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罗马帝国史1

第一章 自君士坦丁大帝时代至查士丁尼的帝国
1、君士坦丁和基督教
罗马帝国在4世纪经历的文化和宗教危机是世界历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古代异教文化同基督教(它在4世纪初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得到了官方承认,并在4世纪末由狄奥多西大帝宣布为国教)发生了冲突。看起来,上述两个处于冲突中的、代表着完全对立观念的因素,似乎永远不会有调和的基础。但是,基督教和异教希腊文化确实逐渐交融,形成了基督教-希腊-东方文化,后被称为拜占庭文化,它的中心就在罗马帝国的新都——君士坦丁堡。

在帝国发生的诸多变化中起重要作用的人物是君士坦丁大帝。在他统治时期,基督教第一次取得官方认可而且为其此后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从此以后,古老的异教帝国逐渐变成基督教帝国。 一些在其历史发展早期皈依基督教的民族或国家,鉴于它们过去的历史还没有形成牢固的传统,仅有一些模糊的、原始的习俗和管理形式,宗教的改变在人民生活中因而不曾引起巨大危机。但在4世纪的罗马帝国则不是这种情况。
已具有一种古典的世界性的文化,发展了当时颇为完善的政府机构。它有伟大的历史和深邃的思想体系——这一思想已与人民结为一体。然而这个帝国在4世纪变成了基督教国家,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在这一时期内,帝国的过去被否定了,有时是完全的否定,这势必会引起特别尖锐且难以渡过的危机。显然,古老的异教世界,至少是在其宗教领域内,已不再能适应罗马国家的需要。新的需要和新的愿望出现了,只有基督教能满足这种需要。
当一个非常重要的历史时刻与恰在此时充当领袖角色的某个历史人物相联系时,就会出现记载此人功绩的完整的文学作品,以颂扬他在此特定时期的重要贡献,并试图深入其精神生活的深处。
4世纪的这样一个重要人物就是君士坦丁大帝。44 君士坦丁生于纳伊苏斯城(Naissus,今尼什[Nish])。从其父亲康斯坦提乌斯·克洛卢斯家系(Constantine Chlorus)看,君士坦丁可能属于伊利里亚的家族。其母亲海伦(Helena)是基督徒,后被奉为圣海伦。她曾经去巴勒斯坦朝圣。据传说,她此行发现了基督殉难的真十字架。

305年,戴克里先(Diocletian)和马克西米安(Maximian)根据原订的协议放弃帝位,退隐为民。迦勒里乌斯(Galerius)成为东方的奥古斯都,君士坦丁之父康斯坦提乌斯(Constantius)则领西方奥古斯都头衔。次年,康斯坦提乌斯逝于不列颠,他的军团拥立其子君士坦丁继任奥古斯都。这时,罗马帝国发生了叛乱。起义群众和军队驱逐了迦勒里乌斯,拥立已放弃帝位的马克西米安的儿子马克森提乌斯(Maxentius)为奥古斯都。年迈的马克西米安与其子恢复帝号并共同治理国家。随后是一个时期的内战。其间,马克西米安与迦勒里乌斯皆故世。这时,君士坦丁与一个新的奥古斯都利基尼乌斯(Licinius)结盟,于312年在罗马城附近的一次决战中打败马克森提乌斯。马克森提乌斯企图逃离敌军追击时,溺死于台伯河(在台伯河上的米尔维安桥[Milvian]附近的萨克拉布拉[Saxa Rubra])。两位得胜的皇帝——君士坦丁和利基尼乌斯于米兰会晤。

据历史传说,他们在此颁布了著名的《米兰敕令》。两位皇帝间的和平关系没有维持多久,斗争迅速开始,最后以君士坦丁的全面胜利而告终。324年,利基尼乌斯被杀,君士坦丁成为罗马帝国的唯一统治者。 君士坦丁统治时期,对后来的历史进程有着最大影响的两件事是官方承认基督教及把首都从台伯河岸迁到博斯普鲁斯海峡,即从古罗马迁至“新罗马”君士坦丁堡。学者们在研究基督教在君士坦丁时期的地位时,特别注意到两个问题,即君士坦丁之“皈依”基督教和《米兰敕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