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史考点 | 【第四代导演】历年真题、考点解析、名词解释、简答题、论述题

历年真题
1►名词解释

2►简答题

3►论述题

答案解析
一、第四代导演(名词解释)
“第四代导演”主体是60年代北京电影学院的毕业生。以开放的视野,吸收新鲜的艺术经验,不懈地探索艺术的特性,承上启下,力图用新观念来改造和发展中国电影。他们借助巴赞的长镜头理论和意大利新现实主义的经验,最早提出中国电影“丢掉戏剧的拐杖”,打破戏剧式结构,提倡纪实性,追求质朴自然的风格和开放式结构,注重主题与人物的意义性和从生活中小事中去开掘社会与人生的哲理,具有强烈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代表人物和作品有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吴天明的《老井》。
二、第四代导演代表人物及作品(简答)
①郑洞天、徐谷明
郑洞天、徐谷明导演、青年电影制片厂出品的《邻居》反映的是当时带有“爆炸性”的住房问题。影片以逼真的环境、真实的人物和以自然的环境音响和有声源的音响效果,构成了银幕上的真实。为了强调细节与环境的真实,影片大量采用全景和长镜头,强调影片的“纪录性”。真实地展示了当前现实生活的生动图象,通过各具特色的人物群像,深刻地反映了社会矛盾,揭示出中国普通知识分子的美好心灵、艺术表现质朴、生动,格调统一,富有浓郁的生活气息。
②张暖忻
由张暖忻导演、青年电影制片厂1981年摄制的《沙鸥》被誉为是新时期中国电影的一个创新路标,这部电影对纪实性的探索,奠定了之后中国电影的一个重要的发展方向。影片讲述了一位优秀的排球女运动员沙鸥在事业失利、爱人牺牲的多重打击下走出个人不幸的阴影,奋勇面对人生的奋斗历程。影片大胆地使用了前女排运动员常姗姗扮演沙鸥,她的质朴、真实的表演,以及电影重含义轻情节、重人物轻事件的创作策略,使得电影呈现出“生活流”的生动形态。之后,张暖忻还导演了《青春祭》和《早安,北京》等片,继续着电影纪实性等领域的探索。
③吴贻弓
吴贻弓的《城南旧事》则为中国的散文化电影提供了一个出色的范本。影片突破了中国电影常规,摆脱了历史叙事、政治隐喻,道德演绎及其戏剧性结构的老套。通过主人公小女孩英子的视点及情绪,把疯女人、小偷和宋妈3个小故事贯穿起来,讲述了几段老北京城南的旧事。这是一部散文诗式样的电影,充满诗情画意,追求含蓄淡雅的风格。导演以纯粹的个人视野、纯真的儿童情怀及淳朴的个人风貌进行构思,用诗的重复与变化来抒情表意。影片虽然采用儿童视野,实际上也是作者林海音这位老人心目中的童年,因此,影片是把成人智慧和儿童天真融为一体的散文化电影。

④吴天明
吴天明是“西部电影”的倡导者,他使带有明显西部地域特色的、表现西部人生活的“西部片”成为中国银幕上一道独特的风景。1982年,吴天明独立导演了《没有航标的河流》,1984年,吴天明又导演了根据路遥小说改编的《人生》,1987年吴天明导演了他的现实主义力作《老井》,表现的是西部人的乡土观念,这些在大山上生活的人民虽然祖祖辈辈被贫困和缺水折磨,但仍顽强地生活着。他们想用那片土地上残存的生命冲动来支撑由于太古老而日渐衰微的民族精神。编导以严峻的现实主义态度正视生活,反映生活,体现出吴天明对家乡父老的深沉的爱和深刻的历史责任感,及面对生活、改变现状的勇气和力量。《老井》采用的是传统的叙事模式,但又具有明显的现代艺术特征。影片中的人物性格复杂多样,在叙事手法上,写实中充满了象征和隐喻,使观众透过银幕的表象,联想思考出许多深刻的哲理。

