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局部整合】烂梗横流与上纲上线:我为何完全看不懂凉风炎上事件

Written before the main text:
I myself am seriously disgusted by those awful memes. It's extremely disappointing to encounter an awful meme in a daily dialogue with a friendly stranger, what's worse, a quantity of people regard it as a decent method of communicating. I never admire the long yellow dress or the first milk tea in autumn just because I don't like. There's no use forcing one to cut his shape in order to fit the 'current things', but I'm more than that. I hate the flow. The memes should always be used exactly under a proper regime lest they be condemned rampant.
壹
(一)
在开始之前,先回顾一个理论:
梗延伸理论:一般地,一个梗的可接受、可应用的范围广度和其与其本源的分离程度呈正相关。
这显然指的是一般情况。现在讨论特殊情况。
其一,是梗的应用范围窄,但与其本源分离得较为彻底。这样的情况并不多见。如果一个梗自诞生以来就从未出圈,而其本源慢慢随着时间散失,当圈子足够小时,这种情况便会出现。此种梗的普及率已经很低,运用者较少,但倘若偶然有两位渔夫碰上了面,垂钓结束之后,他们既不会给鱼说书,也不会一起去酒馆侃侃而谈,遇到了不明真相开始扣谜语人人上人的帽子的一般通过之后,只是感叹一句:“果↑不↓其↑然↓啊↑!”便会离去,仅此而已。
其二,是梗的应用范围很广,但与其本源高度关联。这样的情况相当于迫使人们将本源当做梗的一部分看待,即典故的完全绑定。例如在番剧中出现夜色中一人独自在屋子外思考人生的时候,另一角色也过来进行交谈,弹幕便会刷起苏轼《记承天寺夜游》的句段,这便是一种典故的绑定。
上面我们讨论的是合理的情况。接下来讨论不合理情况。
如果一个梗与其本源高度关联,但其应用范围却在不断扩大,我们应该如何进行理解?
由于问题涉及了变化情况,我们首先来讨论梗延伸理论所带来的的变化问题。在这个理论中有两个变量——适用范围和分离度,这两者并没有严格的自变因变关系。在梗的传播过程中,在相关要素不足的情况下无端联想或是无要素地出圈强开,容易造成梗使用范围的增大,而使用者对其本源的遗忘,会造成分离度的增大,而这些情况往往随着梗传播子代数的增大而加剧。在正常的传播路径之下,使用范围和分离度的加增是基本同步的,此时使用范围便可以被认为是适用范围。但如果增速失调,使用范围就不再能够被认为是适用范围,梗的性质将会发生变化。
先不管互联网有没有记忆,哪怕是观看戏剧或影片,一些令人不易忘却的桥段也比比皆是。对于一个梗的本源,淡出人们视野所需要的时间并不短。一般来说,传播速度远远超过分离速度,是这个不合理情况的最常见起因。
前提是这样的梗,真的存在所谓的“本源”。
(二)
‘烂梗’一词兼具主观性和客观性。它并不是指一个人不喜欢的梗,“烂梗”的“烂”体现于传播广度和内容上。如果一个梗的传播广度过大,但其与本源仍然高度关联,那么它在客观上便是一个烂梗。如果一个梗的内容令某一人感到厌恶,那么对于此人而言,这便是一个烂梗。梗再优秀,也并非人人接受,梗再烂,也并非人人喊打。这亦是分论法所引出的结论。
烂梗最为人所诟病的便是其客观性,漫天飞舞,不堪其扰,不知收敛。能够在短时间内,在保持极低的分离度的情况下做到传播广度的急速膨胀,这样的梗的内容一般没有什么营养,理解和传播的成本以及足够低,随意给一点动力,或是根本不需要动力,便能够芜湖起飞。
