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轻人面临精神内耗?从中国神话的演化中寻找线索......
前段时间,新东方发布了《2024中国大学生考研白皮书》。其中2023年考研的报录比引起了大家的广泛关注。考研整体的报录比大约是6:1,很多热门的专业甚至达到了50:1。
事实上,随着社会、工作与学习的压力越来越大,许多现代的年轻人们都开始面临一种被称为“精神内耗”的问题。“精神内耗”指个人在心理上的冲突和矛盾,例如对自己的期望和现实之间的差距、个人追求和社会期待的矛盾、工作和家庭的平衡等。失去向外界的产出,卡死在胡思乱想的环节中。这种主观上的心理消耗导致身心疲惫,内心的矛盾也会导致情绪上的不安与焦虑。
产生精神内耗的原因有很多,现代年轻人面临着诸如就业、经济压力、社交媒体的影响、学业和家庭责任等多种压力,如同从山巅落下的巨大滚石。面对这股不可抗拒的洪流,未来变得不可预期。个人物质与社会地位的重要性被无限地拉高,年轻人对失去掌控的未知感到恐惧,他们的自我效能感降低,陷入没有意义的空虚中。
这时,很多感到无法掌控自己命运的年轻人,将目光投向了超自然的力量。

其实,如今年轻人们面临的压力,从中国神话的演变与历史中便有迹可循了。一直以来,中国人对待神话的态度都是以实用主义偏重的。在过去,人们认为天干地旱是因为龙王没有完成降雨的职责,为此选择去破坏本地的龙王庙。如今,很多人只在自己有需要的时候拜谒神佛,并在认为祂们没有保佑自己时愤然离去。这两者都是这种实用主义的体现。
不能否认,其他文明的神话中也存在实用主义的思想,但是中国神话中阐述的实用主义与其不甚相同。中国神话诞生于一个重视努力工作、实用技能以及强调家庭和社区的社会。于是神话中包含的实用主义又与尊重传统和敬畏祖先这样的概念联系起来。
而在其他文明中诞生的神话,例如希腊神话,是在一个更加强调智力追求和艺术表达的社会中发展起来的。这种神话中的实用主义思想往往与对个人成就和荣耀的关注相结合。这在赫拉克勒斯的英雄史诗中就得以体现。

如果我们仔细地观看中国的神话故事,不难发现所谓的中国神话藏在一本本零散的书籍中,并没有一个完整的谱系。
胡适在《白话文学史》中,把中国神话的不发达归结为民族气质的重实际而不富于幻想。茅盾在《中国神话》一书中提出了两个不同的原因:一是中国神话过早的历史化,二是当时社会上没有激动全民族心灵的大事件以诱引“神代诗人”的产生。
“神话的历史化”是指在历史长河中,神话作为一种文化现象随着时间的推移,逐渐被赋予了历史的维度。不论在哪一个文化中,神话的历史化都是必然的结果,但是过早的历史化是一把双刃剑,不只是对中国人民的思想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中国北部的神话,大概在商周之交就历史化得很完备。神话与历史的交织,导致了神话与现实之间的界限模糊。通过重述和保存神话和传说,现在与过去被联系了起来。这种交织创造了一种深深植根于中国社会的传统和文化遗产感,并赋予了人们共同的历史感和归属感。
另一方面,过早历史化导致对传统与过去的依赖,限制了创新和创造力。历史学家们将自己认可的教诲融入旧有的故事,剔除了他们不认可的,不符合他们价值观的“糟粕”。旧有的神话僵死无法发展,而新的故事亦是没有光焰的。
此外,中国神话中对实用性和物质成功的强调也掩盖了生活的其他重要方面,例如情感健康和精神成长。我们的文化过于重视学术和职业上的成功,给年轻人带来很大的压力,也导致了如今日益增多的焦虑与抑郁等心理健康问题。
可以说,中国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与中国神话中的实用主义息息相关。在中国传统文化中,教育和成功受到高度重视,并且非常强调实践技能和知识。这种实用的思维方式可以追溯到儒家思想中强调教育和个人行为的重要性的概念。它同时影响着中国青少年的教育方式和教育目标。我们会发现,无论是我们自身接受的教育,还是孩子们正在经历的教育,都时常会忽略创造力、想象力与批判性思维的培养,将目光聚集在可以马上带来实际效果的因素上。
在心理学中,这种渴望及时回报的态度被称为即时满足(instant gratification)。即时满足被视为现代社会的共同特征,但我们在中国的神话的片段与演化中就可以看到对于立竿见影的效果与物质的成功的渴望。
对于现在年轻人来说,在学术和工作上取得成功的压力可能导致我们只有余力关注短期目标和即时回报,而或多或少忽略了对个人成长与发展的追求。如此一来,当我们无法在学习与工作中看到直观可视的结果,自我效能感降低,深陷在“精神内耗”之中就不足为奇了。
确实,寻找摆脱“精神内耗”的答案是一个长久的过程,而这篇文章能够做的,也仅仅是像一本书籍的序章一样,给予读者们一个有趣的思路。毕竟我们时刻处在一个追求成就的大环境中,路过的每一个角落都隐藏着来自各方的压力,充斥着期望与比较。回过头去看,我们仿佛也被束缚在了旧有的事物中,但是我们依然可以在这其中寻找隐藏起来的,创造性的东西,在现代社会的压力下寻找意义与成就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