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三)鹬蚌相争

2020-09-23 19:46 作者:史图馆  | 我要投稿

本作品是对史图馆专栏的投稿,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本作品并非严谨的历史学术研究,仅供参考;未经授权,禁止二传,违者必究。
本文作者:尚书小嘉字文可

吴赤乌十年(247年),一直被整得头晕脑胀的太子孙和接到消息称,父皇心血来潮要驾临他的太子南宫。孙和诚惶诚恐地接待了自己这位皇帝亲爹,然而孙权看了他的表现却好像不怎么满意:“我看你这个宫殿叫南宫不太好,从今以后就改名叫太初宫吧,我再从武昌调用些材料来给你装修装修!”

南宫虽然是因为孙吴太子宫处于南而名(因此孙吴时期太子并不能用后世常说的“东宫”指代),但却并不是随便乱起的名字。中原王朝的首都宫殿,便分为南、北二宫,据说吕不韦、刘邦、刘秀等大佬都曾经做过南宫的主人,其名号之尊可见一斑。现在孙权更易殿名,不能说不是一个微妙的政治信号。

或许是因为之前的天灾人祸还给孙权留有心理阴影,也或许是孙权觉得人事已尽只看天意,晚年的孙权开始崇佛尊道,并且在这一年的冬天大赦死囚。值得一提的是,《建康实录》记载,道教中的著名祖师葛玄,就是在建业方山(现于南京市江宁区)孙权为他所修的洞玄观里白日飞升,得道成仙。此外,天竺僧康僧会也在这一年来到东吴,孙权接见他后又在宫中开坛建寺,可以说是开了六朝尊佛的先河。

[1]道教宗师葛玄的雕像

但是佛祖和天尊并没有给孙吴的皇帝带来多少好运,刚立战功,受封不久的朱然在建业染病,只能趁还能动弹尽速赶回了自己的防区江陵,而赤乌十一年(公元248年),做了两年丞相的步骘也在吴蜀边境西陵离世(步骘的死期有247、248两种说法,这里采信有《建康实录》旁证的248说)。步骘声望虽然不及陆逊,但也以雅望宽弘著称,曾经镇抚交州、平定零陵,也是孙吴文武两方面都相当依仗的重臣,孙权的著名宠妃步练师,便出身于步家一族。可以说,论资历、功绩、威望,步骘都是孙吴国内现在唯一能胜任丞相一职的重臣,步骘的离世,让鲁王党岂止失了一臂,恐怕还要搭上半个大腿。

[2]光荣《三国志12》中的步骘形象

步骘死后一年,六十八岁高龄的朱然也病重不治,在江陵去世。孙权对这位硕果仅存的老将颇为看重,据说在朱然病重时,派去探病、送药的使者前后相闻。但毕竟皇帝也无法左右天意寿数,这位继吕蒙、凌统之后,最后一个能让孙权拿出超君臣级亲爱待遇的将领也没能熬过这关,在迫近古稀之年时病重去世。

朱然一生战功赫赫,曾经被吕蒙评价“胆守有余”,推举为可以继任自己的人。曹丕大举伐吴时,朱然在援军道路被张郃切断的前提下,以五千兵马于江陵孤军抵抗曹真、夏侯尚、张郃三路曹魏大将的猛攻长达半年,终使曹真无功而返自然退兵。也已经是同龄老人的孙权眼见这位亲重的大将离自己而去,大为悲伤,亲自穿素服举哀。

按理来说,步骘、朱然都已经是老人,什么时候离世也都不奇怪,但在新朝局维持不动的两年中,或许是因为鲁王党名声搞得实在太糟,又或者是孙权主观上有所犹豫,鲁王终究没有被正式封为太子。步骘、朱然的先后离世不得不使孙权面对一个问题:鲁王派和亲信立场的两员重臣折损,现在虽然还剩下一个吕岱,但是他也已经年近九旬(只是孙权并不知道,这位九旬老人不仅还能奋斗好几年,而且老当益壮精力充沛,堪称廉颇再世),接下来的空缺该怎么填补?

