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看商鞅、吕不韦、赵高是如何让秦嬴断子绝孙的(一)

2022-05-04 21:21 作者:孔颜儒学会发起人  | 我要投稿

    在古代儒家经典中,六经皆史,史史是经。一个人如果不通史,一定不明经;不明经典义理,当然也就读不出史书中所蕴含的大道。《论语  里仁篇》子曰:里仁为美,择不处仁,焉得知?”“德不孤,必有邻。一个人的一言一行所表现出来的德性高低,就决定了一个人的命运和将来的吉凶祸福。史书中不厌其详的记载了很多这种事例。

    如《春秋左传》记载昭公十一年九月,鲁昭公安葬生母齐归却不悲痛。晋国史赵知道这种情况说:“昭公一定会寄居到别国的郊外。他是归氏的儿子,不想念母亲,祖先不会保佑他的。” 叔向说:“鲁国公室的权力要衰弱了吧!国君发生大丧事,国家却还要阅兵。三年的丧期,却没有一天的哀戚。国家不为国君母亲丧事悲哀,这是不畏惧国君。国君没有悲痛的表现,这是不顾念亲人。国人不畏国君,国君不思亲人,地位能保吗?恐怕将会失去他的国家。”果然鲁昭公后来被三桓挤兑,避祸到齐国,最后死在晋国。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最经典的解释莫过于《中庸》第十一章:子曰:舜其大孝也与!德为圣人,尊为天子,富有四海之内。宗庙飨之,子孙保之。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故天之生物必因其材而笃焉。故栽者培之,倾者覆之。诗曰:嘉乐君子,宪宪令德,宜民宜人。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文王厚德栽者培之享国,嬴政暴者倾者覆之家亡。

     与周文王享国八百年相比,秦始皇三十四个子嗣,几乎全死于赵高手中,达到了断子绝孙的地步。《易》曰:「鸣鹤在阴,其子和之。我有好爵,吾与尔靡之。」子曰:「君子居其室,出其言善,则千里之外应之,况其迩者乎?居其室,出其言不善,则千里之外违之,况其迩者乎?言出乎身,加乎民;行发乎迩,见乎远。言行,君子之枢机。枢机之发,荣辱之主也。言行,君子之所以动天地也,可不慎乎!」。秦朝二世而亡,其祸胎却结于150年前秦孝公王道不用,霸术见亲,任用卫国人商鞅奖励杀人的治国方略。

      商鞅在《商君书 赏刑章》是这样解释他的施政理念的:所谓壹赏者,利禄官爵抟出于兵,无有异施也。所谓壹刑者,重刑,连其罪。所谓壹教者,务之所加,存战而已矣。夫故当壮者务于战,老弱者务于守,死者不悔,生者务劝,此臣之所谓壹教也。民之欲富贵也,共阖棺而后止,而富贵之门必出于兵,是故民闻战而相贺也,起居饮食所歌谣者,战也。

     商鞅又是这样制定他的奖励军功政策的:商鞅为秦制定了从公士到彻侯二十级军功爵位制度。规定:秦国的士兵只要斩获敌人‘甲士’[军官]一个首级,就可以获得一级爵位[公士]、田一顷。宅一处和仆人一个。斩杀的首级越多,获得的爵位就越高。证据是敌人的人首。就是说在战后,把敌人的人头砍下来,带回军营。作用证据。《汉书.百官公卿表》(出自 百度文库)

     《史记 商君列传》赵良如此直谏评述商鞅:“夫五羖大夫,相秦六七年,东伐郑,三置晋君,救荆国之祸。发教封内,巴人致贡;施德诸侯,八戎来服。五羖大夫相秦,行於国中,不从车乘,不操干戈,功名藏於府库,德行施於後世。五羖大夫死,秦国男女流涕,童子不歌谣,舂者不相杵。此五羖大夫之德也。今君之相秦不以百姓为事,而大筑冀阙。刑黥太子之师傅,残伤民以骏刑,是积怨畜祸也。今君又左建外易,非所以为教也。君又南面而称寡人,日绳秦之贵公子。诗曰:“相鼠有体,人而无礼,人而无礼,何不遄死。”以诗观之,非所以为寿也。公子虔杜门不出已八年矣,君又杀祝懽而黥公孙贾。诗曰:“得人者兴,失人者崩。”此数事者,非所以得人也。君之出也,後车十数,从车载甲,多力而骈胁者为骖乘,持矛而操闟戟者旁车而趋。此一物不具,君固不出。书曰:“恃德者昌,恃力者亡。”君之危若朝露,尚将欲延年益寿乎?则何不归十五都,养老存孤,尊有德,可以少安。君尚将贪商於之富,畜百姓之怨,秦王一旦不立朝,收君者,岂其微哉?亡可翘足而待。”