⑤谢飞
北京电影学院教授谢飞是一位具有儒者风范的导演,一直致力于对人性的关注。谢飞赋予电影最多的是个人的理想主义精神和人道主义关怀。拍摄于1987年的《本命年》改编自刘恒的小说《黑的雪》,这是一部直面人生的作品,留住了一个时代生存状态的集体记忆。影片描写了人性在丧失了精神家园之后,社会道德力量是无力将其挽救的现实,而社会道德对这种悲剧的产生仍是负有责任的。谢飞借助李慧泉这个人物,把自己对生活的发现及其对人生的看法,在银幕上展现了出来:李慧泉由于自己的精神世界无法与社会沟通,他自身的局限性使他无法反思自己的人生,无法选择生活方式,最终这个人的毁灭是必然的。谢飞从人性出发探索人物的心理,从生存、死亡和性的角度出发剖析人的行为,通过探讨李慧泉失败的人生,向社会发出对理想的呼唤。

⑥黄蜀芹
黄蜀芹导演、上海电影制片厂1987年摄制的《人鬼情》是一部难得的女性电影,影片讲述了一个戏曲演员秋芸一生的故事。这是一部关于孤独的电影,也是一部对人世的悲凉有独特体验的电影。影片从个体的角度去讲述了一个女艺人的人生故事,传达出个体生命意识及其编导对人生的感受。编导有着自觉的女性意识,把一个女演员从少女时代到盛年时期各种独特的遭遇写得发人深思。《人鬼情》本质是一个女人的自我对话,半个人是女演员,半个人是她扮演的角色。通过女主人公因长期饰演钟馗而造成的心理分裂,通过演员的世界与角色的世界的对比,暗示出鬼有情而人无情的残酷事实。影片将一个关于戏曲女演员的真实生活记录和一个人的心理世界的象征性表现完美地结合起来,很好地解决了电影的纪实性与假定性的关系。

三、第四代导演的创作特点(简答题)
①写实传统。第四代釆用平民视角,实实在在地体验普通人的情感世界,以一种东方式的达观、宽容来化解人生的不如意。他们把自己的人生遭遇和体验植根于中国的社会现实背景中,使影片中的人生还原为中国人的人生,传达出中国人特有的人生体验。
②视听语言上,借鉴西方巴赞等人的纪实美学观念,以纪实性的题材和手法对抗和冲破中国政治电影的虚假。倡导追求实践电影语言现代化,冲破中国电影根深蒂固的戏曲化影响。
③追求电影语言的诗意化、人文化,中国银幕开始出现非政治化的情感影像。
④人道主义理想。他们的影片“以一种人道主义的温情,对人性、理解、良知的张扬遮蔽了个人溅染着他人血污的衣衫。他们要以《巴山夜雨》《苦恼人的笑》式的温情、困窘与觉醒来象征性地解脱他人与自己的关于屈辱与兽性的记忆的重负。”
四、第四代导演对中国电影的影响(简答)
中国第四代电影导演与新时期的黎明同步来临,面对人的觉醒和电影的觉醒两大历史性的文化课题,作出过重大贡献。第四代在诗电影、中国西部和农村题材的影片及重大革命历史题材等领域,进行了许多成效卓著的探索。
在艺术上,第四代率先提出打破传统,力主创新,但在实际操作中,他们继承多于反叛,创新只是局部思想的创作和表演技巧的巧变,还没能实现对传统电影的整体突破。由于第四代导演步入影坛大多已经中年,没有年轻人的血气方刚,而是比较温和宽容,体现在风格上就显得温文尔雅,有深度而缺乏力度。
他们的历史诗化策略第一次把中国电影的道德处境、民族形象和家国梦想整合在文化阐发的历史维度,并表现出现代中国电影难得一见的批判性和内省性气质,为此后中国电影的文化探索矗立了一座不可忽略的丰碑。绝非只是完成了第三代到第五代导演过渡的作用而已。
第四代导演是在英雄主义和理想主义的教育下长大的,但他们更偏向后者,他们的作品总闪耀着理想和浪漫的光彩,而缺少雄视天下的豪迈气度和英雄情结。他们凸显的是具体的人、人性、心灵,格局不如他们的前辈大。同时,理想主义也导致了第四代电影浓厚的温情倾向,使得这个艺术群体总呼唤着友爱,温馨,美好,健康,积极向上和安定的秩序,如谢飞导演的《我们的田野》,在影片中完全以赞美的笔触写那群年轻人的友情和献身北大荒的精神,流露出浓厚的温情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