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孟子·告子章句下》

2023-01-11 11:01 作者:这青苔碧瓦堆  | 我要投稿

《孟子·告子章句下》

译文:

有个任国人问屋庐子说:“礼和食哪样重要?”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问:“娶妻和礼哪样重要?”

屋庐子说:“礼重要。”

那人又问:“如果非要按照礼节才吃,就只有饿死;不按照礼节而吃,就可以得到吃的,那还是一定要按照礼节吗?如果非要 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娶不到妻子;不按照‘亲迎’的礼节娶妻,就可以娶到妻子,那还是一定要‘亲迎’吗?”

拓展:

  • 任:春秋时国名,故址在今山东济宁。
  • 屋庐子:孟子的学生。
  • 亲迎:古代婚姻制度,新郎亲迎新娘。这里代指按礼制娶亲。




译文:

屋庐子不能回答,第二天就到邹国,把这话告诉了孟子。

孟子说:“回答这个问题有什么困难呢?如果不比较基础的高低是否一致,只比较顶端,那么,一块一寸见方的木头可以使它高过尖顶高楼。我们说金属比羽毛重,难道是说一个衣带钩的金属比一车羽毛还重吗?拿吃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吃的重要?拿娶妻的重要方面和礼的细节相比较,何止于娶妻重要?

你去这样答复他:‘扭折哥哥的胳膊,抢夺他的食物,就可 以得到吃的;不扭,便得不到吃的,那会去扭吗?爬过东边人家 的墙壁去搂抱人家的未婚女子,就可以得到妻子;不去搂抱,便得不到妻子,那会去搂抱吗?”’

拓展:

  • 钩:衣带钩。一钩金即一衣带钩那样一点点金。
  • 翅:同“啻”,只,止,但。



译文:

曹交问道:“人人都可以做尧舜,有这说法吗?”

孟子说:“有。”

曹交说:“我听说文王身高一丈,汤身高九尺,如今我身高九尺四寸多,却只会吃饭罢了,要怎样做才行呢?”

孟子说:“这有什么关系呢?只要去做就行了。要是有人,自以为他连一只小鸡都提不起来,那他便是一个没有力气的人。如果有人说自己能够举起三千斤,那他就是一个很有力气的人。同样的启发,举得起乌获所举的重量的,也就是乌获了。人难道以不能胜任为忧患吗?只是不去做罢了。

比如说,慢一点走,走在长者之后叫做悌;快一点走,抢在长者之前叫做不悌。那慢一点走难道是人做不到的吗?不那样做而已。尧舜之道,不过就是孝和悌罢了。你穿尧的衣服,说尧的话,做尧的事,你便是尧了。你穿桀的衣服,说桀的话,做桀的事,你便是桀了。”

拓展:

  • 曹交:赵歧注认为是曹君的弟弟,名交。但孟子的时代曹国已亡,所以也不确切。
  • 一匹雏:一只小鸡。
  • 乌获:古代传说中的大力士。




译文:

曹交说:“我准备去拜见邹君,向他借个住处,情愿留在您的门下做学生。”

孟子说:“道就像大路一样,难道难于了解吗?只怕人不去寻求罢了。你回去自己寻求吧,老师多得很呢。”

公孙丑问道:“高子说,《小弁》是小人写的诗。是吗?”

孟子说:“为什么这样说呢?”

答道:“幽怨。”

孟子说:“太鄙陋了,高老先生的讲诗!这里有个人,若是越国人张弓射他,事后他可以谈笑风生地讲述这事;没有别的,只是因为越国人和他关系疏远。要是他哥哥张弓射他,事后他会一把鼻涕一把泪地讲述这事;没有别的,为此伤心哪。《小弁》的幽怨,正由于依恋亲人哪。依恋亲人,就是仁哪。太鄙陋了吧,高老先生的讲诗!”

拓展:

  • 《小弁》:出自《诗经·小雅·小弁》。




译文:

公孙丑说:“《凯风》为什么不幽怨呢?”

