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DD打包异常汇总(汇总自文集28和29号专栏)
各流程及异常汇总
(一) 扫描箱码
扫描箱码的正常流程是系统出现正常扫描货码的界面。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有三个,一类是包裹已返仓,第二类是容器已空闲,第三类是两侧容器不一致。
1.包裹已返仓
包裹已返仓的规范处理方法为将该框放在异常处理的包裹取消架上。
常遇到的问题有包裹已返仓之后再重新扫箱码会显示容器已空闲,在打包人流动较大的红框扫描中,经常会出现上一个已经扫过的情况,会导致该包裹在再次扫描的时候显示容器已空闲,如果包裹需要打包的数量很少可能会被其他打包人当做多件处理,该行为会导致整个包裹丢失,如果没有及时找到,会有罚单。
2.容器已空闲
出现该类情况的原因除了包裹返仓之外,往往是因为扫错箱码,因为框的两侧都有贴码,但一侧的码可能因为磨损或者换码导致框两侧的码不一致,所以一般的处理方法是两侧都扫一下,如果依旧是空闲,往往有三种情况,一种是包裹已返仓,但你不是第一个扫的,第二种情况是红框放不下所以放进了绿框里面,但绿框中的红框被放丢了,该类情况往往出现于小组处理异常的过程中,经常会有其他红框放在绿框里面以节省空间导致的,第三种情况是箱码出现磨损导致扫码枪扫不到对应包裹,所以需要用PDA进行扫描确认包裹是存在且没有返仓的,这个时候需要重新打印箱码进行扫描(当然,如果你足够闲,且不为后人考虑,在箱码位置召唤键盘手动输入再敲回车也是可以的)。
总之在不足够确定的情况下可以到异常组让异常人员去查一下包裹对应箱码复核之后再进行扫描。
3.两侧容器不一致
容器两侧箱码不一致的一般表现其实是一侧的容器已空闲,这时其实扫描一下另一侧的箱码就可以了,如第二类情况的描述,但如果两侧均可以扫到包裹就需要上报情况,如果没有扫到另一侧不同的包裹就还好,毕竟一查就可以发现你扫描打包了其中的一侧包裹,另一侧的包裹会被认为是别人搞丢的,但如果两侧的包裹全扫描了,没有上报情况,就容易被误会是你把货物搞丢了,如果没有把事情搞清楚,可能会有罚单。
(二) 扫描货码
1.扫描货码的注意细节
扫描货码是一个拼手速的过程,该过程是可以通过手速提升打包效率的。扫描过程中需要注意的点如下:
①在货品很多的情况下,尽可能扫一个码就看一下电脑屏幕,因为有时候货品码位置有点斜或者有些皱,导致扫码异常,显示标签码无效或者提示该件不属于当前包裹,但有时候该件其实是属于这个包裹的,只是标签码的扫描出现了识别问题而已,所以需要自己简单复核一下。
②有些货品上会有很多很多码,如果出现要扫的码和其他码贴着,可以用手指盖住不需要扫描的那个码,这样效率更高,另一方面,有些时候需要扫描货品自身的码,该类条码和公司贴的长条码存在差异,这种码的扫描尤其需要关注电脑屏幕有无提示异常。
③由于PDA和扫描枪存在识别差异,PDA的光线识别会更敏感一些,所以很多时候我们打包接触到的货码颜色很浅,这种时候我们可以把扫码枪贴近逐渐拉开再逐渐贴近两到三次,两三次不行基本就不用浪费时间了,去找异常组重新打印条码可能会是更优选择。在条码扫描异常要去找异常组重新打印的时候注意观察条码左下角的SKU数字是否清晰或者破损,如果不清晰,建议在电脑上把对应SKU抄下来再去打印,毕竟货品通过二分走到我们这里可能也会有些磨损导致异常组的PDA不一定能扫出来。
