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光临散文网 会员登陆 & 注册

吕培原自---述载自一九八零年台北市立国乐团“吕培原琵琶古琴独奏会”场刊

2022-07-15 22:16 作者:崧竹斋  | 我要投稿

吕培原自述

载自一九八零年 市立国乐团“吕培原琵琶古琴独奏会”场刊


学乐器的起因

约十岁时,家中请了道士们为过世的祖母做法事,道士们都弹得一手好乐器,我与家兄磨著他们教我们。其中一位王姓小道士,很喜欢我们兄弟俩,教了我们一些基本指法及定音等。等道士们法事完毕,没有了乐器,父亲看见我们实在有兴趣,便去苏州买了个三弦、琵琶回来。那时上海流行著弹词,弹唱者需用三弦、琵琶伴奉。我俩便每日开了收音机,跟著收音机裡的弹词家练习,可说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三弦及琵琶的根基是那时奠定的。

加入国乐会及从师

以后年龄渐增,求知慾增大,一般弹词曲调已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所以去参加上海的各派国

缴会。记得有重和国乐会,自青人是陈天,天同缴会,自青人是衡仲继。那时常去沧州饭

店听健康讲座,倒不是对健康有兴趣,而是听助兴的国乐演奏。那时多数由卫仲乐负责,时常演奏的琵琶曲有:《阳春白雪》《十面埋伏》等,琴曲有:《梅花三弄》《醉渔唱晚》等;有时乐队合奏《流水操》,由卫仲乐指挥及操筝。后来经人介绍丝竹名家夏宝琛及金筱伯二先生,家兄从夏先生学习琵琶,我则从金筱伯学习三弦。那时每星期六下午夏先生家中必有音乐聚会,到会者甚多,记忆中有蔡孑畏、金祖礼、孙裕德、顾作人、萧韵阁等。萧韵阁先生后来教我琵琶,我的下出轮是他所教。他们聚会演奏的第一首必为《薰风曲》(中花六板),然后是《行街四合》、《欢乐歌》、《三六板》、《云磨》等。夏先生是领道者,乐曲的快慢、强弱,都由他的琵琶乐音中表达出来,其他合奏者都以他为中心。有时我和家兄亦跟著这些前辈一起玩,夏先生及金先生二位则在旁指点,他们认我兄弟是可造之材,所以不吝指教,有幸我兄弟俩没辜负了他们的期望。后来再从老先生汪昱庭学习琵琶,汪先生的轮指是上出轮,家兄奉命改为上出轮,我则偷

懒未改,一直至今。《十面埋伏》、《月儿高》等曲,均是汪老师处学来。

1960年於邵氏片場為《梁山伯與祝英台》錄音
中排左起第四位為作曲家周藍萍

为香港电影界配乐

四十年至港,那时国片新兴,极需国乐人材,友人介绍认识了姚敏、林声翕、綦湘棠、李厚湘等,那时电影配乐都用西乐,乐师的薪酬以钟点计,所以乐师的演奏技巧定要有相常水准,而且要有橛佳的视奏能力,否则必为淘汰。那时中乐舆西乐在一起合奏是破天荒之事,幸而我能渐渐克服困难,替中乐在配乐界谋一地位。那时姚敏先生主持百代公司,亦给我游说,开始用中乐伴奏。可是没有中乐人材,训练百代自己的西乐队练习中乐,那时姚先生自己拉高胡,吹小号的何达吹笛,当时香港还买不到好音准的中国笛,要用日本做的笛子(好笑不?)。吹竖笛的陆尧学弹三弦,弹钢琴的吴廼龙学二胡及笙,打鼓的吴家辉学扬琴及秦琴,吴莺音的名曲《我有一段情》,就是那时奏的。后来邵氏拍摄《江山美人》,由王纯作曲,林声翕配器尺指挥,我则负青中乐部,而得到了音乐奖,就此奠定了国乐在雷影界的地位,所以后来李翰祥的《梁山伯舆祝英台》,共用中西乐队百馀人,合唱六十人。乐队为钟点计,合唱为每首计,仅是此片的音乐费,就用去了十馀万港元,在当时此数足可拍一片而有馀,那时确是大手笔了。对于我们国乐队来讲,不但增加了收入,相对地增加了练习机会,提高了演奏水准。《梁山伯舆祝英台》之卖座,我们幕后音乐工作者应居不少功劳呀!