  答道:“《凯风》这篇诗,是由于母亲有小过失;《小弁》这一篇诗,却是由于父亲有大过失。父母的过失大,而不抱怨,那是更疏远父母;父母的过错小,却去抱怨,那是这人容易动怒。更疏远父母是不孝,对父母动辄发怒也是不孝。孔子说:‘舜是最孝顺的人了,五十岁还依恋父母。’”

拓展:

  • 《凯风》见于《诗经·国风·邶风》。




译文:

宋牼准备到楚国去,孟子在石丘这个地方遇上了他。孟子问: “先生准备到哪里去?”

宋牼说:“我听说秦楚两国交战,我准备去见越王,劝说他罢 兵。如果楚王不听,我准备去见秦王,劝说他罢兵。在两个国王中,我总会劝说通一个。”

孟子说:“我不想问得太详细,只想知道你准备怎样去劝说他们呢?”

宋释说:“我将告诉他们,交战是很不利的。”

拓展:

  • 宋牼:战国时宋国著名学者,反对战争,主张和平。
  • 石丘:地名,其址不详。
  • 指:同“旨”,宗旨。




译文:

孟子说:“先生的动机是很好的,可是先生的提法却不行。

先生用利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停止军 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为有利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

做臣下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父亲, 做弟弟的心怀利害关系来侍奉哥哥,这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 间、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仁义,心怀利害关系来互相对待,这样不使国家灭亡的,是没有的。

若是先生以仁义的启发去劝说秦王楚王,秦王楚王因仁义而高兴,于是停止军事行动;军队的官兵也因仁义而高兴,于是乐于罢兵。做臣下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君主,做儿子的心怀仁义来侍奉父亲,做弟弟的心怀仁义来侍奉哥哥,这 就会使君臣之间、父子之问,兄弟之间都完全去掉利害关系,心怀仁义来互相对待,这样还不能够使天下归服的,是没有的。何必要去谈听‘利’呢?”




译文:

孟子住在邹国时,季任留守任国,代理国政,送礼物来和孟子交友,孟子接受了,但不回报。孟子住在平陆时,储子做齐国的卿相,也送礼物来和孟子交友,孟子接受了,也不回报。过了些时候,孟子从邹国到任国,拜访了季子;从平陆到齐都,却不去拜访储子。

屋庐子高兴地说:“我钻到老师的空子了。”

  便问道:“老师到任国,拜访季子;到齐都,不拜访储子,是因为储子只是卿相吗?”

答道:“不是。《尚书》说过:‘享献之礼贵在仪节,如果仪节的隆盛赶不上礼物的丰盛,便等于没有享献,因为他的心意没有用在享献上面。’这是因为他并没有真正完成享献的缘故。”

屋庐子听了很高兴。有人问他,他说:“季子做不到亲身去邹国,储子却能做到亲身去平陆。”

拓展:

  • 季任:任国国君之弟。
  • 平陆:今山东汶上。
  • 《书》曰:引句见《尚书·洛诰》。



译文:

淳于髡说:“看重名誉功业是为了经世济民,轻视名誉功业是为了独善其身。您贵为齐国三卿之一,名誉和功业都还没上达君主下及臣民,您就要离开,仁人原来是这样的吗?”

孟子说:“处在卑贱的地位,不以自己贤人之身服事不肖之人的,有伯夷在;五次去汤那儿,又五次去桀那儿的,有伊尹在;不讨厌污秽的君主,不拒绝卑微的职位,有柳下惠在。三个人的行为虽不相同,但趋向是一致的。这一致是什么呢?

拓展:

  • 三卿:上卿、亚卿、下卿。
  • 伯夷:子姓,墨胎氏,名允,商末孤竹国人。是殷商时期契的后代。伯夷、叔齐,为历代圣贤和文人墨客敬仰和称颂。
  • 伊尹:伊姓,名挚,小名阿衡,“尹”不是名字,而是“右相”的意思。是夏末商初时期的人物。据说伊尹曾辅助商汤灭夏,又帮助商汤制定了各种典章制度,是中国古代贤能名臣的典范。同时,伊尹精通烹饪,教民调和五味,又被尊为“中华食祖”。伊尹还撰《汤液经法》一书,创汤液之法,促使中药由单方走向了复方时代。
  • 柳下惠: 姬姓,展氏,名获,字季禽鲁国柳下邑人。 曾任鲁国士师,掌管刑罚狱讼之事。作为遵守中国传统道德的典范,其“坐怀不乱”的故事广为传颂。 因其封地在柳下,后人尊称其为“柳下惠”。



译文:

淳于髡说:“当鲁缪公的时候,公仪子主持国政,泄柳和子思都是臣子,鲁国的削弱却更厉害,贤人对国家无用,就像这样的呀!”

