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植赏析】0 序章·何为“写植”?

各位 bilibili 的小伙伴们,大家好!我是人马座的放送圈 UP 主一枚,非常荣幸能够参与 bilibili 的专栏投稿。这篇序章将要为你们介绍“写真植字”及其相关知识。
(P.S.:虽然我是主攻放送圈的 UP 主,但是我不会“安居一隅”。有时候我也会投递其它的稿件。)

零、我的个人写植经历
大二上学期,我参加了大学生创新创业项目训练大赛(大创)。这项活动需要发表期刊论文一篇——凭借着这个机会,我认识了“写植”这项排版技术,瞭解到“写植”在学术界及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一、初步认识“写植”
回归正题:什么是“写植”?
“写植”一词来自于日本语,读作“しゃしょく③”,全称是“写真植字(しゃしんしょくじ④)”;中文一般翻译作“照相排版”(简称“照排”)。顾名思义,就是利用照相的原理进行印字、作图等组版操作。个人还是感觉“写植”叫起来顺口。(逃)
这种排版方式解决了传统的铅排活版印刷带来的铅污染,且大大降低了所需建筑物的体积(活版印刷需要建立专用的活字室以存放大量的活字字模;若对字体、尺寸、字重等有较高要求,单独一间活字室是远远不够的)及所需成本(写植不再需要像活字般雕刻大量的字模,每个字符可以无限次利用;排印工人也不需要为了应对随时而来的印刷需求而全天值守)。
二、写植的发展历史
照相排版技术自 19 世纪中期以来一直在英美等地进行研究和原型设计。但是,字母的宽度因字符而异,需要繁杂的组处理(如单词之间的空格);且因为看不到要打印的字符,诸如“居中”、“右对齐”、“两端对齐”、“分散对齐”等复杂的排版在早期的照排技术中难以实现——这阻碍了照排技术在西方的实际应用。【然而,有些人试图以相当于现在的“空印字(からいんじ)”一般的方式处理罗马文本的对齐】
然而东亚文字通常是等幅的方块字,因此日本首次将照排技术应用于实际印刷业。在株式會社星製藥工作的森澤信夫(もりさは のぶを,1946 年改名もりさわ のぶお)与石井茂吉(いしゐ もきち,1946 年改名いしい もきち)一拍即合,他们于 1924 年申请了专利,分别于 1925、1928 年试做了两台写植机,并于 1929 年投入实际应用。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印刷工作占了很大比例,除了军事关係和电影字幕等特殊用途外,印刷术很少使用;然而到了战後,广告、目录和小册子等“端物(はもの)”的印刷需求增加,以文字形式表达各种形式的印刷材料伴随着写植的普及而迅速普及。以前的活版印刷被写植迅速取代,用途日渐广泛。直到 1990 年代中期,自 DTP(桌面排版)成为主流以来,除了专业的设计需求外,写植的使用频率急遽下降。
在中国,写植主要经历两大全盛时期:改革开放时期,伴随着书籍种类多样化、彩色化,手动写植开始运用于书籍出版中;21 世纪以来,伴随着微机及 Illustrator、Photoshop 等的普及,电算写植成为了设计界的主流。现阶段,照相排版技术主要用于各大高校的毕业论文、专业核心期刊、杂志类书籍、广告/招牌、彩色数码相片、漫画等的排版中。对于我们而言,这是一种陌生的,却又随处可见的组版方式。
三、手动写植
在上世纪计算机尚不发达的年代,手动写植行业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
写植者,文字之写真也。(写植は、「文字の写真」だ。)
写植所用的打字机被称作“写真植字机(照相排版机)”,所需要的字模称之为“文字盘(文字盤)”。打印的感光材料主要使用胶卷、印画纸等,一般情况下只能打出“白纸黑字”(调色需要依靠“色卡”实现)。文字原稿打印完成後,通常还要将感光材料粘贴到“版下”进行再次排版,最後根据设计原稿制版、上油墨印刷。
早期的手动写植机(尤其是 1953 年前的产品)是真正意义上的“纯手动”写植机——不消耗电源、没有多余的按键、手动调焦、充气式快门(BULB,单反俗称“B 门”)、外接光源……使用黑白胶片相机原理进行组版的方法。这种写植机只能打印白纸黑字的字符,不能打印彩色文字或照片、不能实现文字变形……换言之,只能对字模进行黑白照相。可以说,早期的照相排版就是利用摄像头拍摄特定的字模并“烧”在感光材料上,利用曝光成品制版印刷的过程。
手动写植解决了铅排的污染,实现了字模的再利用,且能够自由改变字符大小,在当时算是一项革新的技术。但是初期的写植机也有诸多缺点:
由于没有指示器,无法确定印字位置,实操时经常会出现字符串“出界”、突然跳行、首尾重复、字间过窄或过宽等情况;
不能直接实现文字列的“詰め組み”(紧排,现代一般称作“プロポーショナル送り”),只能事先“ベタ組み”(密排)或“空け組み”(标准排),後期再对冲洗的感光材料切割、重组;