在扫描过程中,货品越小,扫描效率越高,因为条码不在自己能看到的一侧,就在另一侧,很好找,但关于箱子类货品的条码公司并未有相关规范,条码位置很乱,影响扫描效率,对于公司而言,解决方法很单一,就是把条码规范统一贴到上下开口处或者非开口处的正中间位置,翻找起来会很快,不至于三四秒都找不到,另一方面,圆柱形的条码包括很多球形的条码也缺乏规范,小球形的货品有一部分比较友好的是包装较大,条码规整,但大多数都是直接贴在球上的,包括圆柱形的货品,贴码也有很多是顺着圆周去贴的,一般两三秒扫不到建议撕下来扫描。
2.多件和部分取消
不论多件亦或者是缺件,要注意把框留着,要把多件放在对应的框中便于后续的查询,如果框找不到了,异常组是难以进行包裹多件和取消的查询操作的,同时应当注意,不论是红框还是绿框都必须要把整个车全部打完才能确认并去查询,不然如果多件为这一车中的某个包裹,之前的多件还提交了的话,该包裹便只能按照缺货处理了。
截止2023年7月11日,部分取消的包裹还不会有电脑上的提示,也就是说如果包裹存在多件是需要找到异常组的异常人员查询包裹帮忙确认是否为部分取消,如果为部分取消,货品应当放置于包裹取消架上,具体位置可以询问包裹取消架旁边的异常人员,如果确认为多件才应当放在多件架中,在往多件架的框中放置多件的时候应当知道,多件的分类标准为SKU尾数即按照货品编码为条形码左下方的数字末尾数字进行分类,如果最后一个数字为0,则多件箱名称为SKU0,最后一个数字为其他依此类推。
修正:截止2023年8月1日,我所在仓库的多件架已经不按数字进行分类了,随便放就可以。
3.缺件
缺件需要按照固定的格式进行记录,每个人桌台都应当有标签纸专门打印了对应的模板,需要填写的内容有个人花名、机台、拆包次数、缺件数量、缺件SKU和时间,填写完之后把标签贴在箱子上,把箱子放到指定位置即可。
一般来说,缺件的记录时间是对应缺件的一筐所在的那一车全部打包结束之后,因为其他框中的多件可能可以补足缺件的包裹,在此之前,一般提高效率的方法是在打包界面左侧菜单栏,找到打包复核,右击建立新的标签页,扫描机台号开始新的包裹打包,这样等到找到可能被播种二分放错框的对应多件的时候回头继续打包会节省扫描箱码和货码的时间,该法对于货品较多的绿框尤其适用。
4.破损件
破损件的处理和缺件处理一样,同样的记录和粘贴,送到缺件指定的位置上,唯一不同的地方在于,破损件需要扔进多件架旁边的破损箱里
破损件的上报对于打包员来说其实很大程度上表现为一种看心情的状态,红框的小包裹坏了可能也就报备了,但绿框大包裹中货品出现不明显破损,或者把货品塞进包裹里的时候有些易损件会被搞破,就员工来说,应该不会有谁会舍得把这个包裹中的商品报备为破损件,但对于公司而言,客户体验会很差,而且大部分破损件其实对员工追责都是追不到的,会莫名承担名誉损失。
或者其实很大程度上说,我们普遍不会报破损的都是绿框,真的会很不舍得报破损啊,那是不是破损件处理完之后补还给打包员比较好呢?反正要填写花名信息和机台信息,这应该不难找。
对于破损件而言,如果是可识别的破损,被打包发送给客户承担责任一定是要重罚的,对我而言,因为客诉概率太低了,期望来看,客诉罚单200,期望可能也就20左右,平时开罚单也才就20块,期望值相等,那大家都会选择逃罚单,这里涉及行为经济学前景理论提到的损失厌恶,比起短期损失,大众普遍喜欢赌一把以求无损失,所以客诉罚单的期望值理应当远大于罚单带来的数字,现在公司出现一个误区,喜欢在未造成客诉影响的罚单上加重惩罚,我能理解,这样上报的漏包会少很多,数字会好看很多,但这样的行为其实是反心理学的,不利于公司的长期发展。