孟子说:“虞国不用百里奚,因而灭亡;秦穆公用了他,因而称霸。不用贤人即亡国,即便想要割地求和而苟且偷生,又如何做得到呢?”

淳于髡说:“从前王豹住在淇水之旁,河西的人都会唱歌;绵驹住在高唐之上,齐国西部的人都会唱歌;华周杞梁的妻子痛哭她的丈夫,因而改变了国家风尚。里面有什么,一定会显现于外面。如果从事某项工作,却没看到成绩的,我不曾见过这样的事。所以,要么是没有贤人,如果有贤人,我一定认识他。”

孟子说:“孔子任鲁国司寇,不被重用,跟随着去祭祀,祭肉也不见送来,便匆忙离开。不了解孔子的人以为他是为了祭肉,了解他的人明白他是为了鲁国失礼而离开。至于孔子,却是想要背着个小罪名而走,不想随便离开。君子的所作所为,芸芸众生本来就是弄不清楚的。”

拓展:

  • 王豹处于淇:王豹,齐国的歌唱家;淇,音qí,水名,黄河支流,在河南境内。
  • 河西:指卫国,卫国在黄河西岸。
  • 绵驹处于高唐:绵驹,春秋时高唐的歌唱家;高唐,故城在今山东禹城西南。
  • 齐右:高唐在齐之西部,西在右(以朝南论),所以叫齐右。
  • 燔肉不至:燔,亦作“膰”,音fán,祭肉;古礼,宗庙社稷祭祀,必分赐祭肉与同姓之国以及有关诸人,表示“同福禄”。
  • 不税冕而行:表示匆忙;税,音tuō。




译文:

孟子说:“五霸,是三王的罪人;现在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现在的大夫,又是现在诸侯的罪人。

天子巡行诸侯国叫作‘巡狩’,诸侯朝见天子叫作‘述职’。春天考察耕种,补助不足的人;秋天考察收获,周济不够的人。一进到某国的疆界,看到土地已经开辟,田野整治得很好,赡养老人且尊敬贤者,俊杰能人都有官位,那么就有赏赐;赏赐用土地。

如果一进入某国疆界,土地抛荒,老人遭遗弃,贤者不任用,搜刮聚敛之人窃据要津,那么就有责罚。

一次不朝,就降低爵位;两次不朝,就削减土地;三次不朝,就把军队派去。所以天子用兵是‘讨’而不是‘伐’,诸侯则是‘伐’而不是‘讨’。五霸呢,是挟持一部分诸侯来攻伐另一部分诸侯的人;所以我说,五霸呢,是三王的罪人。

“五霸,齐桓公的事功最为盛大。在葵丘的盟会,捆绑了牺牲,把盟约放在它身上,没有歃血。

第一条盟约说,诛责不孝之人,不要废立世子,不要立妾为妻。第二条盟约说,尊贵贤人,养育人才,来表彰有德者。第三条盟约说,恭敬老人,慈爱幼小,不要怠慢贵宾和旅客。第四条盟约说,士人的官职不要世代相传,公家职务不要兼任,录用士子要取贤人,不要独断专行杀戮大夫。第五条盟约说,不要弯曲堤防,不要阻遏邻国来采购粮食,不要有所封赏而不报告。

最后说,所有参与盟会的人自订立盟约以后,都恢复旧日的友好。

今日的诸侯都违犯了这五条禁令,所以说,今天的诸侯是五霸的罪人。

臣下帮助君主干坏事,这罪行还算小;臣下迎合君主干坏事,这罪行可就大了。而今天的大夫,都迎合君主干坏事,所以说,今天的大夫,是今天诸侯的罪人。”