无源之梗,非智即烂。当一个梗完全是凭空出现时,要么是极高水准的幽默,要么是一心炒作出的虚幻。简单的例子是,人类文明的瑰宝苏联笑话,首创者根据时事从无到有创作梗,但这种高级的幽默自己变成了一系列的优秀连环梗;而今年秋分突然出现的“秋天的第一杯奶茶”梗便是完全找不到本源的微博热搜黑马,刨根问底后也最多只能找到营销号炒作性质的文章,这便是一个典型的烂梗。
有些梗由于其本源的特殊性,从一开始圈内人士便不打算出圈传播,最多只是在语句中体现一点点要素,圈外人看不懂也不会深究(确信)。这种梗如果被传播,圈内人士必然先行察觉到它转变为烂梗的风险,不约而同地作为梗警察猎杀无要素甩梗的小鬼,这样的做法是正确的,但遗憾的是,在目前,我没有看到什么成效,因为传播的速度实在是太快了。传播速度的加快带来大量乱玩梗的小鬼的同时,也降低了辨别小鬼的难度。某一部分人是实打实地认为会玩梗和会玩很多梗是融入互联网大家庭的表现,而好好玩梗则被忽视,他们求梗若渴,玩梗急迫,倘若突然出现了一个可以无门槛玩的梗,他们便是最先表示欢迎的一批人。于是外表看起来人畜无害实际上完全无厘头没营养的各种人造烂梗应运而生,毕竟将流量转化为GDP的手段可真是114514只手都数不过来。若是没有人为他们制造发泄玩梗欲望的工具,他们便极有可能将目光转向已有的正处在扩张时期的梗上,一拥而上将其变为烂梗,再慢慢啃食腐蚀直至消弭崩坏,刀耕火种,四野狼藉,无影无踪,或许还会混进反对烂梗的群体之中毫无征兆地潜伏。规矩在上,但越来越低的违规成本,只会让大环境的风气越来越浮躁。
坏时代,来临力!(绝望)
(三)
梗的诞生有前有后,也难免出现相似的,但将相互独立的两个梗只因为相似便拿来拉踩,不由得会败坏梗的风气,从而成为一种特殊的烂梗。这里举例说明。
其一,鱼韵乐队的歌曲新宝岛与加减乘除舞。
其二,英雄联盟主播炫神与歪嘴战神系列短片。
其三,“在11月15日举行的“AIIDE星际争霸AI大赛”中,bilibili参赛的AI “LastOrder”获得第十三名(第一名是三星的SAIDA,第二名是Facebook的CherryPi)。这个成绩算是中游偏上水平,我们力争下次更好”与“叔叔我啊,最____了。”
相关的争议大约有114514条之多,但实际上在这三项之中只有第一项被摆上台了。这三者的共同点在于,老梗的受众小,新梗一上来就广布,这相当于对要素进行了偏向,现如今提到新宝岛,多数人的颅内想到的是“众神归位”、“狗熊蹭树”、“仙人指路”、“光速QA”,而不是“反复拉镜”、“王道征途”、“腥红之月”、“苹果发布会”;提到歪嘴,多数人想到的是“隐忍三年”、“林家赘婿”,而不是“龙的叫声”、“^^_”。自然,老梗的受众会认为这些新梗是烂梗,或许出于对新生事物的本能恐惧,但更多的是出于要素变味、对圈子的冒犯等的不满。梗的本源是不可能发生变化的,否认本源,便是在于整个相关圈子为敌。
我至今印象深刻的绝妙玩梗是在一个微inm要素的恋爱番剧评论区的这样一句话:
いいよ,恋よ。
贰
(一)
在开始之前,先回顾一个理论。
越界逻辑,指在讨论一个问题的时候,讨论问题范围外的引申事物。由于问题范围本身具有一定的主观性,越界逻辑在四种灾难逻辑中本身是最难以判断的一个。越界逻辑的本质特征是引申事物与所讨论的问题本质上没有联系或这个联系没有足够的说服力。
集合之间不只有完全不相关的关系,也有包含关系。一个问题总可以被拆分为数个基本逻辑或社会伦理问题的总和,反过来说,任何一个问题都可以作为一个更大的问题中的一小部分。如果讨论问题时将问题拔高到包含了此问题(的一部分)的大范围上,即使子集不变,也属于越界逻辑。此时我们一般不以越界逻辑来称呼,而转而用另一个更易懂的词:上纲上线。
所有的逻辑关系都是不可逆的(可逆与双向的概念不同)。举个简单的例子,性别歧视包括对女性的歧视,对女性的歧视有时可以体现在对女司机的歧视上;假如有人因为一位女性驾驶员操作不当导致交通事故,说了一句“祂犸的这女司机!”,于是有人指责他性别歧视,这便是典型的上纲上线,反向理解事物范围的包含关系,强行将数层逻辑之外的结论下达到实际问题上,严重时,如果批评者本身影响力较大,此时一波上纲上线还会影响周围人的逻辑判断能力,以集群之势制造不合理的舆论,不论是否处于攻击目的,都将对问题当事人造成严重的打击。
