸运在于:他不用活得像叔叔那样辛苦,至少他的爱可以不顾世人的眼光,毫不掩饰的挥洒出来。

没多久,刘伶也加入了他们的群体。刘伶形容丑陋,出身低微,但竹林内的众人并不以为意。
坐着鹿车,带一壶酒前来刘伶,身边还跟着一个扛着锹的仆人。
“他是干啥的?”
刘伶一笑:“我什么时候喝酒喝死了,他就把我埋了。”
众人相视大笑,继续宴饮,极尽欢乐。
喝到高兴,刘伶脱光了衣服赤裸裸躺在屋中,路过的人看到了发出了笑声,刘伶不以为意:“我把天地当房梁,把屋子当裤裆,你跑到我裤裆来干什么呢?”
刘伶的妻子十分不理解丈夫每天饮酒的心态,因为放纵饮酒,刘伶的身体已经慢慢垮掉。妻子哭着对刘伶说:“您每天饮酒过甚,这不是养生之道,还希望您能戒酒。”
“好。我答应你。”刘伶不假思索。“不过我不能随意禁酒,必须向鬼神祷告发誓来戒掉酒瘾。你就准备好祭祀用的酒肉吧。”

妻子很高兴,马上就去准备了。
刘伶扑通一声跪了下来:“天生刘伶,以酒为名。一饮一斛,五斗解酲。妇儿之言,慎不可听。”对着祭祀的酒肉就开吃。
在这个时代,很多人做不到肆情纵欢,包括阮籍也是。但刘伶不一样:展示出一个草包状态,又出身不高的他,不会被统治者看上。他也没有十分远大的志向,所以他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生存方式。在那个时代,这一点尤为难得。
阮籍和出身琅琊王氏的王浑(非太原王氏王昶的儿子王浑)关系很好,但阮籍和王浑的沟通每次都很快结束,但和王浑的儿子王戎却例外,能交谈很久,阮籍不由得和王浑赞叹:“你儿子和你不是一类人,和你说话不如和你儿子说话。”
因为王戎是聪明人。聪明人有很多聪明人才有的特征,比如,善于抓住谈话的要旨。阮籍的眼光不会出错,立马将他拉入了竹林友人的行列。果然多年后,在清谈中,成长起来的王戎是能和裴頠、张华、王衍这些清谈名家相谈甚欢的那个级别的人。
聪明人同样知道:怎样的李子好吃,以及怎样把好吃的李子永久留给自己。
王戎小时候和小伙伴们玩耍,路边的李树结满了果实。孩子们竞相去采摘,只有王戎一动不动。有人问:“阿戎为啥不去摘呢?”王戎自信满满:“要是好吃,早就被摘完了,还会轮到我们吗?”果然结果和王戎所料一样。
多年后的王戎,家族的财富不可胜数,自然也有能结出好吃的李子树。当初的孩子的仍然很聪明:他知道将李子卖出去的时候,只要把每个李子的果核钻破了,其他人就不会种出这样的李子树了。
作为聪明人的王戎,用自己的聪明给自己博取了许多利益。为了利益,他既会给自己的家族广揽土地和财富,也会展示自己的吝啬。同样,王戎自然知道司马家延揽士族的心思和渴求。在隐伏竹林数年后,他选择了出仕,因为他明白,只有出仕才能明哲保身,展示自己和家族的价值。在这个时代,他是大人物,也是小人物。他的身家决定了他的地位,但他又无法改变这个时代的趋势。和竹林七贤的其他人相比,他做出的选择可以理解,因为在这个时代,他也只是其中的一只小风帆。
和王戎类似的是山涛。作为七贤之中年龄最大的人,山涛的身份又尤为特殊:司马懿的妻子张春华,是山涛的表亲。按说,以山涛的身份,只要选择出仕,这层关系会给他带来许多好处,但令人讶异的是山涛并没有选择这条路,而是在竹林之中生活了一段时间。
因为竹林之中,有山涛最为看重的两位朋友,一位是阮籍,一位是竹林的所有者——嵇康。他的夫人对此很奇怪:阮籍和嵇康,有这么优秀吗?
“眼下能做我朋友的,就只有他们两个了!”山涛毫不犹豫。
“我能偷偷见见他们吗?”
“可以。”