拓展:

  • 五霸: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楚庄王、吴王阖闾,或指齐桓公、晋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庄王,还有其他说法。
  • 三王:夏禹、商汤、周文王。
  • 六师:即六军;周制,天子有六军,诸侯三军、二军、一军不等,每军12500人。
  • 葵丘:地名,春秋时属宋,在今河南兰考。




译文:

鲁国打算让慎子做将军。孟子说:“不先教导训练百姓便用他们打仗,这叫作祸害老百姓。祸害老百姓的人,在尧舜的时代,是容不下他的。打一次仗便胜了齐国,因而得到了南阳,这样尚且不可以……”慎子突然脸色一变,不高兴地说:“这是我所不了解的了。”

拓展:

  • 慎子:善用兵者,名滑釐。
  • 南阳:即汶阳,在泰山之西南,汶水之北,本属鲁,其后逐渐为齐所侵夺。




译文:

孟子说:“我明白地告诉你吧。天子的土地纵横一千里;如果不到一千里,便不足以统领诸侯。

诸侯的土地纵横一百里;如果不到一百里,便不足以奉守祖宗所传法度和典籍。

周公被封于鲁,是应该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非不够,但还少于一百里。

太公被封于齐,也应该是纵横一百里的;土地并非不够,但还少于一百里。

如今鲁国有五个纵横一百里,你以为假如有圣明之王兴起,鲁国的土地会被减少呢,还是会被增加?

白拿那一国土地来给这一国,仁人尚且不干,何况杀人来求得土地呢?

君子服事君王,务必引导他趋向正路,有志于仁罢了。”




译文:

孟子说:“今天服事君主的人都说:‘我能够替君主开拓土地,充实府库。’今天的所谓‘良臣’,正是古代的所谓‘民贼’。君主不向往道德,无意于仁,却想让他富足,这等于让夏桀富足。

〔服事君主的人又说:〕‘我能够替君主联合诸侯,每战必胜。’

今天的所谓‘良臣’,正是古代的所谓‘民贼’。君主不向往道德,无意于仁,却想为他努力作战,这等于辅助夏桀。顺着当今这条路走下去,也不改变当今的风俗习气,即便给他整个天下,他也是一天都坐不安稳的。”

拓展:

  • 乡:通“向”,向往。



译文:

白圭说:“我想定税率为二十抽一,怎么样?”

孟子说:“你的办法是貉国的办法。一个有一万户人的国家。 只有一个人做陶器,怎么样?”

白圭说:“不可以,因为陶器会不够用。”

孟子说:“貉国,五谷不能生长,只能长黍子;没有城墙、宫 廷、祖庙和祭祖的礼节,没有诸侯之间的往来送礼和宴饮,也没 有各种衙署和官吏,所以二十抽一便够了。如今在中原国家,取 消社会伦常,不要各种官吏,那怎么能行呢?做陶器的人太少,尚 且不能够使一个国家搞好,何况没有官吏呢?想要比尧舜十分抽 一的税率更轻的,是大貉小貉;想要比尧舜十分抽一的税率更重 的,是大桀小桀。”

拓展:

  • 白圭:名丹,曾做过魏国的宰相.筑堤治水很有名。
  • 貉: 又作“貊”,古代北方的一个小国。
  • 饔:早餐。飧:晚餐。这里以饔飧代指请客吃饭的礼节。




译文:

白圭说:“我治理水比大禹还强。”

孟子说:“你错了。大禹治理水患,是顺着水的本性而疏导, 所以使水流汪于四海。如今你却使水流到邻近的国家去。水逆流 而行叫做洚水,洚水就是洪水。是仁慈的人厌恶的。你错了。”

孟子说:“君子不讲信用,怎么能够有操守呢?”

拓展:

  • 丹之治水:白圭治水的方法,据《韩非子喻老篇》记载,主要在于筑堤塞穴,所以孟子要指责他“以邻国为壑”。
  • 亮;同“谅”,诚信。



译文:

鲁国打算让乐正子治理国政。

孟子说:“我听到这一消息,欢喜得睡不着觉。”

公孙丑问:“乐正子很有能力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有智慧有远见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见多识广吗?”