或许有感于孙和先前在窘境中依然不变的嘘寒问暖,这年夏天,在二乌鹊坠地的不祥之兆中,孙权的另一个女婿,出身吴郡朱家的太子党人朱据接替步骘升任丞相。朱据的升任让被打压得抬不起头的清流太子党倍感欢欣鼓舞,如果他们知道今年年底会发生的事情,那此时更可以说是双喜临门,因为看起来并不怎么老,只有五十五岁的右大司马全琮也在建业病逝!

[3]光荣《三国志14》中的朱据形象

其实对于经常需要冲锋陷阵的三国武将来说,五十多岁的年纪病逝反而正常,并不是早逝的个例,但这个时候全琮的死,却让本来就进入发展瓶颈期的鲁王党变得更加举步维艰。立场最为尴尬的,莫过于全公主孙鲁班:丈夫突然逝世,而且全家再也没有一个稍微有些声望实力的继承人,如果这个时候太子党卷土重来,那么自己和全家不就一定会是第一个被反攻倒算的对象?

[4]光荣《三国志13》孙和形象

在这种指导思想之下,孙鲁班加大了活动力度,天天在孙权的耳旁吹风。本来看孙和就不顺眼的孙权再次恼火,干脆下令把他囚禁在宫中禁地之内。这一下,太子党看到孙和在看到希望之时突然吃亏感觉大祸临头,数次进谏后,居然围着太子一起在宫门之前以泥涂脸,自缚死谏!

朱据也实在是没有斗争经验,他难道不知道太子是因为什么才开始被孙权猜忌怀疑的吗?孙权在宫城上看着这一帮大臣围着太子叩头流血,行同逼宫,心中的厌恶感更加膨胀。恼恶至极的孙权对朱据传了一句很简短的口谕:“没事发什么疯(无事何忽忽)!”接着便遣返朱据回家反省。只可惜,受到降职处分的朱据还没有到地方上任,紧接着就和张休一样被孙权身边的活无常孙弘下诏要了性命。

但是孙权似乎有些小看了太子一派的人望和能量,处分完朱据的孙权刚刚回宫,身边的禁军将领陈正、陈象(不知道这二人是不是兄弟)听说太子受罚,又开始在他耳边像唐僧一样念经进谏。找不到清静地方的孙权终于决心破罐破摔,让不满意的太子和扶不上去的鲁王一起同归于尽:太子和废为庶人,鲁王赐死,其党羽一律处斩!不让我好过,那干脆大伙都别好过!

二党的胶着状态没有持续太久,太子和鲁王这一对冤家,在来回反复了这么多年之后居然落到了殊途同归的结局。不难想象,鲁王孙霸接到这个诏书以后一定大呼冤枉,而且还会对宫里的同党抱有一丝希望——全公主呢?孙弘呢?他们怎么不来想办法救救我啊!

鲁王还不知道,在他还为如何再进一步而犹豫纠结的时候,孙鲁班已经悄无声息地换了船坐。能让孙权的关注的儿子不只有孙霸,这些日子他越对这两个不成器的儿子,就越常抱着自己的幼子孙亮逗弄散心。孙亮出生于公元243年(也就是二宫之争开始的下一年),这时候的他还是个七岁小孩。据说孙亮有神童之称,这也让孙权更加觉得身边这个小儿子聪明可爱,从不给他添乱。孙权在这个幼子面前,没有了一代帝王的雄猜和架子,就像其他老来得子的寻常父亲一样,对孩子关怀备至。另外,孙权和曹操对曹冲一样,给孙亮提前取了一个叫“子明”的字。不知道孙权是以什么心态取了一个这样的字,他叫自己儿子表字的时候,会不会想起那个曾经替他白衣渡江的三师弟?

看着宠爱幼子,享受天伦之乐的孙权,孙鲁班后背渐渐渗出冷汗,察觉到这是一个不容忽视的政治信号!

