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1,中国基建是如何成功的?3大因素至关重要

港珠澳大桥建成前,国内工程界从未有过外海沉管隧道的修建经验,这座桥梁的建设过程就是从一无所有到世界第一的过程,中国基建到底是如何成功的?强大的基建实力并非无中生有,其中的3大因素至关重要,这几大因素分别是国内的巨大市场,完善的产业链以及中国通过基建让群众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一初心,缺少了任何一项,都难以实现这样的成就。

珠澳大桥是国内建设的第1座大型跨海大桥,其中是为了避免桥面过高并且为海上的航运船舶留出足够的通航空间,需要建设一条海底沉管隧道,国内工程团队并没有这样的经验,一开始工程团队试图向荷兰企业求购技术,却被开出了1.5亿欧元,折合高达15亿人民币的天价,并且这样的价格还仅仅是咨询费,不包含任何实际建设和技术转让,咽不下这口气的中国,决定自行研究相关的技术。
通常来说地下隧道的施工要由盾构机来进行挖掘,而港珠澳大桥所处的位置,水下都是非常厚的淤泥,这些淤泥非常柔软,难以形成足够支撑自身的隧道,因此盾构法并不可行,需要利用沉管来完成,而当时世界主流的隧道施工可以分为软式沉管和硬式沉管两种,前者是利用大量较短的隧道在水下完成拼接,而后者则是一整条隧道直接沉放到水中,经过评判后,专家组给出的答案却令人失望,因为这两种方案都不适合中国,隧道完工之后,必然会被好几米厚的淤泥所覆盖,这会对其产生较大的压力,若是使用应是城管那么巨大的压力,有可能导致断裂和净水,更不用说该地区可能发生的地震等地质变化产生的威胁,而软式沉管在淤泥中可能发生沉降,不同的沉降深度可能导致整条隧道四分五裂,这同样是不可接受的。

最终中国专家力排众议,选择了一种独特的设计:半刚性结构,隧道主体由刚性结构组成,而在连接处使用具备一定韧性的材料,这样就能缓解部分沉降带来的错位,又能避免不均匀沉降导致的错位,最好使用了这一方案的大桥,至今为止没有任何安全事故,充分证明了它的可靠性,为中国工程建设团队积累了大量的经验和理论知识储备。
港珠澳大桥的建成也标志着中国正式从一无所有到基建领域世界第一,这离不开国内所具备的三大重要因素,首先就是巨大的人口数量形成的庞大市场,拥有超过近14亿人口的中国,是一个当之无愧的大国,这些中国公民必然会产生生活和生产方面的基建需求,进而催生出巨大市场,例如高铁就是为了满足国内群众的出行需求,才得以建设的。

当然人口并不是基建强大的唯一因素,否则印度在这一领域就应当成为除中国之外最强的国家,而事实却是由于工业体系的缺乏,印度在某些领域非常依靠外国进口,反观中国,由于建成了较为完善的工业体系,即使遭到了西方国家的封锁,国内也能依靠技术攻关自行打破,甚至还在技术上超越这些国家,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因素就是中国基建的初心,和完全为了牟利而进行基础设施建设的西方不同,国内工程团队,在某些山区和较为贫穷的地区进行基建时,完全不指望这些设施能够产生足够回本的经济效益,而是为了让当地居民过上更好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