孟子说:“不。”

公孙丑问:“那您为什么高兴得睡不着觉呢?”

孟子回答说:“他为人喜欢听取善言。”

公孙丑问:“喜欢听取善言就够了吗?”

孟子说:“喜欢听取善言足以治理天下,何况治理鲁国呢?假 如喜欢听取善言,四面八方的人从千里之外都会赶来把善言告诉 他;假如不喜欢听取善言,那别人就会摹仿他说:‘呵呵,我都已经知道了!’呵呵的声音和脸色就会把别人拒绝于千里之外。士人 在千里之外停止不来,那些进谗言的阿谈奉承之人就会来到。与 那些进谗言的阿波奉承之人住在一起,要想治理好国家,办得到吗?”

拓展:

  • 乐正子:复姓乐正,名克。
  • 也也:自满的样子。
  • 距:同 “拒”。



译文:

陈子说:“古代的君子要怎样才出去做官?”

孟子说:“就职的情况有三种,离职的情况也有三种。

礼貌而恭敬地来迎接,他有所建言,就将实行他说的,这样便就职。礼遇容色虽未衰减,但其建言已不实行了,这样便离开。

其次,虽然没有实行他的建言,还是礼貌而恭敬地来迎接,也便就职。礼遇容色已经衰减,这样便离开。

最下等的是,早上没饭吃,晚上也没饭吃,饿极了连房门也走不出。君主知道了,说:‘我从大的方面说不能实行他的学说,又不能听从他的建言,让他饥肠辘辘地待在我国土地上,我引以为耻。’于是周济他,这也可以接受,不过免于一死罢了。”

拓展:

  • 陈子:孟子弟子陈臻。
  • 礼貌:礼遇与容色(面部表情)。



译文:

孟子说:“舜从田间劳动中成长起来,傅说从筑墙的工作中被选拔出来,胶鬲被选拔于鱼盐的买卖之中,管仲被提拔于囚犯的位置上,孙叔敖从海边被发现,百里奚从市场上被选拔。

所以,上天将要把重大使命降落到某人身上,一定要先使他的意志受到磨练,使他的筋骨受到劳累,使他的身体忍饥挨饿,使他备受穷困 之苦,做事总是不能顺利。这样来震动他的心志,坚韧他的性情, 增长他的才能。

人总是要经常犯错误,然后才能改正错误。心气郁结,殚思极虑,然后才能奋发而起;显露在脸色上,表达在声音中,然后才能被人了解。

一个国家,内没有守法的大臣和辅佐的贤士,外没有敌对国家的忧患,往往容易亡国。由此可以知道, 忧患使人生存,安逸享乐却足以使人败亡。”

孟子说:“教育也有多种方式方法。我不屑于教诲他,本身就是对他的教诲。”

拓展:

  • 傅说:殷武丁时人,曾为刑徒,在傅险筑墙,后被武丁发现,举用为相。
  • 版筑:一种筑墙工作, 在两块墙版中,填人泥土夯实。
  • 胶鬲:殷纣王时人,曾以贩卖鱼、 盐为生,周文王把他举荐给纣,后辅佐周武王。
  • 管夷吾:管仲。士:此处指狱囚管理者。当年齐桓公和公子纠争夺君位,公子纠失败后,管仲随他 一起逃到鲁国,齐桓公知道他贤能,所以要求鲁君杀死公子纠,而把管仲押回自己处理。鲁君于是派狱囚管理者押管仲回国,结果齐桓公用管仲为宰相。
  • 孙叔敖:是春秋时楚国的隐士,隐居海边,被楚王发现后任为令尹 (宰相)。
  • 百里奚举于市:春秋时的贤人百里奚,流落在楚国,秦穆公 用五张羊皮的价格把他买回,任为宰相,所以说“举于市”。
  • 曾:同 “增” 增加。
  • 衡:通“横”,指横塞。


《孟子·告子章句下》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