而面对那些“大炮”,大多数人都是稍微有点破损就当破损件处理。包括我也的确有理由怀疑该类包裹难以处理,有很多被人当缺件处理之后记录缺件的,毕竟公司并没有严格的查验流程,不想打随便记缺件,再让别人把多件拿去做异常处理,哪怕记录时间,时间也是本人写的,系统时间记录的也不过是扫描的时间,完全可以在打包前制造问题,然后过了一段时间打包到该包裹进行处理,查验成本很高,而异常处理后的包裹就会被推进处理异常的小组,直接打包发运,这个成本显然低得多,所以一方面这种事情的查验上,异常组没有什么实际动力,同时对自己而言还无痕可查,破损件出现奖励就很可能会出现刻意毁坏商品从“大炮”包裹中“牟利”的行为,而如果对此查验过于细致,又会平白增加异常组的工作量,但除非重大损失,不然客户一般是不会因为单个商品的破损进行客诉的,我打包过的存在可识别破损的包裹也并非不是没有,某种程度上说也不少其实,甚至有一个本来好好的,装包的时候手劲大了点,啪嗒一下碎了,手在包裹里摄像头是真的看不到,但因为破损件的客诉我是一个没见过。
总而言之,如果缺件记录或者破损件的处理都会返回对应打包员的手上,那我想可以避免很多很多投机取巧的行为吧。
修正:截止2023年8月29日,公司貌似已经取消了漏包开罚单的惩罚措施了,一方面公司把基层员工的绩效考核改成了排名制,排名是根据包裹数和件数综合排序的,不知道怎么个综合法,但漏包等一系列问题会扣件数,掉排名,但只要手速够快,排名靠前,哪怕漏包拦截,绩效一样不会被扣,是一个兼容了惩罚但可以努力避免惩罚的措施和手段了,一定程度上让员工感受不到实际损失,避免了之前我提到的前景理论带来的逃避漏包的损失规避效应,挺棒的改动。
5.拆包(分包)处理
拆包即把商品分开,分成多个包裹进行发运。
主要分为三个场景:
①敏感品,也就是跨境运输敏感的商品出现渠道错误的时候,需要拆包拆出来由异常组单独处理;
②件数太多,一个包裹装不下。一般来说,件数太多的往往是衣服或者一些盒子之类装不下,更多的还是单个货品体积太大了或者是货品本身形状有些格格不入,不方便打包到一起的商品;
③存在破损件或缺件,当绿框很多,件数超过30个的时候,发现其中存在缺件或者破损件,可以拆包拆出来,但框中应当剩下几个件,不然空框容易被搞错,但只有十几二十多个的很尴尬,拆也不是,不拆也不是,所以才会有我前面提到的破损件问题,毕竟十几二十个件的绿框几乎占了绿框的99%。
想要拆包只需要扫描一部分需要另外装进一个包裹的商品之后,找组长来扫描一下仓配供的二维码就可以了。
注意事项:
①拆包的时候,需要往单个包裹中装多少件就只能扫多少件。曾经看到有人不会拆包,拆了包之后出了第一个包裹的面单之后又继续扫描本该装进第二个包裹的货品,装进了第一个包裹,这样的操作一定是有问题的。
②拆包拆出来的多个包裹应当同时投入流水线,因为拆包很可能会因为识别问题漏扫货码,或者不小心连带一个没扫码的货品装错包裹,一起投下流水线主要是可以避免拆包分到最后忽然发现有货品不见了,但实际可能没有缺件,只是被你漏扫装错包裹了,这种问题属于重大问题,之所以说是重大问题主要是因为太浪费时间了,所以在分包的时候,其中一个包裹尽量把件数控制下来,方便查数以确保装包数量没有太大问题。
(三) 装包封胶
