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0 农业

2023-07-03 04:14 作者:斯诺布里奇  | 我要投稿

懒狗时隔半年继续整理~信贷和货币两章后面再整理。

本章的地租理论很有趣,地租是我们生活中较少意识到但其实无处不在的东西。


第九章 农业

注:本章所述历史视角为欧洲

1、农业和商品生产:农业的发展为真正的分工和城乡分离以及交换关系的普及创造了基础。但在小商品生产时期,农业主要是以使用价值生产的形式存在。

随着商业革命和货币经济的发展,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产生了进行农业商品生产以获取利润的佃农阶级。十八世纪起,家庭工业和农村手工业开始消灭,农业工人逐渐出现。这一演变过程长期,世界各地进程不一,并且自耕农仍然普遍存在:没有任一地区的农业商品生产已经把使用价值生产完全消灭。

2、资本主义以前的地租:在资本主义以前的文明社会,农业是主要的经济活动,地租是社会剩余产品的基本形式。

农业生产者对土地享有(或多或少的)使用权,代价是支付自己的部分劳动时间(劳役)或部分产品(实物地租)给有产阶级。这一将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分为必需产品和剩余产品(地租)的过程属于使用价值生产,基本排除在市场之外。

随着城市的兴起与商品交换的发展,实物地租转变为货币地租。这一转变预示着生产、商品和货币流通的极大发展,也是封建社会逐渐解体的表现。从此,农民和农产品更多地与商品市场产生了联系。

价格革命促进封建社会解体很好地证明了上述话语,它使得单位货币迅速贬值,令收取具有固定性的货币地租的封建地主蒙受了巨大损失。

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的地主不试图大幅提高货币地租或者改征收实物地租呢?简单来说,封建社会封建主与佃户存在契约传统,租期和地租都是相对固定的,加重剥削会引发农民的抵抗。即便地主执意提高地租,佃农往往逃亡并成为自由劳动力,成为城市工人,这依然削弱了封建力量而强大了资本主义力量。相比之下,由于独立农户和城市工商业企业主持有大量产品而收益,成为农场主或工商业资本家,部分封建地主也努力进行了资本主义转型,资产阶级的时代加速到来了。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由于欧洲的封建传统(庄园领地、教会土地等)和主仆固定关系(地主农民的契约关系加深,成为领主农奴的使用关系:“绝大多数土地耕作者都降低到了被缚在地上的农奴地位,既不能随便离开土地,但也不能把他们从土地上赶走”),封建社会的土地转让困难,只有在例外情况下,土地才会作为货币资本的投资对象。显然这与我国封建社会有很大不同。

3、资本主义地租:度娘写的比曼德尔清楚,这段搬自度娘。资本主义地租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只要存在土地所有权,任何人要使用土地,都必须经过土地所有者的同意。土地所有者转让土地使用权必须获得一定的经济收入。这种经济收入就是地租。地租是使用土地的代价,是土地所有权在经济上的实现形式。在不同土地所有权形式下,地租的性质、内容、形式及其所体现的经济关系是不同的。

资本主义地租与封建地租不同,它不是被剥削的劳动者剩余劳动的全部,而只是其中的一部分。凡是自然力能被垄断,并保证使用它的产业资本家能够得到超额利润的地方(农田、牧场、森林、瀑布、矿山、水域、建筑地段等),其土地所有者就会以地租形式,从经营生产的产业资本家手里夺走这部分超额利润。

在资本主义社会,土地本身及其产品已经商品化,资本主义地租是投入于农业、必须带来平均利润的资本的产物。

资本主义地租预示了生产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土地占有者与资本所有者相分离,生产资料同租佃人相分离,这也是其特点。

4、资本主义地租的来源和形成:欧洲农产品市场的起源与中世纪城市发展紧密相关,商业的发展使地方性市场组织缓慢取代封建庄园供应制,扰乱了相对割裂的封建市场。

至16世纪,农业资本主义萌芽,农业剩余产品市场向大城市市场演进,农产品价格在全国范围内趋于平均,大城市粮价成为全国粮价基础。日益广阔的大城市市场起到了“无限市场”的作用,政府必须放开粮价管控以满足城市的粮食需求,为资本主义进入农村创造了有利条件。