(二)
拔高问题的格局需要在要素齐全的情况下进行,讲游戏中的医疗干员,可以升华到抗疫战士,讲影视剧中的勾心斗角,可以上升到讨论现实中相关的法律条文。但要素不齐全时,一切上升显得僵硬,一切论述显得强行,这也是上纲上线。举例:说,一些中国青少年沉迷网络游戏,这是客观事实;上升到说青少年都被网络游戏干碎了,这是全包含越界逻辑;上升到网络游戏毒害不浅应该全部封杀,强加了网络游戏与青少年好逸恶劳的单一因果,这是虚空逻辑;回击反对者时,说,你不懂我们这些家长的苦心啊,这是高度自我中心的键盘侠逻辑;上升到说你这是在与全天下的有孩子的家庭为敌啊,这是上纲上线,此处缺少的要素是反对者的意图,如果反对者提到“就让网络游戏把你家孩子干碎了得了”,除去“全天下”这一范围后,便不再算是上纲上线。
辨别上纲上线的难度很低,但喊口号终归是要比冷静思考来得容易,一旦上纲上线者拔高到了一处道德制高点,舆论便会轻易地向他倾斜,所有的反对者都会被进一步上纲上线到更恶的地步,一次脑沟灾难由此开始——当然,后果的严重程度视持续时间而定。我在思考问题时的既定假设是大部分人没有自主思考的能力,只懂得随波逐流,舆论一旦产生就难以收手,利用这一点的有心人能够率先占领数量优势,从而收获一把双刃剑——一旦大众了解真实,基数越大,摔得越惨。这个概率似乎值得一赌。英雄联盟S3某位走到决赛的中单选手竟然被一只仓鼠一套连招打残,但定睛一看,打输出的哪里是仓鼠,开团和输出断然不是同一个人。当年上纲上线的风气并不重,如果放到今天,也许团刚刚开起来,输出已经没什么必要跟闪击杀了。
我不喜欢原则性问题,我也很反感讨论原则性问题。因为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这个时代的大部分人都对此太过敏感。有时一些明显是断章取义上纲上线的罪名便能够击垮无辜者,又有时一些惘顾事实龟缩小圈子的幕刃顶着舆论的风暴为原则性错误洗地,我极度反感参与这类问题的讨论,因为没有任何讨论的余地。我很清楚有风吹两边倒的人存在,双标再正常不过,但对线要对得有水平,有来有回,事实论据充分,酣畅淋漓,此类问题永远无法做到,此类问题只有可能演变为一边倒的舆论如蝗虫一般扑在稻草人的身上,要么秒杀,要么刮痧——主观客观都有可能。实在无趣。
叁
(一)
直接说结论,凉风炎上事件过于荒唐可笑。
我们来看看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
首先是贴吧某人说自己要结婚,女方要五十万彩礼,给不起,然后爹妈妹妹知道了就要卖房给他结婚用,还没等这男的下定决心做些什么,妹妹发了一句“哥,咱家有钱了”确定房子已经卖了。男的还在犹豫不决,跟女的聊天,被网友指出女的用的是剑网三的情头,字里行间的意思的是男的被绿了,就这样了男的还在头铁要结婚犹豫不决该不该让父母别卖房或者怎么办赚钱也好商量也好挽回局面。最终这男的被骂了两千多楼终于悔改不结婚了。
随后,我在水群的时候看到有不少人用“哥,咱家有钱了”的表情包。我向来不爱吃瓜,所以根本没管。然后别人问到,于是有人甩出原贴链接。点进去的时候,评论功能已经关闭了,只能看到无数网友愤愤地要用泥头车撞死这个没用的男人,并心疼一波妹妹。
再之后,凉风发了动态,找了妹妹微信头像的原画出处并po出作者id。

再然后,凉风被炎上,理由千奇百怪。
到上面这个时间节点为止,穿插的事件:原作者的推特下,一群人在刷“哥,咱家有钱啦”。作者被搞晕了,直接把稿件锁了,这波梗小鬼丢脸丢到国外。
发现舆情不对,凉风删除动态,隐去作者id,暗示不要去外面刷梗。
最后,事件翻转,原贴的那个男的单纯的是在钓鱼。暖心懂事的妹妹、踟蹰无能的哥哥、绿人还抢钱的女方等等形象全部灰飞烟灭。但钓的是鱼,________。
全过程如此。
有人说凉风把底层人民的悲剧当做谈资笑料,有人说凉风引流导致小鬼冲到作者推特下乱刷,有人说凉风作为大UP主掺和贴吧的破事明显不注意自己的舆论安全,还有经典的蹭热度有罪论。
没见着一个有完整逻辑的分析人,我正好拿来练练手。
(二)