这天山涛的妻子准备好了酒肉招待阮籍和嵇康,她则在旁边的房间打了个小洞看丈夫和两位朋友言谈甚欢,直到第二天天亮尽兴而别。
“你觉得他们怎样?”山涛问。
“您的才华比不过他们,不过您的见识和气度足以做他们的朋友。”
“是啊是啊,他们也认为我的气度高过他们。”山涛非常得意。
阮籍自不必多说,而嵇康作为魏晋名士风骨最典型的代表人物,他自然成为了七贤之中的第一号人物。
一张极为美貌的面容下,隐藏的是一颗旷达自由、不羁狂傲的心。
养生、五石散、酒、琴、老庄、打铁,缺一不可,我的志趣在这竹林之间,不在那污浊之世!就让这虚伪而又吃人的名教,都去见鬼吧!
作为曹操的曾孙女婿。司马家族当然不会忘记他。同样,有着自我坚持的嵇康,不会选择和司马家族合作。
这天,作为司马氏的忠实党羽,钟会前来拜访嵇康。一直以来,钟会对嵇康敬佩有加:他很仰慕嵇康在思想上的造诣与学识,曾经将自己在清谈中的成果——关于才能与品质的关系,也即才性的同、异、合、离撰写成《四本论》,希望能得到嵇康的指点。这本书是将数年来相关辩论的结果汇聚而成,凝结了司马氏路线和非司马氏路线的不同思想。主张“合”、“同”的司马派人物傅嘏和钟会与主张“异”、“离”的李丰和王广站到了不同的路线来提出的讨论,最终由占上风的钟会将此汇聚成书,作为宣传自己理论的工具。不过当年的钟会还很年轻,生怕嵇康不理他,悄悄把作品从院外扔到了嵇康的院子就往回走。
此时的钟会青云直上,他再次拜访嵇康的时候,嵇康正在和竹林数友中新进的向秀在打铁,钟会待了一会儿,看嵇康依然没有理他,只好悻悻然离开。
“何所闻而来,何所见而去?”嵇康的声音追上了钟会。
“闻所闻而来,见所见而去!”钟会头也不回。
最终选择了出仕的山涛他没有忘记他的好友嵇康,尽管山涛的身份决定了他无法超脱世外,但他不希望自己的好友在这场政治漩涡中丧命。于是,过了一些年,在他得到提拔之后,他推荐了自己的好友嵇康接替自己的官职,这既是提携,也是保全他的好友的手段。
然而得知消息的嵇康,写了一封给山涛的绝交信,也就是著名的《与山巨源绝交书》。坚持自己身份和操守的嵇康,决定和山涛一刀两断,既是为了表明本心。也是为了让山涛和自己撇清关系,不使自己的好友陷入两难的选择。
在信中嵇康的一段话让看到的司马昭犹为愤怒,让司马昭对嵇康起了杀心。
“非汤武而薄周孔。”

所谓汤武。是指商汤和周武王,周孔,是指周公和孔子。每个皇帝都不喜欢商汤和周武王,但又不能否定他们:因为每个朝代的开国都和他们类似,商汤和周武王,对于皇帝来说,属于言论的禁区。至于周公,那是辅政大臣,司马昭同样也是辅政大臣。嵇康否定周公,就是在否定司马昭,这一封书信,本质上正是对司马昭的一封檄文。
你骂谁呢?不给你点教训那还了得?
正好,嵇康的好友吕安兄弟出了事。吕安的哥哥吕巽迷奸了吕安的老婆,还倒打一耙诬告吕安不孝。原本不希望吕家张扬家丑的嵇康自然不会坐视好友遭此大难,亲自与吕巽对簿公堂。
正愁没理由处死你,等的就是你送上门。
也就有了那一段刑场送别的一幕。
临终前,面对儿子嵇绍,嵇康没有将他托付给自己出仕的哥哥嵇喜,也没有托付给同样是好友的阮籍,而是托付给了山涛。
“有山巨源在,你不会当孤儿了。”
叔夜,我不会辜负你的托付的。不管我们身处在怎样的时代漩涡,都不会影响我们的友谊。
当初和嵇康一起打铁的向秀,最终也选择了出仕,毕竟他和山涛王戎类似,还是主张调和名教与自然的矛盾,并没有如嵇康“越名教而任自然”那般激烈。
多年后,向秀再次来到当初和好友们饮酒作乐的竹林。向秀感悟许多:面临时代的潮流,七贤最终有了不同的选择和归宿,但他们回首的时候,在竹林之中释怀自我、契阔交游、探讨哲理的一幕幕,会成为他们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一部分。
后世的我们,也流传着一个又一个他们的故事。
参考资料:
1.《三国志》,(晋)陈寿,(南朝宋)裴松之注
2.《晋书》,(唐)房玄龄等
3.《资治通鉴》,(宋)司马光
4.《世说新语笺疏》,(南朝宋)刘义庆,(南朝梁)刘校标注,(清)余嘉锡笺疏
5.《魏晋南北朝史》,王仲荦
6.《魏晋玄学史》,余敦康
7.《魏晋清谈》,唐翼明
8.《魏晋玄学论稿》,汤用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