     商鞅变法对历史的影响;

  《太史公自序》:鞅去卫适秦,能明其术,强霸孝公,后世遵其法。
   
班固:孝公用商君,制辕田,开仟伯,东雄诸侯

     毛  东:商鞅之法,良法也。今试一披吾国四千余年之纪载,而求其利国福民伟大之政治家,商鞅不首屈一指乎?鞅当孝公之世,中原最鼎沸,战事正殷。举国疲劳,不堪言状。于是而欲战胜诸国,统一中原,不綦难哉?于是而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宄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吾于是知吾国国民之愚也,吾于是知数千年来民智黑暗、国几蹈于沦亡之惨境有由来也。(《商鞅徙木立信论》)

     看历史评价,可知商鞅居功至伟,对后世影响深远。

    秦发兵攻商君,杀之於郑黾池。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曰:“莫如商鞅反者!”遂灭商君之家。(《史记 商君列传 》)

 《中庸》有言“故大德,必得其位,必得其禄,必得其名,必得其寿。诗曰:宪宪令德,受禄于天。保佑命之,自天申之。故大德者必受命。

    战国后期,变法是一场席卷整个东周王朝各诸侯国的运动。在商鞅变法之前有魏国的李悝变法、楚国的吴起变法、齐国邹忌的改革、韩国的申不害变法。礼崩乐坏的时代天下大乱,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从争霸到争雄到兼并灭国,礼乐征伐来自于诸侯甚至及其大夫和家臣。战国时期,大地上是杀气弥漫,而生机衰微,苛政猛如虎,涂有饿莩而不知发。商鞅变法不是秦孝公和商鞅头脑发涨的一时冲动,秦国为求生存,也不得不任用商鞅,变法图强,这是时势所推天命所归。商鞅也是应秦孝公的强国志向,顺应历史潮流的发展,所进行的一次比较彻底的变法运动,为统一六国奠定了基础。商鞅必然是受禄于天,保佑命之,秦惠王车裂商君以徇,天自申之,大德者必受命。

     天如何为商鞅车裂之殉而申之,又如何为殉难的商鞅受命?!历史自有答案。

     精气为物,游魂为变。吕不韦是不是商鞅游魂所变,有历史为证。 商君者,(约公元前390年-公元前338年),姬姓,公孙氏,名鞅,卫国公族帝丘(今河南省濮阳市濮阳县)人。 吕不韦(前292年—前235年),姜姓,吕氏,名不韦,卫国濮阳(今河南省安阳市滑县)人。姜子牙的二十三世孙。同是濮阳人。商鞅与吕不韦生存时间相隔46年,吕不韦43岁时做了秦朝的丞相,45岁时,其子政做了秦国的国君。(吕不韦与嬴政的关系,《史记》确认了嬴政是吕不韦的儿子。《史记七十列传·吕不韦列传》有如下记载:“吕不韦取邯郸诸姬绝好善舞者与居,知有身。子楚从不韦饮,见而说之,因起为寿,请之。吕不韦怒,念业已破家为子楚,欲以钓奇,乃遂献其姬。姬自匿有身,至大期时,生子政。子楚遂立姬为夫人。”)自此,吕不韦作为商鞅的转世,一代传奇巨商,其子政取代了秦朝嬴姓而接受天命,与几乎同时期的田氏代齐有异曲同工之处。天自申之,大德者必受命,商鞅到处完成了第一次大明终始。(草稿 待续)

     孔了凡   孔元2573年四月初四


子曰“德不孤必有邻”,看商鞅、吕不韦、赵高是如何让秦嬴断子绝孙的(一)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