商品化使农产品变得有利可图,而农业的合理化生产要求拥有一笔资本。农村生产逐渐资本主义化,农业生产者被剥夺自由使用土地的权利(如村社圈地运动)。

然而,不同于工业——每一项物质生产因素(机器、原料、劳动力)都可以由资本本身来生产和再生产,而且还拥有相对或绝对日益低廉的价格(比如劳动力的工业后备军)——农业生产所必需的土地天然有限,一经固定就具有局限性,形成了天然垄断;同时,土地所有权为地主阶级所独占,形成了所有权垄断。除非支付相应地租,地主是不允许资本自由进入农业的。同时,由于农业土地的局限性,在市场充分的情况下,农产品价格得以以超过生产价格(=成本价格+平均利润)的价值实现(因为农业的资本有机构成比工业低,而资本又不能自由进入农业)并带来超额利润。

在双重垄断和价格差别的存在下,资本主义地租得以存在。

5、对资本主义地租的一些补充解释

关于地租理论:在前面关于生产价格的讨论中,假设了资本可以自由进入或者退出某个领域,也可以在货币资本允许的情况下自由的设定产量。然而在现实当中,有各种各样的因素会对上面这种“自由”形成阻碍。这些阻碍基本上都与一件事情联系在一起——有一些生产要素无法在生产中被再生产出来:有的是自然造成的,比如自然资源、土地等;也有一些是人为造成的,比如专利、准入资格、特许经营权等。

地租理论就是分析这些因素对价格和分配可能的影响,而土地在这些因素中比较有代表性,所以我们一般以土地为例——总之地租理论不仅仅是关于土地的

·举例:有一种苹果,只能在A地区种植,1斤这样的苹果生产价格是100元,A地区最初的产量是10万斤。而这种苹果很受大家喜爱,整个社会在100元的价格下希望购买15万斤,所以形成了1500万元的需求。

整个社会有1500万元的购买力或者说货币来追求这些价格是1000 万的产品,价格就会上涨。

这个时候利润率就变得比其他获得平均利润率的部门高,资本就会进入这个领域,生产规模扩大。

经济最终再次实现平衡,而且会回到100元1斤,因为如果生产成本没变超过100元就会有资本进入,直到以100元1斤的价格满足全部需求——这就是生产价格的力量:即便我不知道供需总量是什么样的,只要满足生产价格发挥的条件,价格就会回到它附近。

然而,存在绝对地租的情形是这样的:

A地区即便种满了苹果树,也只能生产12万斤苹果这个时候,价格无法被压低到100元——因为100元那里又15万斤需求,在100元的时候需求有缺口,只能停留高于100元的位置,从而生产苹果会形成一笔超额利润。

如果只是资本家在生产,那么就只是一笔超额利润而已,但是有可能A地区的土地掌握在“地主”手中,他们将土地租出给资本家,租地的资本家赚了超过平均利润的钱,自然就有更多资本家竞相来租地,地主就可以提高地租,直到把所有的超额剩余价值都收走,资本家获得平均利润,情况才会平衡——这笔超额剩余价值自然也就形成了地租

这笔地租我们称为“绝对地租”——书中讲到绝对地租是因为农业部门不参与利润平均化(根据马克思地租学说,农产品价格归根到底是由对农产品的需求决定的),以价值出售,而价值由于资本有机构成高而高于生产价格,从而形成绝对地租,实际上是绝对地租的特殊情形。

6、绝对地租:农产品不按照其生产价格出售,而是按照高于生产价格的价值出售,超额利润形成了绝对地租。

土地本身不生产地租,生产地租的是投入农业的劳动力,是剩余价值和无偿劳动。但是这种剩余价值由于土地所有制不参与利润率平均化,形成了“超额利润的超额利润”。

7、级差地租:即便拥有同等的所有权,由于土地天然肥沃力和投资的差别,土地所有者所获得的利润不同。

补充解释:我们不仅面临土地的整体短缺,还面临土地肥力的差别。现在整个A地区一共是1200亩地,其中优等地:400亩,亩产110斤苹果中等地:400亩,亩产100斤苹果劣等地:400亩,亩产90斤苹果。