一不做二不休,既然孙霸不行,那扶持这个小孩也比孙和来的要好!孙鲁班一咬牙,干脆在孙权面前请求立孙亮为嗣,让他来做孙吴政权的接班人!孙权虽然喜欢孙亮,但也不会不知道这关节让一个小孩接手实属胡来,不能决断。无论如何也不能让孙和回归的孙鲁班,又发动了前鲁王党中书令孙弘,连同孙权亲重的近臣孙峻一起给孙亮投票,并且为孙亮和自己的全家说了一门娃娃亲。

看到这么多亲信都支持孙亮,思前想后鲁王和太子都不能用也成事实,孙权也就渐渐打定了这个主意。实际上,两个年长的儿子相争,基础薄弱的幼子渔翁得利之事并非绝无仅有。中国史上最杰出的皇帝之一唐太宗李世民,就在太子李承乾和魏王李泰相争并废之后,在长孙无忌等大臣的拥立之下晚年改立了15岁的皇子李治,不能说是只有孙权才会脑袋一热就如此发明创造。

绝境中的鲁王即使知道了这个消息,也只能接受自己已成弃子,失去了利用价值的事实。到最后他才发现,成为帝王工具后不能一举成功的结果,就只有死亡一途,自己和被父亲违众拔擢后再行诛杀的吕壹、暨艳没有什么区别!就这样,轰轰烈烈的二宫之争以干脆利落的方式画上了句号,包括全琮之子全寄在内的鲁王党一律处死,而杨竺更是因为直接陷害陆逊,得罪太多,落得了流尸于江的悲惨下场。

念往昔,繁华竞逐,叹门外楼头,悲恨相续。宋朝的王安石在游历过金陵以后,有感于六朝政争故事写下了这样的词句。正和现在的孙吴一样,踏着不知多少人的悲恨之后,吴国再一次迎来了齐心协力翼戴少主的欣欣向荣画面。再也没有其他选择的孙权,正式册立孙亮为太子,并且封他的母亲、年轻宠妃潘谨淑为后,同时改元太元,希望能够摆脱注定多事的赤乌,给国家换一个新的气象。

但改了新年号并没有让孙权感觉痛快多少,硬撑着做完了这些事情以后,理应高枕无忧的孙权反而感觉至尊之位无比孤独。自己曾经孝顺守礼的太子被赶走,寄予期望的孙霸被亲手下令赐死,还有曾经倚为柱石的陆逊,肝胆相照的爱将朱然……他们都已经不在自己身边了。闻听陆逊之子陆抗回到建业治病,孙权再一次私下召见了他,这时的孙权再也没有了前一次的天威难测,只是痛哭流涕地忏悔请求道:“我之前听信了谗言,一时放弃了和你父亲约定的大义,因为这个也亏待了你,只希望之前责问你二十条的内容能够全部销毁烧掉,别让任何人知道这件事情!”陆抗闻听更是唏嘘不已,虽然说知错能改善莫大焉,可是已经泼出去的水又怎么倒得回来呢?

见了陆抗以后,耗尽了所有力气的孙权终于病倒。将将迈入古稀之年的他,此时已经神智不太清楚,看不到废太子孙和反而想念起这个儿子的好,下诏想让他进宫再见一面,经过孙弘等人的拼命谏止方才作罢。孙权看不见孙和越发感觉愧疚难当,只好再加给他南阳王的封号,划给他长沙来试图稍作补偿,希望他至少能够作为亲王安度余生。

孙权在位的时候,可以对任何被判定为威胁皇位的人施以予夺之权,但到了行将驾崩的时候,这个卧病在床的老皇帝原本至高无上的权力也开始生锈变钝。出身低微的新皇后潘氏,知道自己马上就要进位太后,居然召见孙弘问政,打起了学吕后临朝称制的主意,更邪门的是,不知具体出于谁的意思,这一年的年号也应景地改为“神凤”。其实幼主继位,理应太后临朝的故事并不少见,但孙弘虽然看好孙亮,却对这个妖媚又不知书的皇后没什么好感。接下来的历史,就出现了一条颇为诡异的记载:皇后潘氏在宫中莫名其妙地被宫人缢死,对外宣称暴病,而当事情泄露以后,案子还没就有审出个所以然,相关的六七人就因此被全部处以死刑!

此时的孙权再也没有了呼风唤雨的能量,哪怕皇后被杀也不能再亲自过问,展示一把作为天子的雷霆之威。孙权在二宫之争中反复杀戮这么多大臣,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忌讳大臣迎合自己的继承人,趁自己在位之时抱团搞再创业投资,如果知道自己临终前,再投资搞得最欢的反而是一直引以为戒的这些亲信,真不知孙权会做何感想。


江左山雨——孙吴中后期的政争与嬗变:(三)鹬蚌相争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