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笔记】《唐宋词十七讲》 叶嘉莹/著——第十四讲 吴文英
【特点】
(一)
由南追北
——既有南宋的那种安排、勾勒,时间与空间错综的跳接,也有北宋强大的感发力量。

(二)
对国事的感慨比姜夔更强烈
原因:
1.时代因素:生在南宋灭亡前后。
2.个人因素:天性厚薄,襟怀大小不同。

(三)
写作手法:
1.将周邦彦的时空跳接用得更加晦涩
2.用锐感修辞(对比姜夔用精思安排铺写)

例1:
齐天乐·与冯深居登禹陵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三千年事残鸦外,无言倦凭秋树】
——感慨历史与国事。
“三千年”:吴文英时代距夏禹王时代大概三千年。
“残鸦外”:比喻,孤鸟消失于苍茫天空,正如历史的消逝。“长空淡淡孤鸟没,万古销沉向此中”(杜牧《登乐游原》)+“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欧阳修《踏莎行》)
“倦”:身体疲倦,心灵疲惫,无法挽回南宋败亡之势。
【逝水移川,高陵变谷,那识当时神禹】
——当年的山川地貌已经变化,该怎么辨认方面夏禹王的功业?
【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夜深飞去】
——倒装,应为“夜深飞去,幽云怪雨。翠萍湿空梁”
“幽云怪雨”:幽、怪,显示禹王英灵不泯,神迹仍存。
“翠萍湿空梁”:吴文英为当地人,知道传说中禹庙的屋梁每逢风雨就会化身为龙与真龙缠斗,带回镜湖中的水草。
【雁起青天,数行书似旧藏处】
——见青天之上鸿雁飞起成各种行阵,仿佛数行书字,让我不禁想象是否真有藏书在内
*相传禹陵不远处的宛委山(石匮山)是禹王藏书的地方(一说发现过金简玉字的天书)
【寂寥西窗久坐,故人悭会遇,同剪灯语】
——时空跳转,与难得相见的故人怀着寂寥的心情剪灯夜话。“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李商隐《夜雨寄北》)
【积藓残碑,零圭断璧,重拂人间尘土】
——将千古兴亡盛衰和个人悲欢离合结合。前两句写古迹古物,最后一句写温习过往。
【霜红罢舞。漫山色青青,雾朝烟暮】
——变与不变
霜红罢舞:秋天飞舞的落叶落尽(自其变者而观之)
山色青青:青山不改(自其不变者而观之)
雾朝烟暮:但是不改的青山上早晨与傍晚的雾霭烟岚是变的。
【岸锁春船,画旗喧赛鼓】
——接“雾朝烟暮”,朝朝暮暮后又到春天祭祀禹王的赛会。

例2:
八声甘州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渺空烟四远,是何年、青天坠长星?】
——自然变化的想象:灵岩山是不知何时从天空坠下的陨石化成。
【幻苍崖云树,名娃金屋,残霸宫城】
——人间自然的盛衰变化:由自然到人世,吴国的馆娃宫兴建后又很快跟着吴国一起衰败。
【箭径酸风射眼,腻水染花腥】
前一句:
1.通感,客观上通过馆娃宫旁名为箭径的小溪时,风吹过来会让鼻眼不禁发酸。
2.有感慨兴亡之意。“东关酸风射眸子”(李贺《金铜仙人辞汉歌》)
后一句:
“腻水”:“渭流涨腻,弃脂水也”(杜牧《阿房宫赋》)
“花腥”:一指草木腥气,二暗示战乱兴亡。“风吹雷塘草木腥”(陆游)
【时靸双鸳响,廊叶秋声】
“靸”+“双鸳响”:拖鞋,馆娃宫曾有响靸廊,西施穿“双鸳”鞋在上面行走时会有声音。
“廊叶秋声”:幻想中的“双鸳响”实则只是枯枝败叶被风卷扫在长廊上的声音。今古对比,盛衰之慨。
【宫里吴王沉醉,倩五湖倦客,独钓醒醒】
——吴王沉迷享乐致灭国,只有范蠡辅助勾践灭吴后保持清醒,洁身自保,泛舟五湖。暗喻南宋君主贪图享乐,致使像范蠡这样的能人不见踪影,只能做一个垂钓之人。
【问苍天无语,华发奈山青。水涵空、阑干高处,送乱鸦、斜日落渔汀。连呼酒,上琴台去,秋与云平】
——华发已生,又无法从苍天那里问到盛衰缘由,只好在乱鸦斜日(暗喻衰败国家)的渔汀上叫一壶酒,喝完后登上琴台,看那连着天上白云的秋色。