假设最终苹果价格是125元:优等地每亩产品的总价是13750元;中等地产品的总价是12500元;劣等地是11250元。

在上面这个数值例子当中,优等地和中等地超过劣等地的收益就是级差地租,是由于他们的土地肥力差异而导致的。假定劣等地自己如果按照生产价格销售,应该总产值是9000 元,多出来的部分就是绝对地租。

级差地租一共有两种形式:(举例的这种)空间上的土地肥力的差异叫做第一形态级差地租,而在同一块土地上连续不断地投入资本导致土地产出的差别叫做第二形态级差地租

第一级差地租形成的条件主要有两个:土地的肥沃程度、不同地块地理位置的差别。第二形态级差地租主要通过开垦荒地(提高土地利用率)、提高单位土地产出的方式实现。不过级差地租II比较隐性,因而不太容易为土地所有者直接占有。

级差地租的分析中可以看到:在上述情况下与工业品不同,农产品形成生产价格的基础不是这个行业的平均劳动条件,应该是平均的劳动条件获得平均利润,而是劣等地或者说最差的劳动条件决定的,劣等地也能获得平均利润。

之所以是这样,直观上来说是因为农产品存在超额的需求,如果劣等地不能获得平均利润率产能不够,那么就不足以实现需求,会造成更大的缺口。

从最根本上来说,之所以会存在级差地租和绝对地租,是因为土地的资本主义经营垄断和垄断所有权。由于存在这种垄断,资本无法自由进入退出,形成平均利润,也没有办法让生产条件发生动态调整。

这种垄断在土地上还存在着一种“自然”的外衣,但是在许多不那么“自然”的领域,这套逻辑也同样发挥着作用。

8、土地私有制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关系:地租的存在显然说明,土地私有制不仅不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打入农业的条件,而且它还妨碍并推迟着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发展。但是,土地私有制也是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必不可少的条件,因为土地私有制阻止新的农民产生(并且原本的农民也逐渐转变为农场主或农业工人),为工业就业创造了庞大的产业后备军。

在资本主义时代,工业后备军的形成和地租的经济作用把工农业联系在一起的特殊形式,引起了农业本身的特殊发展形式,如强迫劳动和种植园经济,资产阶级的所有制关系表现为把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引用到农业中去的障碍。(注:这些论述有一定的时代局限)

9、农业资本的集中:资本集中的源头不仅仅是私有制,还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而农业的资产阶级所有制关系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不一定相互完全结合。因而只有当整个农业都已经为资本主义固有的技术改革支配后,将级差地租资本化后才会发生集中。小租佃者为生存需求而继续经营和小企业集约化生产都会极大对抗农业资本集中。

10、农业工人的贫困:农业工人的贫困主要来自小农的竞争压低工资,和乡村生活没有城市里的新需要,以及用实物支付农业工人的部分甚至全部工资。同时,小农或其他人的破产也可能壮大农业工人后备军进一步压低工资。

当工业发展迅速,工业后备军人数下降时,农村劳动力便大量涌入城市,而农业劳动力恐慌的普遍出现则会导致农业工资的上涨,但也不会上涨到与工业工资等高的水平。

11、关于农业马尔萨斯主义:马尔萨斯主义错误地抽象地从生物属性和脱离现实的假设来说明人口规律,把人口增长单纯归为自然和生理现象,忽视了其他因素对人类繁殖的影响,其次马尔萨斯人口论依据“土地报酬递减”,忽视了技术进步带来的巨大作用。从现代社会看来,农产品过剩似乎成了一个问题,人们开始思考节制农业生产,形成了农业马尔萨斯主义(本质上是对生产过剩的担忧),并引起了对农业、化学生产、生态环境本身的广泛讨论。归根到底,毛病不是出在人口的绝对增长上,而是出在一方面创造富饶,另一方面又在制造贫困的资本主义生产条件和分配条件上。

12、地租与边际效益说:地租学说是边际效用论的起点。农产品价格是以在生产条件最坏的土地上进行劳动而生产的单位价值作为根据(边际价格),这些土地的产品在市场上确保能找到买主。

曼德尔在这里强调地租学说对土地方面的特殊性,具有时代的局限性。

读曼德尔《论马克思主义经济学》#10 农业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