首先,钓鱼业障重是公认的事实。不少人都以自己被一个钓鱼的滑稽戏破防(即被感动到)了而感到羞耻,但问题在于,被虚构的故事打动者,从古至今大有人在,而倘若开帖之人开局就说自己是在讲故事,恐怕也没有什么人会来听,这就是矛盾所在。换个角度来说,开帖子的人讲了一个不错的故事,成功让一群人破防,如果最后不承认是钓鱼,故事可能会继续流传,但自己的名声会严重受损,不排除被出户籍的可能。虽说钓的是鱼,________,但我并不想给此人判全责。
其二,拿底层人民的悲剧当谈资笑料,这一点确实不对,但我看到的并不是一群人冲一个笑人伤心事的场面,我看到的是一群笑人伤心事的人在冲一个笑人伤心事的人,仅仅是因为对方的公众影响力较大。公众影响力最大的,永远是公众本身,此时一个自媒体人为满足公众的需要作出顺应之的操作反而被炎上,竟然在短时间内也营造出了最初玩梗的那些人才是高雅正义人士一般的假象,岂不荒诞可笑。再者,说这一行为是“笑人伤心事”实际上也是上纲上线了的,因为在当天,此事成为名梗是客观事实,找寻相关图片出处是UP主的视频内容,想要拔高需要的条件是凉风认为此梗好笑的证据,但这一证据并不存在。
其三,引流这一块并不能说凉风完全没有责任,前提是确保在看到凉风动态后翻开推特搜索原画师的第一个人见到的是开放着的评论区。不少人说凉风动态之前原画师就已经锁推,这一点已经无从考据。但譬如有突然出现的梗,有人找出了原出处,一群小鬼就在原出处下面乱刷,搞得原作者和原作观众都不高兴,这时候的第一反应不是让梗小鬼谢罪,而是问责指出原作出处的人,这种行为大概也只存在于给三五家犬指一下仇家小孩放学回家的必经之路之后躺在家中等待捷报的情况了。
综上,唯一能够有效开团的点在于影响力大的UP主玩烂梗。然而这一点是万能开团点,菲梦少女被举报下架的时候我们也见过这个理由,因为其泛用性太高,我一般认为万能开团点等于无效开团点。
整件事情看下来,就是这么荒唐可笑。
肆
我发觉人们的对线水平越来越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往下掉。18年末19年初,天盟琉璃和我加在一起基本无敌,我们的内部对线也有来有回;柏晓风倒了以后五花肉上台,反柏活动不知道为什么突然就开始激进化,吵起架来一个比一个好笑;然后是坤坤绿施焓,我虽然早就耳闻饭圈幕刃的大名,但真的经历时才得其恐怖之处——脖子上方头发下方少了一个器官,看着当然恐怖;初代反柏大军差不多全部走了,一般通过开始接触柏学,什么阿兹尔啊咩大佐啊又出来了。今年年初的时候,针对拜年祭节目里面炮姐到底有没有嘲讽企业的问题我还能和路人对线好久,到现在,甚至已经很少有什么事件能够让我有兴趣写超过一两百字的逻辑梳理。本文纯属对烂梗的厌恶憋得慌,被凉风炎上事件点一下就燃起来了。
我发觉人们玩梗的水平越来越差,以肉眼可见的速度在往下掉。刚入站那会,听到beautiful lies的前奏响起来,准备发蓝色弹幕的时候,屏幕早就被刷满了;在千羽冰封的视频里看到他种下第一棵猫尾草,满屏的“游戏结束”之中,也有我的一份。起初偶然撞见一个带inm要素的梗,大家似乎心照不宣,我也没有直接问,而是一转百度,日后也在各路梗老人的阴阳怪气之中学会了梗不能乱刷的道理。而现在,各路评论区里,哼哼啊啊啊带狗头已经司空见惯,brain power的鬼畜视频弹幕居然全都是“ohhhhhhhhhhhhhhhhh”。梗的传播究竟是一种进化还是退化?我不希望这个问题存在正解,但我本身是从小圈子走出来的,就连仅有的对线本事也是那里带出来的,起初我在风纪委员会中判到涉及柏学的案件时,我都会义愤填膺在众议区评论区科普大几百字,但慢慢地我科普不动了。很多人根本不关心亚文化和小圈子的死活,哪怕我将柏学的前因后果和恶劣影响全部和盘托出,仍然有不少人持息事宁人的态度不认为应该冲了柏晓风和柏学家们。
为什么鬼畜明星大乱斗无人诟病,假面骑士京骑却遗臭万年?原因就在于此。
玩梗不是什么值得传颂的事情,思维能力是一辈子有用的。
所以,你们以前的对线热情都到哪里去了呢?难道大部分人都已经丧失了对线能力只会死磕一两个索然无味的问题互相咬上十万甚至九万层楼吗?或者说只有我飞升到了无他唯我的境界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