一般来说,装包封胶之前应当还有一个扫描耗材,但这只是一个简单的操作,袋子上就有耗材码要去扫描,之前之所以把这一块单独罗列出来是因为之前这个仓库有英国、加拿大和美国诸多国家的包裹需要打包,不同国家对于包裹的要求不一样,比如英国和美国要用带有logo的耗材打包,加拿大要求用无logo耗材进行打包,经常会出现使用上的失误和错误,但现在该仓库的国家线变更成英国和瑞士了,统一改成使用无logo耗材进行打包,所以耗材使用上已经没有可能遇到的问题了。
1.装包
我没有实际测量过时间,但仅仅凭经验来说,在整个打包流程里,装包时间是打包占比时间最长的环节了,而装包的技巧上可复制性其实是很强的,因此在装包的技巧培训上,我自诩装的不快,其实尚且是需要观摩学习的,公司却没有根据效率较高的员工做出什么实际有意义的总结和有价值的总结,这些东西应当有合理和完备的体系才行,能少用员工就能达成同样的效果的方法,公司竟然不去想,不去实践,难道是有政府规定的就业指标吗(笑)。
(1)减将货品放入耗材的次数
在把货品装进耗材的过程中,需要注意要尽量减少动手的次数,意思是说,能一口气装进去的,不要装两次,这样是效率最高的。具体实际应用的方法上,我们在扫描货品的时候就可以在桌子上摆放得规范一点,想象出这些东西塞进耗材里的样子摆放,至少是聚拢在一起的,然后用能装进去的袋子从一侧套进,在袋口能覆盖住货品的一半时,两只手揪住袋口竖起来,自然掉进去,然后撕掉袋口的软胶,封口,当货物比较长或者比较多的时候,一般要用肚子顶着一侧,另一侧用袋子往里塞。(啊啊啊啊,好烦啊,忽然感觉手法上有好多细节根本不能用语言描述啊啊啊啊)
(2)可以用胶布适当辅助
在实际操作中,有很多人会买一些可组装的柜子这类比较长的长方体货品,装包用的袋子宽度够的,长度不够、长度够的,宽度又太宽了,这又会导致小货品在装包的时候乱晃,然后都滑落到了一侧导致包裹异形,所以在往耗材里塞的时候可以把其他一些同属一个包裹的小物件或者衣服均匀摆放在这类货品上之后,用胶布简单固定一下(要确保货物有包装,不会被粘坏的时候才可以这样,不然建议容易被粘坏的在其他装进去之后单独放进袋子),然后再往袋子里面塞效率很多时候反而会更快。
(3)细长货品的处理
①只有细长货品
如果只有细长的货品,按照数量看他们是否能有一个巴掌那么宽(差不多就行,不需要严格按照自己的手掌去比对),如果明显没有,则需要按照细长货物的长度裁一块10公分左右宽的纸板放到耗材里面垫一下,主要是为了避免快递面单不好贴的问题,很多时候公司会要求用我们用纸板做一个小箱子贴合货品,但说实话,不建议这么去做,因为很浪费时间,一个小盒子做出来需要花10分钟左右,不熟悉的慢一点可能20分钟都有可能,够别人打包10个包裹乃至半车红框了,所以统一简单搞一个纸板垫一下,能贴快递面单就行了,最好还是拿胶布简单固定一下。
②细长货品和其他货品混合
其实没有刻意需要提及的东西,原则上和上面一样,而且这种情况一般来说只要不是一侧全是东西,一侧啥也没有就行,小货品放置得相对匀称就可以了,或者如果有一些盒子之类的打包成一个梯形也是可以的,公司允许对称梯形,但不允许“战锤型”包裹的出现(感觉附加几个图片更好,但奈何我没有),但需要在细长货品的凸起出加固包裹,最好是反复缠几圈胶带。
(3)超大货品的装包
货品如果过大,已有的袋子装不下的话,一般考虑拆包把超大货品通过拆包拆出来,然后用耗材一点点拼接在一起,把货品盖住,不漏出商品的任何一个角落就可以了。
当然,如果很多盒子装不进一个袋子,拆包次数也很多,且找不到小组长的话,也可以把这些盒子粘到一起然后按照超大货品的处理去打包,但大多数情况下都更浪费时间,是一种选择,但还是慎用。