学习古琴

四十六年认识了古琴名家吴宗汉老师--他是梅庵派第三代宗师,开始从吴师学习古琴·师母王忆慈精崑曲,是俞振飞的弟子,更精烹饪,每次去吴师家中学琴后,更可享受师母的佳,那时吴师居于九龙一小花园住宅,甚为清静,有时饭后听吴师鼓琴一曲,窗外秋虫啁啁,秋风飒飒,与琴音相唱和,此情此景,唯有身历其中才能领略信美妙境界。后来吴师鹰台北国立专之邀,来台授古琴,学生甚多。在一次音乐聚会中,不幸中风,现虽病癒,行动如常,但左手已不如往日灵活。八年前吴师来美定居,亦有人向吴师求教习琴者,均由师母代教;但吴师至今仍不忘发扬国乐,旅美的国乐家不时在他家中雅集。

與拔萃男書院第一屆琵琶學生合照,照片約攝於1961年

创办香港中国国乐会

五十九年组织香港中国国乐会,会址设在高岭梅先生家中,每星期六练习一次,会员有曾汉章、雁剑民、沉榕、王柏泉、高美蓉、冼玉等等。那时国乐已渐为人知,经常有电台、学校、社团等邀请演奏,需要多加练习。

发起校际音乐比赛之中乐组

五十年入男拔萃中学担任国乐导师,并组织全香港第一个学校国乐队,与黄早权医生及李或元先生相识·黄医生是东华三院院长,能吹西洋长笛及中国洞箫,英文甚佳。那时中国音乐界与西乐界的沟通都是由他作为桥樑;李国元先生是上海音专业,是男拔萃的音乐主任。那时香港已有校际音乐比赛,但可惜的是没有中乐这项目,因此我们三人商议由黄医生至教育司

著交涉,股立电国音缴比春之项三,李威元游说各易校成立电威缴队,我即自青比赛的规即

乐器及题目等。幸而教育司从善如流,答设立中国音乐比赛一项,记得第一届中国音乐比赛,仅有男拔萃一校参加,黄医生评判,我担任拔萃的指挥,拔萃得个样样第一,可说是自导自演,但从此为学校的中乐开了先驱,为中国音乐在港开关了一条光明的坦道。


国乐汇演

六十一年在港主持国乐汇演数次,记得最盛大的一次,参加的著名团体有七个之多。如中国国乐团、宏光国乐团、培声音乐社、明德青年中心、男拔萃中乐团、青年会国乐团、苏浙公学国乐团等,从各团中抽出好手上台,演奏者达七十馀名,共用四名指挥:陈自更新,电影及唱片作曲家亦是二胡演奏家,现居美国,周修德,建筑工程,师亦为培声音乐社负责人之一;吴国材,现任中文大学国乐遵师,亦是宏光国乐会指挥,及我本人。自此次国乐汇演后,国乐在港的地位大大的提高,且有倒西乐之势,大会堂当局亦十分重视信次演出,且拍下电影留作纪念,以后中乐队能职业化,与此不无关係。

1973年与赵元任教授合影
左起:韩国鐄、赵元任女儿卞赵如兰、赵元任、吕培原、赵夫人杨歩伟
华达片场与萧芳芳(约十六岁)合影

来美定居

六十二年来美定居,因三儿女年龄渐大,在港中学毕业后甚难考入大学,赴美定居,原因都是为了儿女的教育。

摄于香港大学五十週年纪念会,地点为陆佑堂
后排左起:(8)饶宗颐、(9)姚莘农、(10)林仰山前排左起:(1)邓志明、(2)吕培原、(3)王纯、(5)费明仪、(6)韦秀娴、(8)蔡德允、(9)王忆慈、(11)黄呈权、(12)吴宗汉、(14)陈汉光、(17)吕红


吕培原自---述载自一九八零年台北市立国乐团“吕培原琵琶古琴独奏会”场刊的评论 (共 条)

分享到微博请遵守国家法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