文字必须手动选取,且早期的字模最多只能按照 269 字符/版定额存取字符,实际使用时需要不断地更换字模,非常麻烦;
早期的卷片器/打印头只能按照选定的字号以一个预设单位旋转/移动,对于英文、数字等符号“不友好”,且无法打印数学公式、表格等;
印刷出来的文字不能变形(拉伸、压缩、斜体、旋转等),依然摆脱不了“方块字的束缚”。
于是乎,“自动写植机”登场了……
四、自动写植
为了应对报刊、书籍等激增的印刷需求,1960 年开始,写研开发了 SAPTON、SAPTEDITOR、SAPTRON 等系列的自动写植机。自动写植仍然利用传统的矩形文字盘进行印字、组版,但是不再需要逐个记忆、寻找字符位置。(由“全手动操作”演进为“半人工智能”处理,相比之下省事了不少有木有……)从 1960 年代开始,文字盘由单块镂空玻璃板逐渐改为双层胶合玻璃板,内藏带励磁马达的电磁线圈“夹心”(写研近年设计的文字盘甚至还有 USB Type-A 端口、无线收发装置,可以实现远程控制);所用机械也改为内置光源 + 直流电源的种类。自动写植机开机後,微机会自动读取文字盘的字体、种类。为了应对新的写植机,文字列也从传统的“音读五十音序列(音読み五十音順)”改为“仓颉序列(一寸の巾配列)”,每个字符下均标有 JIS 字符代码——这就是今天的 Shift JIS 编码的雏形。举个“栗”子:若要输入“永遠心愛国”这五个字符,只需要在自动写植机上依次键入“8969 8993 9053 88A4 8D91”这串编码,文字盘会自动移动到物镜对应位置,用户再逐字按下“印字 key(曝光)”即可完成字符的打印。自动写植机还可以对文字的形状、大小进行一定范围内的自动调整,字距挤压不再受到技术制约(卷片器/打印头可以自由转动/滑动),也逐渐开始支持打印数学公式、表格。据瞭解,初出的 SAPTON 最高可以打印大约 300 字符/分,SAPTEDITOR、SAPTRON 则达到了惊人的 900、2800 字符/分,与手动写植机相比已大幅提高印字速率。然而这种方式还需要人工干预,仍旧有些不便利,且製作字模仍然需要成本——电算写植机横空出世。
五、电算写植
第三次工业革命以来,越来越多的行业走上了信息化“高速道路”,作为世界第一大排版厂商的写研亦不例外——1983 年以来,写研开发了 SAIVERT、GRAF、SAMPRAS、SINGIS 等系列的 CRT 照排机,以及 SAGOMES、SAPLS、SAPLAS 三类激光照排机,同时还开发了 IKARUS(イカルス)字符编辑器、SAPCOL(サプコル)、TASHONIM(タショニム)两款组版软件。与以往的写植机不同,电算写植机的运作方式又可以细分为 CRT 阴极射线管照排机和镭射激光照排机两小类;文字存储介质由矩形文字盘转移到了圆形的文字软盘/光盘。若要使用写研的电算写植系统,则需要将文字软盘/光盘插入电脑的软驱/光驱中,待软驱/光驱自动读取光盘的信息并自动生成 SHX 或 SVG 字体文件(位图加密字体文件,与 TTF、TTC、OTF 等常用字体文件不相同);用户启动上述软件即可使用这些字体,而且是“所见即所得”的状态。由于字体文件图形化,电算写植机可以直接对文字改变颜色——这是以往的写植机所做不到的“绝技”。
这样的写植系统与手动/自动写植相比,组版速率已经一言难尽。根据橋本和夫(はしもと かずお)的描述,SAIVERT、SAMPRAS 最高可以打印 3840 字符/分,SAPLS、SAPLAS 等先驱机型甚至能够达到空前绝世的 4320 字符/分。(这样的速率对于现在的打印机来说就是雕虫小技,但是在当时是一个划时代的壮举)
然而,写研的电算写植系统有两个致命的问题:
只能在指定的软件(SAPCOL、TASHONIM、CAD)中使用指定的字体(SHX、SVG 格式),这些字体在其他软件中不可用,除 CAD 外的另外两款软件也不能使用非写研字体;
写研字体使用时必须保持软盘/光盘全程被检出,若中途断电、驱动弹出、盘符丢失,则一切辛苦均会付之东流。(写研的软件不支持实时保存,其字体因文件格式特殊亦不能实时嵌入)
反观森泽与 Adobe 联合开发的的电算写植系统 Illustrator、Photoshop,字体文件以 OTF 形式存储,用户在实际使用过程中还可以调用其它字体,支持实时存取。故 1990 年代中期开始,用户所使用的写植的主要服务提供商由写研逐渐转向了森泽。
(官方消息:森泽已经与写研达成协议,写研以往的 SHX、SVG 字体将会被转换为 OTF 格式供更多用户选用!写研最早的石井字体将在 2024-05-01 全球公开。)
参考来源:
株式会社写研(https://archive.sha-ken.co.jp/)
亮月写植室(http://ryougetsu.net/shashoku.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