2.封胶
呜啊!~感觉这种技术性的东西太难描述了,不说了,说注意事项吧,总之有技巧,封胶只需要3到5秒左右,没有技巧要到10秒乃至更久吧,对于新人来说确实是需要着重练习的地方,但有视频可以学习的话或许效果更好,最起码装包和封胶整个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拼接的,正常的,小货品的三类吧。(顺便吐槽一句,公司的确是有教学视频,但未免太落后了吧喂)。
(1)包裹大小
由于包裹在贴了包裹面单之后,还需要在快递公司那里贴快递面单,一张快递面单是巴掌大小,所以在封胶的时候需要注意包裹大小是否有一个巴掌大,一般来说包裹要求不能有空隙,即袋子和货品之间要严丝密合,但如果货品本身过小,可能贴不到面单的情况下是可以适当留空隙的(长条类的货品除外)。
需要提到的是最小的耗材,也就是7号袋,不论如何都只需要封个口就可以了,所以在打包的过程中,如果货品本身比较小可以拿七号袋比对一下,如果可以可以多用7号袋,毕竟封胶简单快捷(但如果不熟悉,可能也浪费时间,还是视频教学更便捷)。
(2)包装加固
存在很多货品带有一些挂钩或者铁丝之类的货品,可能在流水线上会把袋子划破或者刮破,甚至可能会把流水线上其他包裹也刮破导致里面小货品的遗漏,在这类包裹上需要把可能刮破的地方全部缠一层胶布对包裹进行加固。另外,容易出现包裹破损的还有盒子一类,一般来说如果盒子的包装角上比较尖锐,原则上我们也是应当封一层胶布对包裹进行加固的。
(四) 贴码发货
新人常见问题有两类,一类是面单漏贴就投下流水线,另一类是面单混贴投下流水线。其实两类问题都是顾名思义的问题,前者还算没啥大问题,包裹很容易找到,大不了就重新打包一下了,但后者是很难解决的大问题(组长这么说的,但我确实不能理解,一般混贴都是能很快反应过来发现的,只要查到打包员最近打包的两个包裹不就行了么,面单的标签打印都是有时间的,每一框货物打包结束的时候后台肯定也有记录,发现面单混贴的时候,只要让打包员不继续打包,那最近的两个包裹肯定就是贴错的目标了啊,面单打印出来为啥会很难找呢?我毕竟不是要做长期的,所以不好进异常组去尝试了解这些问题,想想算了)。
想要避免其实不难,只要打包流程习惯养成就可以了,对于新人来说,一切都是陌生的,只要养成一个包裹一个面单贴好就投流水线就可以了,不要在电子秤上留着这个包裹,直接就开始打包下一个包裹就行了啊。
另一方面现在打包规则改成面单UK开头的包裹不用缠十字架,所以要先称重,等面单出了之后再封胶,然后才是贴面单,说实在的,面单都贴好了,顺手就丢流水线了,流程培训上稍微改一下,然后通过培训教给新人,然后指出包裹留在电子秤上的弊端和问题,大多数人都应当按照培训教的来,不想按照培训教的来的那部分人比如说我这种喜欢自己琢磨的,知道前因后果,自然也不会轻易犯错。
所以我才诟病公司打包培训搞师徒制,真正打包快的人不想收徒弟嫌弃浪费时间,打包速度一般不计件的收徒弟但不会教的很好,甚至这也不利于新人的成长,说到底不如组长统一培训,然后到老员工这里打打下手,比如老员工做会儿扫描装包,让徒弟封胶,然后师傅再封胶,让徒弟去扫描装包一会儿之类,既不影响个人效率也可以顺便给徒弟练手,这总是比全权交给徒弟去做来得更有监督效果的(毕竟一个人做,一个人看,懂的都懂,要么聊天要么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